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新生代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调查研究--基于沪苏浙粤四地的实证分析
小类:
社会
简介:
本课题旨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查对全国农民工主要输入地沪苏浙粤四个地区的新生代农民工基本情况、家庭情况、教育培训、社会交往、择业情况及社会保障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利用方差分析法分析不同地区工资收入、精神生活及社会保障的影响因子,进行结构特征的区域差异性研究,并建立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对影响四个地区新生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积极的政策建议。
详细介绍:
“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概念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J.K.加尔布雷思在《富裕社会》(1958)一书中提出,认为生活质量是人们对生活水平的全面评价。生活质量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至今为止并未出现统一认可的概念,不同的学科对于生活质量有着不同的定义(余宏,2008)。目前,国内外学界对“生活质量”存在着三种不同理解:第一种理解是把生活质量定义为社会中人们客观生活条件的综合反映;第二种理解是把生活质量定义为人们对于生活总体水平和各种客观生活条件的主观评价,看作人们对生活的总体满意度以及对生活各方面的满意度;第三种理解是将上面两种理解结合起来进行考虑,认为生活质量是由反映人们生活状况的客观条件和人们对生活状况的主观感受两部分组成(风笑天,2007)。 国外学者对生活质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对生活质量的评估方法上,其对生活质量及其指标体系的研究是随着历史环境的变化和人们对福利认识的演进而不断深化和明确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虽然发达,但是却无法解决诸如贫困、安全及人民心理感受等问题,这促使人们研究对生活质量的评估方法。生活质量及其指标的研究与发展经济学的兴起密不可分,国外对生活质量及其统计指标体系的研究己有将近50年的历史。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权威国际组织都制定了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其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的涵盖范畴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客观指标到包含主客观指标的过程。在过去的30年中,世界各地的研究机构、政府部门、新闻媒体和公众团体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建构了许多用于反映生活质量的综合指数,这些指数主要包括:物质生活质量指数、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人类发展指数、AsHA指数、社会进步指数等。总之, 相关文献研究发现,由于国情不同,国外很少涉及农民工群体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生活质量方面的研究。 国内学界对农民工群体生活质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生活质量的概念和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其中,国家统计局(2006)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的专项调查是近年来影响力较大的相关研究。调查表明,城市农民工工作和生活条件普遍较差;国家统计局(2007)还进行了17个中国农民工生活质量指数评价研究,二是农民工生活质量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全国层面上,中华全国总工会(2010)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现状和面临的困难进行了全景式的阐述;国家统计局(2007)发表了《中国农民工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研究》报告,分析认为对农民工生活质量指数影响因素的分析。区域层面上,焦亚波(2006)和周繁(2007)从主观因素角度分别对上海市浦东新区、武汉市的农民工生活质量进行研究;叶洲(2009)从外在客观因素和内在人格因素两个方面对温州农民工生活质量进行了研究。三是对提高农民工生活质量对策研究。主要集中在改革户籍制度(刘渝琳,2009)、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邱海祥,2007)及立健全劳动用工制度,维护农民工劳动权益(国家统计局课题组,2007)等。由此可见,对于农民工群体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质量研究,由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目前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尚处于不断完善之中。 本课题旨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查对全国农民工主要输入地上海、江苏、浙江及广东四个地区的新生代农民工基本情况、家庭情况、教育培训、社会交往、择业情况及社会保障情况等进行描述性分析;利用方差分析法分析不同地区工资收入、精神生活及社会保障的影响因子,进行结构特征的区域差异性研究,并建立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对影响四个地区新生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积极的政策建议。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作品的撰写目的就是对加快农民工城镇化转移、提高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有效途径进行探索,以期为政府有关部门决策提供新生代农民融入城市问题的建议和咨询。 作品首先就新生代农民工基本情况进行特征分析,然后就收入情况、精神生活及社会保障三个方面建构logistic多元回归计量模型进行数据分析,最后根据实证结果寻找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生活质量的因素,提出相关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在研究内容上,以新生代农民工为研究对象。 在研究方法上,作品以对沪苏浙粤四地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问卷为基本数据,运用社会统计学的方法,力图还原新生代农民工真实面貌。 在分析路径上,作品以国内外学界对“生活质量”研究理论为参照系,按照特征分析、构建模型及对策研究的逻辑次序刻画当前沿海地区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真实的工作生活状况图景。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作品研究的新生代农民工生活质量问题,是正确把握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需要,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需要。 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质量问题的实际意义在于,如果这个问题解决得好,会大大促进农民向城市的转移,加快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推动中国社会从城乡分割走向城乡协调发展,更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目标的途径。

作品摘要

近年来,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作品以新生代农民工生活质量为支点,从新生代农民工家庭情况、择业情况、教育培训、经济收入、精神生活及社会保障等角度分析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生活质量的主客观因素,对加快农民工城镇化转移、改进农民工就业环境、提高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有效途径进行探索,以期为政府有关部门决策提供新生代农民融入城市问题的建议和咨询。 作品通过对全国农民工主要输入地上海、江苏、浙江及广东四个地区的新生代农民工的实证调查,首先就新生代农民工基本情况、家庭情况、择业情况、教育培训、精神生活及社会保障情况等进行特征分析,然后就收入情况、精神生活及社会保障三个方面建构logistic多元回归计量模型进行数据分析;最后根据实证结果寻找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生活质量的因素,提出符合我国国情、沿海区域特点的改善新生代农民工工作生活环境及融入城市的政策建议。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李春丽,《论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权完善路径 》,【硕士】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2]徐静,《社会空间理论视角下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硕士】吉林大学,2010年 [3]王星,《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立法研究 》,【硕士】山西大学,2009年 [4]段文静,《论中国农民工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硕士】沈阳工业大学,2009年 [5]张伟,《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研究 》,【硕士】浙江大学,2009年 [6]陈红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硕士】西安科技大学,2009年 [7]刘真真,《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硕士】河南农业大学,2008年

调查方式

本次研究我们运用了对江苏、上海、浙江、广东四个地区的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走访、问卷调查、个别交谈的方法。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对生活质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对生活质量的评估方法上,其对生活质量及其指标体系的研究是随着历史环境的变化和人们对福利认识的演进而不断深化和明确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虽然发达,但是却无法解决诸如贫困、安全及人民心理感受等问题,这促使人们研究对生活质量的评估方法。生活质量及其指标的研究与发展经济学的兴起密不可分,国外对生活质量及其统计指标体系的研究己有将近50年的历史。 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权威国际组织都制定了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其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的涵盖范畴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客观指标到包含主客观指标的过程。在过去的30年中,世界各地的研究机构、政府部门、新闻媒体和公众团体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建构了许多用于反映生活质量的综合指数,这些指数主要包括:物质生活质量指数、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人类发展指数、AsHA指数、社会进步指数等。总之,相关文献研究发现,由于国情不同,国外很少涉及农民工群体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生活质量方面的研究。 二、国内研究现状 针对我国即经济高速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大量农村劳动力出现剩余并涌向城市,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农民工随之出现,而新的社会问题也相应产生的特殊国情,国内学术界对生活质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活质量的概念和生活质量评价体系衡量标准;二是农民工生活质量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三是对提高农民工生活质量综合对策研究等。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