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村民眼中的“申遗”---对元阳哈尼梯田核心区村民的调查
小类:
社会
简介:
哈尼族梯田是哈尼族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红河哈尼梯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十年的努力取得了不容置疑的成绩。但是,哈尼村民作为梯田文化的主体以及梯田可持续发展的根基,他们在“申遗”中的感受、需要、变化与愿望却长期被忽略。 因此,申遗的今天和明天都应当充分重视梯田文化的主人——梯田种植区的农民。
详细介绍:
哈尼族梯田是哈尼族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红河哈尼梯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十年的努力取得了不容置疑的成绩。但是,哈尼村民作为梯田文化的主体以及梯田可持续发展的根基,他们在“申遗”中的感受、需要、变化与愿望却长期被忽略。 实地调查结果表明:五分之三的村民对申遗一无所知;约五分之二的村民有所了解,却误以为申遗就是旅游开发;只有极少数文化精英能正确认识和理解申遗。申遗十年,梯田核心区村落村落设施明显改善,但村民经济收入无明显提高,传统文化与民间信仰保持良好。对于梯田的未来,大多数村民寄希望于旅游带来经济收入。 十年申遗,大多数村民没有进入申遗,也没有对申遗形成正确的认识。这种情形即便不影响到申遗的成功,也必定要影响到申遗成果的巩固和拓展。因此,申遗的今天和明天都应当充分重视梯田文化的主人——梯田种植区的农民。

作品图片

  • 村民眼中的“申遗”---对元阳哈尼梯田核心区村民的调查
  • 村民眼中的“申遗”---对元阳哈尼梯田核心区村民的调查
  • 村民眼中的“申遗”---对元阳哈尼梯田核心区村民的调查
  • 村民眼中的“申遗”---对元阳哈尼梯田核心区村民的调查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 ①望研究能够促进人们更多更深关注哈尼梯田。 ②希望通过与村民的互动,进行相应的文化宣传,兼顾经济发展、文化保护与生态平衡,促进梯田文化可持续性发展。 ③通过典型个案的调查与分析,总结经验,使其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思路: ①挑选真实可用的信息作为撰写报告的材料。 ②整理和分析调查的问题和个人的思考。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作品以深入的实地调查为途径,充分关注哈尼梯田的文化主体,了解哈尼梯田“申遗”十年,村民们的感受、需要、变化与愿望,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哈尼梯田文化的主体是从事梯田农耕活动的哈尼人,梯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基础也是垦殖梯田的村民。作品的立场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 与以往一味关注梯田文化、旅游价值的“申遗”研究相比,本作品对“人”的充分关注,具有一定独创性。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通过对哈尼梯田核心区村民的调查,了解他们对“申遗”的看法,调动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提高村民主人翁的意识,不仅有利于“申遗”的进行,而且可以更好的促进梯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调查反映“申遗”对村民传统风俗习惯及生计方式所带来的影响,有助于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调查中关注村民对梯田发展、地区发展的想法。调查结论对相关政府制定相应政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品摘要

哈尼族梯田是哈尼族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红河哈尼梯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十年的努力取得了不容置疑的成绩。但是,哈尼村民作为梯田文化的主体以及梯田可持续发展的根基,他们在“申遗”中的感受、需要、变化与愿望却长期被忽略。 实地调查结果表明:五分之三的村民对申遗一无所知;约五分之二的村民有所了解,却误以为申遗就是旅游开发;只有极少数文化精英能正确认识和理解申遗。申遗十年,梯田核心区村落村落设施明显改善,但村民经济收入无明显提高,传统文化与民间信仰保持良好。对于梯田的未来,大多数村民寄希望于旅游带来经济收入。 十年申遗,大多数村民没有进入申遗,也没有对申遗形成正确的认识。这种情形即便不影响到申遗的成功,也必定要影响到申遗成果的巩固和拓展。因此,申遗的今天和明天都应当充分重视梯田文化的主人——梯田种植区的农民。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获2011年云南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并在科技节上展出。 获第六届云南高校青年科学技术作品竞赛二等奖。

参考文献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人员介绍、个别交谈、亲临实践、统计报表、书报刊物、影视资料、文件。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当前,国内外对红河哈尼梯田“申遗”的相关报道很多,对哈尼梯田的研究也不少,但把哈尼梯田“申遗”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探讨的则少而又少。 对哈尼梯田的研究,大多对梯田本身的垦殖历史、耕作习俗、生态意义、文化价值、旅游前景等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如《哈尼族梯田文化的内涵、成因与特点 》、《云南哈尼梯田生态系统研究 》、《红河流域哈尼族神话与梯田稻作文化 》、《天梯神韵——哈尼族梯田农耕中的祭祀文化 》、《哈尼族节日与梯田稻作礼仪的关系》、《地方性知识视角下的哈尼族梯田灌溉系统 》、《哈尼梯田水文化及其保护初步研究 》《哈尼梯田的持续机制与协调管理 》、《生态博物馆: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的和谐统一——建立云南元阳哈尼族梯田文化生态博物馆的构想》等。其中,对梯田文 化主体的关注和研究显然是不够的。 与哈尼梯田申遗相关的研究很少见。目前仅见如张卫东.卢朝贵,《红河哈尼梯田元阳核心区民族文化村开发建设的构想 》,结合红河哈尼梯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阐明了如何开发和建设民族文化村,以及恢复和保护自然生态、梯田、水利灌溉系统的构想。 而各种媒体对哈尼梯田“申遗”的关注,大多也只是关注“成”或“未成”,对“未成”的原因以及梯田文化的主人关注甚少。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