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基于7.18洪灾后安康农村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小类:
经济
简介:
通过对安康市汉滨区偏远山区---香山乡基本情况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调查,结合安康市7.18灾后重建,对全乡经济、教育现状、农民务工、基础设施、经济发展滞后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总结,并在转变经济发展理念、拓展村民增收渠道等经济发展方面提出在安康市发展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四位一体”特色生态旅游观光农业的一系列对策与建议。
详细介绍:
目 录 一、引言 1.1 研究背景…………………………………………………………2 1.2 研究概述…………………………………………………………3 二、 实证研究 2.1调查区状况………………………………………………………4 2.2发展定位…………………………………………………………4 2.3数据来源…………………………………………………………6 2.4研究方法和相关数据……………………………………………8 三、研究结果分析…………………………………………………………8 3.1基础设施落后……………………………………………………8 3.2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产业收入低………………………9 3.3教育条件落后,劳动力缺乏技术………………………………10 3.4抗击灾害能力差,贫富差距大…………………………………10 四、对策及建议……………………………………………………………10 4.1实施搬迁…………………………………………………………10 4.1.1集中安置………………………………………………………11 4.1.2进城居住………………………………………………………11 4.1.3入镇定居………………………………………………………12 4.1.4对农民搬迁后的生活问题思考………………………………12 4.2.发展生态农业……………………………………………………12 4.2.1 思路及模式……………………………………………………12 4.2.2“生态农业”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15 4.2.2.1有助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生产发展…………15 4.2.2.2有助于加快农民增收,逐步迈向富裕……………………15 4.2.2.3有利于改善村容村貌,促进乡风文明……………………16 4.2.2.4有利于增强村民主体意识,提升管理民主………………16 4.3加大民生工程建设………………………………………………16 4.4积极营造文化氛围,提升村民精神文化素质…………………17 参考文献……………………………………………………………………18 后记…………………………………………………………………………19 附图…………………………………………………………………………20 基于7.18洪灾后安康农村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以汉滨区香山乡为例 刘宝军、操奎、蔡文彩、程丹 安康学院 摘 要:通过对安康市汉滨区偏远山区---香山乡基本情况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调查,结合安康市7.18灾后重建,对全乡经济、教育现状、农民务工、基础设施、经济发展滞后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总结,并在转变经济发展理念、拓展村民增收渠道等经济发展方面提出了一些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偏远山区 灾后重建 发展 对策 1.引言 1.1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趋势,然而城乡二元经济并不平衡,农村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增速较为缓慢,加之偏远山区自然地理条件所限,灾害严重威胁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与生命财产安全。基于此,中央政府在统筹全局的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下,将统筹城乡发展摆在了更加突出的地位,实施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同时陕西省提出未来5年内将推动600万农民进城镇落户。发展农村经济,改变贫穷地区落后的现状。 1.2 研究概述 安康地区位于祖国版图中部、陕西东南部,属于素有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秦巴山区,下辖九县一区,国土面积23529平方公里(达500多万亩,其中可利用面积为450多万亩),占陕西省国土面积的11.4%。南依大巴山北坡,北靠秦岭主脊,东西宽约200公里,南北长约240公里,汉江由西向东横贯,构成“两山加一川”的境处),海拔高低相对差为2794.6米。