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与对策
小类:
教育
简介:
由于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新建就业不仅仅是学生个人的问题,只有通过学生、家庭、学校、社会四个方面的“大立体合作”,把学生置于一个系统的多元的环境中来考虑,辅之以高校的“小立体引导”,按年级分四个层次逐渐明确学生就业方向,使之树立科学的就业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顺利就业。
详细介绍:
由于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办学条件、办学经费、人才引进、政策倾斜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以至该类院校的大学生在综合素质培养方面还不够健全,导致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在就业上处于弱势地位,从而引发诸多不良的问题。因此探索适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就业模式尤为重要,通过探究得出:就业不仅仅是学生个人的问题,只有通过学生、家庭、学校、社会四个方面的“大立体合作”,把学生置于一个系统的多元的环境中来考虑,辅之以高校的“小立体引导”,按年级分四个层次逐渐明确学生就业方向,使之树立科学的就业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顺利就业。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和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趋严重。特别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与一些名牌院校相比下,学生的就业压力尤为严重,如何解决这一问题?通过调查问卷、座谈等方式获得资料,从学生的层面来探索这一问题,并对此进行调查研究,探究与学生就业相关的问题,并通过研究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办法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实现学生顺利就业,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水平。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作品本项目调查主要依托人文社会科学系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以及就业中心的相关调查,并且进一步调查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观念现状,研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下大学生的就业取向,通过多种方式获得毕业生就业观念、就业方式问题建议等信息,在分析时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从学生的角度研究地方性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本质性原因,并提出了科学的建议,即建立立体化的就业模式,加强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实现顺利就业。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科学的就业指导体系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就业能力,立体就业观对大学生就业目标的实现具有导向作用,对大学生的就业实践具有动力作用。在统计调查的基础上,研究地方性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观,探讨转变就业观念的举措,探讨转变就业观念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对丰富学生的就业方式,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特别是对于如何提高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就业率,建立一套完善的就业机制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作品摘要

由于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办学条件、办学经费、人才引进、政策倾斜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以至该类院校的大学生在综合素质培养方面还不够健全,导致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在就业上处于弱势地位,从而引发诸多不良的问题。因此探索适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就业模式尤为重要,通过探究得出:就业不仅仅是学生个人的问题,只有通过学生、家庭、学校、社会四个方面的“大立体合作”,把学生置于一个系统的多元的环境中来考虑,辅之以高校的“小立体引导”,按年级分四个层次逐渐明确学生就业方向,使之树立科学的就业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顺利就业。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商洛学院创新实践项目大赛一等奖

参考文献

[1]王瑞祥,陶春莉.地方大学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08(5)58-60 [2]大学生就业分析[OL]联合早报网) [3]孙长缨.当代大学生就业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8 [4]肖云等.大学生就业社会排斥问题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9(7)81-83 [5]林嫦娥.大学生就业现状、原因及思路[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216-217 [6]郑元凯.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构成与培养[J].科技创业月刊,2010.23(6) [7]周广均.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与指导策略[J].中国青年研究,2009(10)95-97 [8]孟国忠,蒋理. 创新教育模式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J].中国林业教育,2010.28(1) [9]韩兴房.关于转变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的思考[J].山东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3)176-177

调查方式

问卷、座谈、现场采访、会议、个别交谈、资料等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就业观支配着大学生对就业目标的期望、定位与选择,影响着大学生对就业的看法、心态和行为,它对大学生就业目标的实现具有导向作用,对大学生的就业实践具有动力作用。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就业压力相对于其它一些高校来说,就业问题尤为严重。到目前为止,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共有480所(其中独立二级学院315所),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占本科院校总数的比例为45%。如何解决好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上升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受到多方专家的关注。在中国知网上以“大学生就业”为题名共检索出学术期刊21495篇、博士论文27篇、硕士论文1112篇、会议论文266篇、报纸全文6738篇,以“地方性地方性本科院校”为题名共检索出去学术期刊437篇、硕士论文25篇、会议论文4篇、报纸全文2篇,而以“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为题名检索仅有2篇。 在国内对于大学生就业有了相当深入的的研究,但是主要集中在外因的研究上,即使在内因上,对于大学生的研究也只是对于主流院校,特别是一些高层次的院校研究较多。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不能以常用的模式套用。所以对于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调查分析很有必要。 在国外各国对于大学生就业都建立了相应的机制,如美国的NACE(全美高校和雇主协会)组织“校友俱乐部”等,德国的“慕尼黑就业模式”等,而且国外对于就业已经有了法律依据。比如日本的《职业安定法》。、 因此对于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观念的研究对于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说对于地方性高校的毕业生就业观的研究目前还没有相对明确的研究,也没有一个权威的说法,更没有一个完整的就业体系的提法。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