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调查与分析
小类:
教育
简介:
通过对大学就业行为及心态的调查研究,能够反映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在择业时考虑的因素、在严峻的就业压力下的应对措施以及大学生对自身因素的认识和创业的看法等,有助于高校就业部门有针对性采取相应的措施,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详细介绍: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政府、学校、及家庭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是社会的焦点问题,同时也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的发展,影响社会的稳定与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是当今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模式,随着毕业生就业市场化的全面推进,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深入了解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及行为特点,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本文以淮北师范大学2011届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对其进行了就业意向的调查研究。

作品图片

  • 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调查与分析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淮北师范大学2011届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就业观念及行为特点进行调查研究,从而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客观依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为自行编制的《大学生择业意向调查问卷》。问卷编制主要是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借鉴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进行设计,调查结果采用了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1.大学生在择业前要充分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准确估计自身水平的基础上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2.毕业生要学会进行择业心态的自我调整。 3.高校应当全面加强就业指导工作,逐步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 4.社会和家人要给予积极的关注和引导。

作品摘要

摘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淮北师范大学2011届毕业生的就业意向进行了调查,并对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更有效地把握师范类大学生的就业意向、就业观念及行为特点,从而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客观依据。 关键词:师范高校 毕业生 就业意向 调查 分析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本作品荣获2010年安徽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调研课题一等奖。

参考文献

[1]时勘,刘长江,张淑华.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及指导对策[M].青年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5) [2]魏金明.陈沙麦.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分析及引导措施[J].福建农业大学报,2001(4). [3]杨德山.王勉.徐立波.论大学生的职业选择[J].教育与教学,2006(1). [4]张福珍.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与指导[J].江苏高教,2003(6). [5]黄发友.大学生择业行为现状、特点及对策[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5(9). [6]杨艳红.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7]王艳丽.大学生择业心理的调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8]张生贵等.浅谈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9]黄发友.新形势下大学生择业心态的调查与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2(7). [12]欧阳霞.高校扩招后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调查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4(2). [13]戴荣明.大学生择业观的分析及其对策[J].江苏高教,1992(5). [14]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N].中国青年报,2005(10). [15]闵维方,丁小浩,文东茅等. 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1) . [16]王永珍,苏煜.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分析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6,(3)

调查方式

主要以问卷方式进行资料的搜集和调查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择业心理教育与指导在国外一些学校开设较早,早在本世纪初,西方国家已经认识到择业心理教育与指导的重要性,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和方法。例如:在美国,学生通过学校就业指导办公室帮助就业,学校所设的就业指导办公室不仅搜集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情况,而且也帮助和指导学生尽心自我分析、自我认识,同时训练学生的求职技能和技巧,如面试时的衣着,礼貌和应对等。在日本,学校也设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科,以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教育,同时还会定期邀请企业家、老校友和政府相关工作人员来介绍国内外的相关就业形势,以使大学生能充分了解社会的需求。 我国职业指导研究的开端于周寄梅20世纪20年代在清华学校开始进行的职业心理测试工作。近几年我国学者也陆续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凌文辁、宋辉等人(1999、1994)通过对大学生择业意向的调查,也发现考虑职业的经济报酬收入排在择业动机的首选标准。阴国恩等(2000)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调查认为“充分发挥能力”、“职业中的自主程度”是大学生择业时的主要标准。王明丽等(2000)认为80年代大学生择业具有“社会价值”取向不同,当代大学生拥有以“实用”为标尺的自我发展的职业取向。夏成云等(2001)对大学毕业生择业心理研究龙燕梅(2003)认为可以关注择业效能信息源,以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的预期,这会提高个体成功完成择业任务的水平。周家华、王金凤(2004)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认为当前大学生择业的心理特点主要有以下特点:择业热情高涨、对未来充满憧憬、乐于接受竞争、崇尚双向选择、心理容易受到打击、保守和风险意识并寸、机会和实惠心理并重。欧阳霞、李德平等人(2004)认为毕业生消极择业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对当前的就业形势认识不足、相关知识和能力欠缺、缺乏竞争意识、心理状态差、思想压力大、所学专业与未来工作的矛盾等。 我国学者研究多集中在影响择业的不良心理上,大学生所表现的择业心理与影响他们择业的内外因素是密切相关的。即包括职业价值观、职业理想、个人状况、择业偏好、就业准备等内在因素、也涉及到家庭、地区、生活环境、流行观念、就业政策、择业机会等外部因素。认为大学生心理障碍主要有:焦虑心理、从众心理、懈怠、悲观心理、侥幸心理、犹豫心理等。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