除了城区和月河川道地区地势平坦,交通便利之外,大部分农村地区山大沟深,人口居住分散。 自然地理和居住分散条件的限制,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制约。但是,安康独特的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较长的无霜期,加之受地形影响,垂直地域性气候明显,给安康发展新型生态农业创造了得天独后的条件。安康学院经济与管理系的师生围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方针,于7.18洪灾后,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安康学院大学生走进了安康市汉滨区香山乡,调查安康偏远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探寻安康偏远山区农村经济突破发展的路径。 2.实证研究 2.1调查区状况 2.1.1区位条件: 香山乡位于安康市汉滨区西南部,地处汉水和月河之间的凤凰山麓,东接南溪乡,南临流水镇,西连凤凰山林场,北与大同镇毗邻。距安康城区56公里,乡境内平均海拔700米。光照充分,水源丰富,土质良好。全乡总面积34.43平方公里,拥有耕地面积8416亩(其中水田2130亩),辖8个行政村,74个村民小组,6188人。该乡交通闭塞,住户居住分散。以大岭村为例,农户大多在山中分散居住,入户率低。此外,在与当地农户的交谈中了解到,香山乡政府机构有可能撤销,农民担心撤消后当地进一步被边缘化。 2.1.2 经济状况: 香山乡属山地农牧区,以种养业为主,农作物以小麦、玉米、水稻为主,辅以薯头和豆类,是汉滨区重点扶贫和粮食、畜牧、蚕桑基地乡之一;加工服务业落后,市场作用薄弱。以大岭村为例,全村仅有粮油、牲畜饲料加工点3个,20平方米小商店2个,无农副产品交易点。 2009年,全乡工农业总值4349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94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21元;养蚕1600张.产茧12万斤,桑园150亩,培育养殖示范户5户,全乡注重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中药材百余亩,魔芋种植500亩。其经济实力在汉滨区46个乡镇中排名倒数第三位。 2.1.3 文化现状: 该乡的文体事业落后,在文化宣传和文体建设方面基本属于空白状态。教育条件落后,劳动力素质较低,且外出务工人数过多,劳动力大量流失。以大岭村为例,由于地处边远山区,师资与设施条件差,全村仅有一所小学,调查时,该小学仅有1名教师,3名学生,不成规模,全村百分之八十的适龄劳动人口外出务工,懂得初级技术的人员只有百分之十二,多为小型建筑技工、运输、其中包括高职学生。 2.1.4 资源状况: 香山乡共有8个行政村,总人口有6188人。适龄劳动人口状态是:调查中我们了解到,80%选择外出务工,大多一两年换一个厂家;8%属于家有老小无法脱身,守在家里务点小工养家糊口;懂点初级技术的人员只有12%,多为小型建筑技工、运输(含农用车搞运输不合法者)、高职学生。境内青壮年劳力大量外出务工的这种人口资源状况也造成发展地方经济困难。 可利用耕地较少,难以利用的林地较多,地势非坡即沟,水利灌溉设施条件落后,以大岭村为例,全村耕地稀少,人均不到一分田,大部分耕地为坡地。 石灰岩和自然铜储量丰富,油松、杉树、白杨、麻栎、栓皮栎等用材林满山遍野丛林茂密。乡域土壤肥力优良,适宜发展蚕桑、魔芋、黄姜、杜仲等中药材,天然水质清纯,口爽甜润,香梗大米更以其优良的品种远近文明、畅销市场,工农业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良好。境内高耸如云的香炉山香烟袅袅,游人不绝,该乡因此而得名,还有灌灌潭、夜壶寨、白龙泉、姚铺垭等名胜古迹和旅游景点。 2.1.5 交通条件: 受地形影响,通村公路表面上修通,但不少是临时便道,而且坡度大,大中型车辆难以到达. 特别是今年遭受7•18洪灾影响,山体滑坡或者垮塌,使得道路状况更加糟糕. 2.2发展定位 近几年来,乡政府从广大农民迫切脱贫致富的愿望出发,调整产业结构,把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把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作为抓好农村工作的突破口,全力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稳粮兴桑壮牧促劳务,兴水修路帮困奔小康” 的工作思路,着力于资源的开发和深度利用,多层次增值,在稳定粮食生产基础上,重点培育蚕桑、黄姜、魔芋、畜牧业、中药材五大骨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促进经济发展,开拓具有香山特色生态观光农业之路。 2.3数据来源 7.18洪灾后,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安康学院大学生走进了汉滨区香山乡,对该地区农村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实地调查和资料搜集。同时,又对汉滨区政府和当地乡政府的相关部门进行了访谈,并由此获取了大量的信息。 2.4研究方法和相关数据 2.4.1 总体分析 即从宏观角度来观察分析香山乡的各种因素。 