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地理环境与中国历史变迁的新阐释及其对和谐社会的启迪
小类:
社会
简介:
本项目旨在以地理环境的角度来重新阐释中国的历史变迁,分析两者的相互关系,从而对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此同时,也为我们人类所面临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带来新的启迪。
详细介绍:
地理环境是自然环境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以此为基础和条件,其历程必然渗透着地理环境的种种痕迹。中国五千年漫长的历史变迁便是二者之间紧密联系的缩影。本文以宏观史学的角度对地理环境与中国历史变迁进行新的思考,从整体把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将开拓人们的视野,从而对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此同时,也为我们人类所面临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带来新的启迪。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以宏观史学的角度对地理环境与中国历史变迁进行新的思考,从整体把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开拓人们的视野,从而对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第一,当前学界已存在的学说,多陷入“地理环境决定论”,不能科学把握两者的关系。本文不仅强调地理环境的重要作用,也关注历史上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作用。第二,本文从宏观视角全面、整体地阐释了地理环境与中国历史变迁的相互作用。学界论述往往是有局限性,宏观视角全面、整体地阐释,尚不多见。第三,本文视角独特,与中国当今实际、与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联系起来,与生态环境危机联系起来,目前学界很少关注到此方面。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充分认识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一致性。在当今中国急速转型的社会中,地理环境与中国历史变迁的新阐释,将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提供了新思路,赋予和谐社会更加深刻的内涵和历史渊源。 第二,作品提供了一种新的史学研究角度和范式。从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的作用这一角度来考察中国历史,提供一种视角,提供一种可能。

作品摘要

地理环境是自然环境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以此为基础和条件,其历程必然渗透着地理环境的种种痕迹。中国五千年漫长的历史变迁便是二者之间紧密联系的缩影。以宏观史学的角度对地理环境与中国历史变迁进行新的思考,从整体把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将开拓人们的视野,从而对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此同时,也为我们人类所面临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带来新的启迪。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一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63页。 2.于中涛:《地理环境的社会作用与生态文明建设》,《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11期。 李令福:《历史时期关中农业发展与地理环境之相互关系初探》,《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第1期。 3.樊志民:《农业历史地理环境变迁与农业地域拓展》,《人文地理》,2004年10月第5期。 4.邹逸麟,谭其骧:《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地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755-756页。 5.管彦波:《民族大迁徙的地理环境因素研究》,《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6.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72年第l期。 石盈丽:《梁启超对历史人文地理学的开拓性贡献》,《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7.李燕:司徒尚纪,《地理环境与中国历史发展的多元一体格局》,《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年第19卷第2期。 8.[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7月版,第234-323页。

调查方式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当前学界已存在的关于地理环境与历史变迁关系的学说较多,但研究的总体水平,仍未能突破竺可桢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的高度。角度更加多样,包括地理环境与农业史,地理环境与民族迁移史,地理环境与文化性格的形成等诸多方面,但论述往往是局限于某一个地理因素或某一时期的历史,未曾进行总体、宏观、全面把握、阐述两者关系的尝试。 至于地理环境与历史变迁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的论述,则是少之更少。学界不乏对地理环境对当今时代影响的作品,诸如于中涛的《地理环境的社会作用与生态文明建设》,但却未曾以历史的角度来研究,这一领域尚有许多空白。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