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桂北农村基层干部工作压力现状及对策的调查研究
小类:
社会
简介:
通过对广西平乐县沙子镇和恭城县莲花镇基层干部调查访谈和实地考察,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视角对桂北农村基层政权干部工作压力基本状况进行深入调研,真实再现了农村基层干部工作压力的具体表征,分析了影响农村基层干部工作压力的主要因素,提出了缓解桂北农村基层干部工作压力,提高精神生活质量,深化“农事村办”经验做法的对策和建议。
详细介绍:
调查报告采取理论研究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真实地走近“乡土”,“贴近”农村。调查团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历时10天对桂林市恭城县红岩村等2个村镇农村基层干部工作压力基本状况进行深入调研,真实再现了农村基层干部工作压力的具体表征,分析了影响农村基层干部工作压力的主要因素,提出了缓解农村基层干部工作压力的对策和建议。具有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上的创新。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农村基层政权干部作用的发挥直接关系到农村的前途命运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责任越大,其压力也愈大。所以,缓解农村基层干部工作压力,提高精神生活质量,是一个急需被关注的问题。笔者以2010年暑假于桂林市2个县2个乡镇所获取的调查资料为分析蓝本,以求管窥桂北农村基层干部工作压力状况,并期望通过调研能对缓解桂北农村基层干部工作压力,提高精神生活质量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1、系统详实地对桂北农村基层政权干部工作压力基本状况进行深入调研,分析了影响农村基层干部工作压力的主要因素,提出了缓解农村基层干部工作压力的对策和建议。具有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上的创新。 2、综合运用教育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在研究基础和方法上具有创新。 3、对策措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从理论来说,农村干群关系问题已经成为透视农村社会政策与社会管理的一个良好视角。选择桂北农村基层干部工作压力作为研究对象,其学术层面的意义在于促进农村群众工作、干群关系研究,思想政治工作实践领域(非智力领域与村镇干部工作领域)开发研究和农村群众工作的功能性研究;而在应用层面的意义则在于拓展农村基础干部群众工作内涵和外延,从而为党政部门的相关决策提供现实依据,为农村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借鉴与启迪。

作品摘要

通过对广西平乐县沙子镇和恭城县莲花镇基层干部调查访谈和实地考察,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视角对桂北农村基层政权干部工作压力基本状况进行深入调研,真实再现了农村基层干部工作压力的具体表征,分析了影响农村基层干部工作压力的主要因素,提出了缓解桂北农村基层干部工作压力,提高精神生活质量,深化“农事村办”经验做法的对策和建议。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 杨继绳.邓小平时代: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纪实(下)[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564页.  段爱勤.和谐视角下密切农村党群干群关系问题研究[J],科学社会主义,2009年第2期第61-64页.  青平、李崇光、关恒达.中国农村基层干部组织支持期望实证分析[J],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2期第104-108页.  邢锋等.走进乡土中国[M].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第387页. 龙海平.关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及相关概念的思辨[J],学术论坛,2010年第8期. 毛泽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M].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4页. [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第9-10页. 龙海平. 和谐村镇建设必须强化思想政治教育 ——基于桂北16个村庄的田野考察[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郑永廷.论精神文化的发展趋向与方式———兼谈精神生活的丰富与提高[J],思想教育研究,2009年第8期第19页. 夏学銮.缓解精神压力十二法[J],中国青年研究,2003年第3期第49-50页.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个人交谈、集体组织。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国内对农村干群关系问题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社会学、经济学、法律制度、行政政策等显性层面, 而从思想政治教育学角度对干部群众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等微观层面进行专门研究则显得薄弱,文献搜集和借鉴比较困难。从调查报告看,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课题组《新形势下党群干群关系的调查与思考》(2001)、中共郑州市委宣传部课题组《改善当前农村干群关系的对策》(2004)、对湖北13个乡(镇、办)进行的调查。无论是来自基层干部的选择答案还是来自对群众的了解和对有关部门的走访,都从不同角度把当前农村的社会矛盾聚焦到干群关系上来。 从文献检索来看,较系统研究农村干群关系协调机制的学者有张富良。他的《对转型期中国农村干群关系协调机制的思考》(2003)等论文从协调载体、功能、成本、机制等因素分析了农村干群关系协调机制的失灵现象。在张富良的研究基础上,刘增禄《农村干群矛盾的成因及其化解》(2005)、张秀珍《对社会学视角下农村党群干群关系的思考》(2007)等论文对新时期农村干群矛盾的原因、特点及对策进行了探讨。一些学者分析了农村干群矛盾的主客体及性质。认为农村干群矛盾主要是指农村管理者阶层和农业劳动者阶层之间的矛盾;乡村干部与群众之间的矛盾、基层政权与农民群众的矛盾(杨毓培、陈代昌《县级领导与管理》(2002));乡镇干部—村社干部—农民多层级的干群矛盾关系(张丽君《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干群矛盾的演化》(2008))其间,有学者的研究涉及干群矛盾引起的农村群体性事件问题。主要有于建嵘《中国的社会泄愤事件与管治困境》(2008)。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表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运行必然强调政府的责任,如新加坡和法国的国家干预策略、美国的政府指导调控;英国强调大众媒体、中介组织的责任。 总的来看,研究存在以下不足: (1)研究主要集中于干群矛盾的问题与特点,对干群矛盾症结的研究不够全面和深入。 (2)目前着眼于我国西部地区农村干群矛盾问题的研究几乎未见。从贵州瓮安事件到云南孟连事件,再到湖北石首事件,说明群体性事件又是干群矛盾的集中体现和爆发。而良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能够把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存在着的某些不协调的关系及其运行过程中发生的某种障碍,并尽可能地加以调整或排除。我党长期积累的加强和改进农村干群关系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值得借鉴,但少有学者进行归纳总结。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