从香山乡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来看,当地自然的自然条件是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因素,自然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都有极大的制约。当地的文化教育、自然资源利用、交通状况等因素也同样制约着香山乡的进一步发展。 以上因素是香山乡发展的瓶颈因素,也是香山乡发展必须克服的因素。 2.4.2 SWOT分析 根据当地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其中,S代表 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弱势),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威胁),其中,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 香山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特色产业, 既蚕桑、黄姜、魔芋、畜牧业、中药材五大骨干产业. 第三产业乡村游将是未来促进香山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 香山乡发展的优势S: S1生态环境好,自然资源、旅游资源丰富。 S2可开发利用的林地较多, 山区仍有大部分土地目前处于未开发状态。 S3地理位置优越,交通逐步发展。 香山乡发展的弱势W: W1人地矛盾突出,种养业基础差。 W2加工服务业落后,市场作用薄弱。 W3教育条件落后,劳动力素质较低,且外出务工人数过多,劳动力大量流失。 W4基础设施条件差,住户居住分散。 香山乡发展的机会O: O1当地政府重视发展问题,在规划的基础上制定了当地的短期、中期、长期发展规划。 O2受今年7.18洪灾影响, 安康市政府出台了《汉滨区7.18灾后农村民房恢复重建方案》,方案中的相关规定给予当地发展以扶持。 03农民进城落户政策的出台,及陕西省《关于举家进城落户农村居民退出宅基地、承包地实施办法》的政策发布。据了解,未来5年陕西将促进600万农民进城的计划,给安康人民带来福音。 香山乡发展的威胁T: T1经济基础薄弱,资金筹集困难较大。 T2安康市各大乡村发展的竞争压力。 2.4.3因子分析(典型农户调查) 既通过与香山乡发展的有关因素分析. 本次我们通过典型农户调查法进行排除,发现自然环境和政府支持引导这两大因素是发展当地经济发展的两大主要因素.这启示当地有关部门必须注重这两个方面因素的作用和影响。 2.4.4 信度检测(检验内外部的一致性) 既检验制约内外部发展的一致性因素,找出共同点.这种检测使得我们既从政府相关部门进行数据调查,也向农民进行了征询,也得到了印证。 调查发现,农民经济收入形式单一,没有形成产业化生产经营模式,大多数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可以简单的总结为:农业收入靠天气,广种薄收靠力气;挣钱出门靠打工,老弱病残留家中;喂猪养蚕补家用,技术不懂难保证。 2.4.5二手资料收集 既从政府相关部门进行数据调查,又从网络和学院的资料库里搜集. 3.研究结果分析 3.1基础设施落后 基础设施落后是我们中国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秦巴山区发展跟不上需求的基础设施最重要的是公路,电网和电话已经在前几年基本实现了“村村通”,造成交通不畅的原因主要是秦巴山区地形崎岖,非坡即沟,村民居住分散,造成修建公路成本较高。因此山区大量资源由于运输成本较高难以参与市场交换,不能及时转化为资本,而不能实现其经济效益,从而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如离城镇稍远地方的一些蔬菜和粮食,由于运输成本高,而农产品的价格水平偏低,过剩的蔬菜和粮食有的就喂牲口了,造成极大的浪费,不利于经济的增长。其次是水利灌溉事业,由于受地形和季节变化的影响,会出现阶段性缺水,从而造成对农作物不利影响,造成减产、减收而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该乡的文化娱乐项目基本处于空白,村民的精神文化享受也很薄弱,农闲时除了看电视之外,赌博成为村民主要生活,此外,迷信猖獗也严重影响社会治安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这也反映出农民的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能力较差。 3.2 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产业收入低。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虽然在秦巴山区的农村,人均土地面积比关中地区高,但是,由于山地崎岖,坡度较大,因此,人均可耕地面积还是很小的。(退耕还林后人均不足0.8亩)。以大岭村为例,全村耕地稀少,人均不到0.8亩,更加体现土地不足劳动力有余,即便连年丰收,也难以达到小康水平,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香山乡的实地调查中我们发现,该乡仍以农业种植为主,而农村中的第三产业服务业和第二产业——加工制造业相当薄弱。就以该乡的大岭村为例,全村仅有粮油、牲畜饲料加工点3个,20平方米小商店2个,无农副产品交易场所,蛋肉交易需要渡江赶集市到15华里之外的流水镇。 