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网络信息环境下阅读行为方式转变对大学生的影响探究
小类:
社会
简介: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对柳州各大专、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对问卷调查进行总结、整理分析,探究网络信息环境下阅读行为方式的转变和对传统知识载体影响程度以及大学生对传统知识载体和新型阅读方式的理解。通过探究阅读行为方式的的转变的原因和影响力,及未来的发展,调查阅读行为方式的转变是否影响大学生对文化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是否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树立。
详细介绍:
本文就阅读行为方式及转变原因,纸质阅读与数字化阅读的定义及优缺点进行了表述,同时对阅读行为方式转变对大学生的影响进行了探究调查,得出阅读行为方式的改变会对大学生产生影响,但影响是两面性,有积极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其一,积极的影响。 阅读行为方式转变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阅读空间,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选择和阅读内容。同时阅读行为方式转变能满足大学生在各方面阅读目的的层次性、多样性和差异性需求。 阅读行为方式的转变能促使大学生的情感选择更多的方式表达,利于大学生相互之间沟通和交流,避免产生一些心理健康问题。 其二,消极的影响。 大学生逐渐缺乏深层次的思考行为。由于数字化阅读的大量信息,需要在短时间消化,大学生更多的是浅阅读,不易精读,细读,反复阅读,所以缺乏深层次的思考。 大学生的惰性和依赖性增加。由于数字化阅读能够为大学生提供便捷有效的查询与搜索,更够为其提供大量的电子数据资料。例如论文作业等,复制粘贴即行,所以大学生对其的依赖性与惰性增加。 影响大学生的认知判断与思想行为。数字化阅读中大量无法辨别真伪的信息和部分负面信息会影响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和判断,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有一定影响。 同时纸质阅读在阅读行为方式转变后仍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大学生的认知有着深刻的影响。 本次调查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客观的反映了在大学生为阅读主体背景下纸质阅读和数字化阅读的相关不同及阅读行为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和作用。因而我们可以通过了解两者的不同、影响和发展,选择适当的阅读行为方式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行为、认知理解进行正确恰当的引导和教育,达到良好的效果。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探究网络信息环境下阅读行为方式的转变和对传统知识载体影响程度以及大学生对传统知识载体和新型阅读方式的理解。通过探究阅读行为方式的转变的原因和影响力,及未来的发展,调查阅读行为方式的转变是否影响大学生对文化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是否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树立。通过网络收集问卷调查材料,与指导老师探讨和设计的调查题。对柳州各大专院校的学生群体进行抽样问卷调查,作出相关的结论。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深入到柳州五所大专及本科院校进行问卷调查,获取一些真实数据。针对这些数据,结合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即以实图数据进行相关粗略的分析,及阐述相关观点。同时调查样本大体符合柳州市工科院校占主体的读者特征,因而本次问卷调查的分析结果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目前就网络信息环境下大学生阅读行为方式转变的相关研究相较少,此项调查报告对于分析大学生阅读行为方式转变对大学生的影响和阅读习惯转变具有一定程度的参考价值。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次调查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客观的反映了在大学生为阅读主体背景下纸质阅读和数字化阅读的相关不同及阅读行为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和作用。因而我们可以通过了解两者的不同、影响和发展,选择适当的阅读行为方式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行为、认知理解进行正确恰当的引导和教育,达到良好的效果。

作品摘要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符号的传递始终伴随着人类前进的脚步,是人们精神文化的立足点。通过什么样的阅读行为方式去获取符号,在不同时期都是不一样的。 人类社会中,阅读是人从符号中获得意义的一种社会行为,实践活动和心理过程,也是一种信息的传递过程。而阅读行为方式是指阅读活动的总体模式和基本特征及行为形式,其更能涵盖与阅读相关的所有方面的总体呈现。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对柳州各大专、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对问卷调查进行总结、整理分析,探究网络信息环境下阅读行为方式的转变和对传统知识载体影响程度以及大学生对传统知识载体和新型阅读方式的理解。通过探究阅读行为方式的的转变的原因和影响力,及未来的发展,调查阅读行为方式的转变是否影响大学生对文化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是否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树立。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周婕.新媒体时代的大众阅读方式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2]杨军.媒介形态变迁与阅读行为的嬗变——以印刷媒介与网络媒介为例的考察[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6年第2期. [3]韩志方.网络环境下大众阅读方式研究[J].东南传播,2008年第11期. [4]赵燕.网络时代大众阅读方式的选择[J].图书馆学刊,2006年第4期. [5]王振铎.阅读、出版与教育——数字阅读、文本阅读与编辑出版教育之变革[J].河南大学学报,2008年11月. [6]王庆奖.文本阅读与文化经验[J].思想战线,2004年第4期. [7]陈凤琴,刘远翔.网络化时代对文本阅读的理解[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年第17期. [8]刘尔明.网络阅读理论探微[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个别交谈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阅读是几千年之中一直是人们获取信息的正式和主要方式。 西方阅读研究始于19世纪阐释阅读理论,是以作者为中心的理论,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接受美学其阅读理论是以读者释义为核心。1956年在美国成立的国际阅读协会,标志着现代阅读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出现,主要包括读者接受理论、阅读过程的眼动理论、网络阅读模式理论。 我国系统科学的阅读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以曾祥芹为首的一些学者不断努力,把阅读研究科学建设成为独立的学科,其最高成就就是曾祥芹的《阅读学新论》和王继坤的《现代阅读学教程》。但这些理论研究并未涉及网络阅读。20世纪90年代“中国阅读学研究会”的成立,又掀起了对阅读的研究新潮。 近来,2006年刘尔明先生在《网络阅读理论探微》一文中对网络阅读进行了探索式的阐述。2008年王振铎先生也在《阅读、出版于教育——数字阅读、文本阅读与编辑出版教育之变革》一文中,详细举例的论述了阅读、数字阅读、文本阅读的涵义及相互关系。 与此,2006年周婕在《新媒体时代的大众阅读方式研究》一文中对阅读方式的转变对读者产生的影响作了一系列的分析和调查。同年杨军在《媒介形态变迁与阅读行为的嬗变——以印刷媒介与网络媒介为例的考察》文中对阅读主体结构和阅读功能价值进行了分析。 然本文论述不是阅读理论研究的推成出新,而是将前人阅读研究中提及的“数字阅读、文本阅读、网络阅读”方式进行综合,引入阅读行为方式这一概念,并分类为纸质阅读与数字化阅读,并在此基础上对阅读行为方式上的转变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进行探究。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