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区域虚拟水贸易研究——以郑州市为例
小类:
能源化工
简介:
虚拟水概念自提出以来,虚拟水贸易、虚拟水战略等理论研究迅速发展,日益引起了缺水国家和地区的重视,水资源管理部门已开始运用虚拟水相关理论指导水资源管理的实践。目前虚拟水战略已经在一些水资源短缺的国家和地区得到了一定的实际运用。虚拟水贸易理论的提出及发展,突破了“实体水”的局限,从商品和服务中所包含的水资源虚拟水量角度,寻求人口-产品-贸易循环中水资源重新分配的最优方法,给水资源管理者提供了新的视角。
详细介绍:
水资源危机是21世纪全球最严重的资源危机之一,如何缓解水资源短缺等问题,促进新形势下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在传统的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理论及方法的基础上,水资源管理、保护等理论及实践也需要开辟新的研究思路和新的开发战略。 虚拟水贸易理论的提出及发展,突破了“实体水”的局限,从商品和服务中所包含的水资源虚拟水量角度,寻求人口-产品-贸易循环中水资源重新分配的最优方法,给水资源管理者提供了新的视角,探讨国家或区域间贸易过程中虚拟水资源的流动,开辟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领域中新的研究方向。 郑州市人均水资源量不足130m3,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郑州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本文以郑州市为例,从虚拟水平衡的角度考虑,计算了农作物产品、畜牧渔产品、工业产品和林业产品的虚拟水贸易量,旨在揭示随产品贸易过程中,虚拟水资源的流动状况,为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保障区域水资源安全提供理论方法依据。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写作目的:应对区域水资源短缺问题,本文从虚拟水的角度,研究虚拟水贸易对水安全及产业结构的影响,以寻找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 基本思路:从虚拟水平衡的角度考虑,探讨国家或区域间贸易过程中虚拟水资源的流动。并以郑州为例分析郑州市虚拟水净出口量在虚拟水总生产量中的比重变化情况,从人口——粮食——贸易循环中寻求解决水资源的最优方法,促进水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的提高。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虚拟水理论为保障我国水资源安全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通过虚拟水贸易的形式解决水资源短缺及粮食安全问题。 先进性:从商品和服务中所包含的水资源虚拟水量角度出发,开辟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领域中新的研究方向。 独特之处:本文以郑州市为例,在计算主要农产品虚拟水含量及虚拟水贸易量的基础上,研究虚拟水贸易对水安全及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实际应用价值:通过虚拟水贸易减少水资源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可以进口水资源密集型产品来缓解国内水资源压力。 现实意义:对于缓解日益严重的水危机、改善贸易结构和地区产业结构、有重要意义;利用虚拟水战略有利于解决南北水资源分布布局。

学术论文摘要

虚拟水贸易理论的提出及发展,突破了“实体水”的局限,从商品和服务中所包含的水资源虚拟水量角度,探讨国家或区域间贸易过程中虚拟水资源的流动,开辟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领域中新的研究方向。本文从虚拟水平衡的角度考虑,计算了郑州市农作物产品、畜牧渔产品、工业产品和林业产品的虚拟水贸易量,分析了郑州市虚拟水净出口量在虚拟水总生产量中的比重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郑州市虚拟水贸易极不平衡,是一个典型的虚拟水净出口城市,年平均净出口虚拟水资源量为23.05×108m3;在虚拟水贸易结构中,以畜牧渔产品和农业产品虚拟水输出为主,分别占虚拟水总出口量的48.67%和36.96%,工业产品虚拟水净出口量相对较小;林业产品主要为进口产品,但通过林产品贸易输入的虚拟水量较少,平均每年约1.38×108m3,远不能抵消农产品、畜牧渔产品和工业产品中虚拟水输出量;此外,郑州市虚拟水净出口量在生产量中的比重呈现增加的趋势,进一步加重了郑州市水资源负担。

获奖情况

鉴定结果

参考文献

现有技术: 柳长顺等研究的未来中国实行虚拟水贸易的可行性,在虚拟水贸易中由资源贡献和生产技术决定的比较利益; 孙克研究的比较优势理论在虚拟贸易中的应用,通过国家贸易节约全球有限的水资源,考虑虚拟水要素比较优势,生产具有虚拟水要素比较优势的产品并出口,而进口比较劣势的产品; 刘红梅等研究涉及水资源的平衡问题,及政治、经济、生态、社会等因素的虚拟水贸易。 技术文献检索目录: [1] 柳长顺,陈献.虚拟水交易:解决中国水资源短缺与粮食安全的一种选择[J].资源科学,2005,27(2):10-15 [2] 孙克.比较优势理论在虚拟水贸易中的应用 [J].开发研究,2007,(6):53-56 [3] 刘红梅,王克强,刘静.虚拟水贸易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经纬,2008,(2):50-53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虚拟水”是伦敦大学Allan教授于1993年首次创造性的提出的,是指生产农产品所需要的水。张志强、程国栋提出了虚拟水概念和虚拟水贸易的实用价值对构筑全球化的国家水资源安全新战略的影响。同时提出“若采用虚拟水战略,就完全可以不用建设南水北调工程”。刘宝勤等认为虚拟水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三点——资源流动理论,资源替代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由于粮食中虚拟水含量较高,因此很多学者将粮食安全与虚拟水贸易联系起来。2006年7月,社会生态学研究所(Institute for Social—Ecological Research(ISOE),Frankfurt)建立了虚拟水贸易工作站。马静,汪党献,A.Y.Hoekstra等提出了虚拟水贸易在我国粮食安全中的应用,认为虚拟水战略可作为跨流域调水的补充,在保障地区水安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柳长顺等研究了未来中国实行虚拟水贸易的可行性,并认为在虚拟水贸易中应考虑由不同国家的资源贡献和生产技术决定的比较利益。刘红梅等对虚拟水贸易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虚拟水贸易不仅仅涉及到水资源的平衡问题,还涉及到很多政治、经济、生态、社会等因素。马静认为虚拟水贸易不仅与水资源的丰富程度有关,还与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技术情况相联系。国内学者对虚拟水贸易的研究结果实证了Wichelns理论的正确性,说明了虚拟水贸易需要符合比较优势理论的原理。孙克以中美农作物产品贸易为例,研究了比较优势理论在虚拟贸易中的应用,认为要通过国家贸易节约全球有限的水资源,应充分考虑虚拟水要素比较优势,生产具有虚拟水要素比较优势的产品并出口,而进口比较劣势的产品。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