该村的加工只是收取相应加工费 ,其产品并不是进入商品流通,而是当地老百姓的自给自足。同时造就了该乡服务业的薄弱,这就造成商品没有流通的平台。从而使丧失经济发展的源动力。这种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使商品经济失去了他存在的土壤,而这种单一的经济模式势必会导致经济的落后,造成该乡的贫困。 3.3 教育条件落后,劳动力缺乏技术 就大岭村而言,由于地处边远山区,师资与设施条件差,全村仅有一所小学,调查时,该小学仅有1名教师,3名学生,不成规模,适龄儿童到3-5公里路程的新庄小学就读,很不方便。由于教育条件落后,直接导致劳动力文化水平低下,缺乏技术。外出务工是该村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方式,适龄劳动人口状态是:80%选择外出务工,大多一两年换一个厂家;8%属于家有老小无法脱身,守在家里务点小工养家糊口;懂点初级技术的人员只有12%,多为小型建筑技工、运输(含农用车搞运输不合法者)、高职学生,难以形成对外输送人才的优势,丧失经济发展的又一动力。 3.4 抗击灾害能力差,贫富差距大 表现在:一是种植业的抗旱能力差。无水利设施,无灌溉条件,农业收入不稳定。二是抗洪涝灾害能力差。由于地势非坡即沟,在今年的7.18洪灾害中,损失严重,近三分之一农户房屋出于滑坡体中,不得不搬迁重建,一半以上农户房屋需要修缮,由于房屋结构土墙坯、瓦屋顶,修缮难度大,耗资加多,更加造成其经济困难。三是青壮年劳动力多的户靠外出务工逐渐富裕起来,而无法外出的户则收入很低,处于贫困线上只能解决温饱。由于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不完善,水平低,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因此因病返贫也成为最主要的致贫因素。 上述问题不仅影响了农民的收益,还影响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从而制约了安康市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不能使商品转化为资本流入市场,实现经济效益。 4.对策及建议 通过对香山乡的区位、交通条件、基础设施、农村产业结构、文化教育、劳动力、抗击灾害能力、贫富差距等各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我们对其经济的突破发展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对策及建议。 4.1.实施搬迁 农民进城落户政策是2010年国家实施的重要民生工程之一。在陕西出台的《关于举家进城落户农村居民退出宅基地、承包地实施办法》的政策里,有如下规定:“举家进城落户农村居民自愿退出宅基地,经当地国土资源部门核准,签订退出合同并办理公证后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助,陕南为10万—12万元。落户小城镇可给予3年过渡期限,过渡期内凡选择自愿交回承包地的,即可领取交回承包补助,享受城镇居民生活待遇。考虑到香山乡当地发展难度大和当地地理因素条件,特别是受今年7.18洪灾的影响,当地受损严重,重建难度大等因素,我们提出对农民实施搬迁或者进城落户。 基于陕西省政府的《实施办法》基础上,结合安康市《汉滨区7.18灾后农村民房恢复重建方案》中的相关规定,我们制定了三种符合当地实际的搬迁方案,这三种搬迁方案的实施, 要以政府为指导,结合地方特色,借政策春风,实施特色搬迁.这三种搬迁方案是: 4.1.1集中安置 有条件的地方要尽量实行集中安置.《汉滨区7.18灾后农村民房恢复重建方案》中规定:对在统一规划地,按统一建筑风格和要求分户建房的,每户补助1.7万元,可申请3万元以内3年期贷款,政府给予贴息补助,免收建房相关费用。对不单户划宅基地、统建或联建多层楼房、实行套房安置的,除享受以上优惠政策外,每户再奖励1万元。 4.1.2 进城居住 《汉滨区7.18灾后农村民房恢复重建方案》中规定:凡自愿举家到县城以上城市居住、户口转为城市居民的,每户补助1.7 万元,奖励1 万元,可申请3 万元以内3年期贷款,政府给予贴息补助,免收购房契税,且在就业、住房、社保、子女就学和医疗救助等方面享受同城居民待遇. 4.1.3 入镇定居 《汉滨区7.18灾后农村民房恢复重建方案》中规定:凡自愿到集镇建房的,由乡镇政府协调宅基地,每户补助1.7万元,可申请3万元以内3年期贷款,政府给予贴息补助,免收建房相关费用。对在城、镇购房居住,不再划宅基地建房、仍享受农村居民政策的,每户补助1.7万元,奖励1万元。 (注:7.18洪灾后,在政府的引导下,今年有4户居民已经从山上搬到了安康市,另外有2户也搬迁到了平坝公路旁.这也充分说明了搬迁的可能性。) 对农民搬迁后的生活问题 一、可以利用当地的香炉山等景点并且联合流水镇发展旅游业,以此增加就业率,促进农民收入。还可对当地的原生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和保护,开发具有地方风情的特色旅游产品。 二、搬迁之后,分散的住户可以集中到条件相对较好的平坦村落,建立街道与市场,实现人居生存和居住环境的大改善。 三、由于退出大坡度山地的耕作,退耕还林,可以集中当地的林地资源发展经济: ①开展经济果木和山间林地药材的开发, 并引导成规模化的发展.如:种植核桃、板栗、杜仲、银杏等。 ②还可以适当在山地发展畜牧业, 由于山大人稀,饲草易得,可以重点推荐省上力荐的养羊项目。 ③进行桑果、畜牧养殖等生态观光农业的发展。叫响特色农产品品牌,吸引商家前来投资开发。 ④调整产业格局,使得更多的人进入第三产业领域。 4.2发展生态农业 4.2.1 思路及模式 生态经济得天独厚。安康独特的历史因缘、地理环境、气候类型,使得安康生物资源富集,地理资源和气候资源优势明显,聚高山丘陵为一区,集四季凉热于一时,容南物北种于一体,纳古今植物于一身,孕育了天然绿色生物宝库。得天独厚的生态经济优势,急需要破除传统农业发展观念,发挥山地比较优势,创新安康山地农业发展理论,发展以人为中心,沼气为纽带,将动物养殖与植物生产结合起来四位一体的高效生态观光农业。 生态观光农业体系图 养殖——畜禽粪便等废弃物    人(观光旅游业) 沼气 沼气   种植业  (各类农产品废弃物) 模拟图如下: 以沼气为纽带的“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正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将沼气、畜牧养殖、作物种植、生态农业旅游观光,把人——沼气——种植——养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能源资源和物质资源相互转换,合理重复利用,形成良性的循环体系和完整的闭合式生态体系,从而实现高产高效的目的。利用丰富山地资源,在山地土地肥沃且水资源丰富的山间谷地,种植香梗大米,使其形成规模效应,从而进行深度开发,打造优势品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也可发展生长周期短见效快的蔬菜等经济作物。由于安康独特的气候资源,丰沛的降水,可在山间坡地发展畜牧业,走出一条以山羊产业为主导,畜、沼、林、草循环再生,生态能源建设配套,产业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生态农业新路子。对于山上较高地方可推广林药间套生态农业模式,发展中药产业。种植黄芩、二花、射干等中药材,不仅可以增加农民收入,而且促进经济与生态双赢。对于山涧沟谷、洼地可建成微小型鱼塘,发展渔业,使其资源达到最大利用,效益最大化。依托林业、沼气、蔬菜等,大力发展猪(鸡)—沼气先进实用的生态种养模式,走农牧结合生态农业之路。 以沼气为纽带的“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是抓住沼气这个纽带,结合安康独特的地理、生物、气象资源把动物养殖与植物生产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微生物的作用,通过沼气厌氧发酵和沼液生物净化,使之成为肥源。沼气作为高燃烧值的生物能源,沼渣作为固体肥料还田,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同时也是最合理的食物链设计,使之达到农业资源和产品的多层次利用,因而是科学的、高效的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 4.2.2“生态农业”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 4.2.2.1有助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生产发展 首先,通过发展“生态观光农业”,以“农家乐”为中心的产业链就容易形成,农村产业分工就更加细化,农业生产的附加值就会提高。“农家乐”延伸开的产业链包括:“农家乐”经营、种、养、农副产品加工等。 其次,“生态观光农业”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农家乐”的从业人员没有年龄限制,“农家乐”作为一种超越工业化路径,直接进入三产服务业的新产业形态,成为促进城乡经济、文化一体化的重要纽带。 4.2.2.2有助于加快农民增收,逐步迈向富裕 生态农业弥补和改善了传统农业造成的资源浪费,同时提高了经济效益,使农业经济全面开花,大大提高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 4.2.2.3有利于改善村容村貌,促进乡风文明 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和健康文明的人文环境是“生态农业”的基本条件。随着科学技术的运用,农民通过经营实践、耳闻目染,他们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正在逐渐向城里人靠拢,文明的语言、举止以及对卫生、环境的讲究正改变这乡村。许多农民的卫生意识渗透到他们接待客人的每个细节之中,从业户对自身生活环境卫生的讲究,也极大地推进了全村内部环境的改善。 4.2.2.4有利于增强村民主体意识,提升管理民主 对于“生态观光农业”的从业人员来讲,他们直接面对游客,面对市场,是经营的主体,也是参与竞争的主体,他们需要在竞争中生存,就必须主动适应市场,强化主体意识。另外,由于经营活动和周边环境也息息相关,就迫使农民群众更加关注集体事业,更加主动在集体活动中表达自身之愿望和要求,促使村级管理更规范更民主。 4.3 加大民生工程建设 目前陕南农村亟待改善的基础设施有水利设施、交通设施、通信设施、教育设施、公共娱乐设施等。政府可以以完善这些设施为出发点,拉动秦巴山区整个经济的发展,而社会个人也可以考虑投资这些项目,以提高其经济效益。政府应该加大财政投入,积极完善该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该乡村民居住环境和投资环境,增强基础设施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完备教育、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等等,让辖区内人民了解政府的政策,积极参与,尤其要动员帮助辖区内困难以及行动不便的居民。着手改善香山乡教育状况,紧抓基础教育,优化整合科技进村入户、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再就业培训、人人技能和阳光工程等培训资源。对于大岭村初级中学停办,兴塘小学、大岭小学等荒芜现象,相关部门应及时予以指导强化其服务职能,同时高校等院校可结合实际情况加强对其教学援助,我院学生可发挥优势进行对口支援建设。 4.4.积极营造文化氛围,提升村民精神文化素质 思想道德教育方面:鼓励农民群众结合当地实际,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组织制定村规民约,增强其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坚决反对和抵制封建迷信及邪教活动。 科技文化教育方面:做好各类实用技术的培训、推广和应用工作,提高农民科学种植、科学养殖的技能。充分发挥科技示范户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质量。加大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组织动员基层文化站、文化室和乡土文化人才,产生活环境。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建设 “农家书屋”、村文化室、村级农民体育健身中心,放映农村公益电影,从而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 民主法制教育方面:以提高农民群众知法、懂法、守法的法制意识为核心,增强民主法治观念,进一步提高村民自治的能力和水平。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增强农民群众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意识。通过组织农民群众学习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剖析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典型案例,教育引导他们知法懂法、遵法守法、依法办事,自觉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不良现象作斗争,从而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魏永红;关于建设生态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论析[D]. 中国农业大学 2005 [2] 帅文波;区域生态农业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D]. 2005 [3]詹蕾;保护湖南农业生态环境的财政政策研究[D]. 2008 [4] 黄晶;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回流原因与对策分析[D]. 2010 [5] 《安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7.18特大暴雨洪水灾害损毁农村房屋恢复重建实施方案的通知》安康市人民政府文件安政发[2010] 19号 后记 基于对香山乡的调查,以及其农业经济等方面的发展,我们提出了最适合其经济突破发展的战略规划—生态观光农业。这不仅高度体现了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还体现了生态农业系统工程在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我们必须依靠科技强农,这能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这就是安康偏远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佳切入口。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长远目标,并高度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5项内容。这20字方针内容丰富,重点突出,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布局更加全面。然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性渐进式的过程,它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目标,我们要始终坚持这一个目标,不懈努力。 通过本次实践与学习,我们对香山乡提出了一些对策与建议,希望我们提出的这些浅薄的建议对其发展有一定的好处。 同时我们也学到了很多东西,我们会继续发扬敢于创新、艰苦奋斗的精神,不屈不懈,永往直前。 经管系08级会计学2班——刘宝军 经管系08级会计学1班——程丹 经管系08级会计学1班——蔡文彩 经管系09旅游管理(本)——操奎

作品图片

  • 基于7.18洪灾后安康农村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 基于7.18洪灾后安康农村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 基于7.18洪灾后安康农村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 基于7.18洪灾后安康农村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 基于7.18洪灾后安康农村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撰写的目的:基于安康市7•18特大洪水灾害的影响,结合有关政府部门政策,充分发挥我院“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方针,对安康灾后重建工作、经济发展提出意见。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结合安康特有的自然资源、地理资源、气象资源、旅游资源,响应国家新农村建设,借力安康市灾后重建优厚的政策条件,率先提出在安康市发展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四位一体”特色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将沼气、畜牧养殖、作物种植、生态农业旅游观光,把人——沼气——种植——养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立体开发,从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充分利用安康的自然资源、气象资源、旅游资源、地理资源,以及结合国家相关政策,理论联系实际,就灾后重建工作做出相应的指导。目前已有部分村民实施搬迁工作,将有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解决三农问题,将极大的促进该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推荐和谐社会的进步。 作品在理论和实践对当前农村经济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作品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趋势,然而城乡二元经济并不平衡,农村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增速较为缓慢,加之偏远山区自然地理条件所限,灾害严重威胁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与生命财产安全。基于此,中央政府在统筹全局的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下,将统筹城乡发展摆在了更加突出的地位,实施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同时陕西省提出未来5年内将推动600万农民进城镇落户。发展农村经济,改变贫穷地区落后的现状。通过对安康市汉滨区偏远山区---香山乡基本情况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调查,结合安康市7.18灾后重建,对全乡经济、教育现状、农民务工、基础设施、经济发展滞后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总结,并在转变经济发展理念、拓展村民增收渠道等经济发展方面提出了一些对策与建议。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魏永红;关于建设生态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论析[D]. 中国农业大学 2005 [2] 帅文波;区域生态农业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D]. 2005 [3]詹蕾;保护湖南农业生态环境的财政政策研究[D]. 2008 [4] 黄晶;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回流原因与对策分析[D]. 2010 [5] 《安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7.18特大暴雨洪水灾害损毁农村房屋恢复重建实施方案的通知》安康市人民政府文件安政发[2010] 19号

调查方式

■走访 ■现场采访 ■人员介绍 ■个别交谈 ■亲临实践 ■图片、照片 ■自发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充分利用旅游地理学、气象学研究。主要对象是旅游地理环境,即地理环境中与旅游活动有关的部分。“基于7.18洪灾后安康农村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不仅人类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而且结合国家相应政策,对安康偏远山区,乃至全国偏远山区的研究给予一定的指导作用。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