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长三角地区粮食供需预测及安全评价研究
小类:
经济
简介:
粮食安全问题关系国计民生,民以食为天,发展以经济为中心,经济发展以粮食有效供应为基础。本课题研究选取我国经济发展中心区域长三角地区粮食安全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主要涉及到长三角地区粮食安全影响因素分析、未来十年内长三角地区粮食需求量、供给量的预测、长三角地区粮食安全评价模型的构建与运用、相关对策与建议。通过以上研究在区域粮食安全综合评价、粮食安全风险防范方面做出探索,为相关主观部门提供有益借鉴。
详细介绍:
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以第二和第三产业为主,该地区人口密集,粮食需求量大,因此粮食安全问题较为突出。本课题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课题的绪论,首先简要介绍长三角地区的区域以及粮食安全概况,然后分析了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最后对论文的思路、方法和结构进行说明;第二部分是影响粮食安全的风险因素分析,首先对影响粮食安全的国际、国内风险因素进行分析,然后分析了影响长三角地区粮食安全风险因素,最后分析了长三角地区粮食安全的状况与困境,提出了长三角地区粮食安全风险控制的命题;第三部分是长三角地区粮食供需预测及其平衡分析分析,首先将长三角粮食需求分为居民消费用粮、工业用粮和农业用粮,查阅十年年鉴(1999年-2008年)的资料,运用相关计量经济模型对需求进行分析预测,其次选用回归分析方法对长三角地区的粮食供给进行预测,最后根据供需情况对长三角地区粮食供求情况进行平衡分析;第三部分对长三角地区粮食安全状况进行评价,首先对粮食安全的概念的概念进行深层次界定,然后是建立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最后运用层次分析法对长三角地区的粮食安全进行安全评价;第四部分根据以上出现的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作品图片

  • 长三角地区粮食供需预测及安全评价研究
  • 长三角地区粮食供需预测及安全评价研究
  • 长三角地区粮食供需预测及安全评价研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研究报告在借鉴现有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长三角地区近十年统计数据,分析了长三角地区粮食的生产、流通、储存等环节可能遇到的国内外风险因素,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对十二五期间长三角地区粮食产量、需求量进行预测,根据预测进行供需平衡分析。在预测等综合分析基础上构建长三角地区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方法对对长三角地区粮食安全作出评价,再次基础上提出解决粮食问题的对策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针对于某一特定区域的粮食供需预测和安全评价更为稀少,长三角区域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人口密度高,粮食安全问题较为突出,针对该地区量身定制的粮食供需预测及安全评价的研究更具备现实意义。同时,当前国内粮油价格普遍上涨,本次研究的成果对于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具有参考价值。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粮食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我国素有“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的说法。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也是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大国,研究中国的粮食供求、粮食安全问题,不仅对中国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解决全球粮食危机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本课题致力于对长三角地区进行安全评价。该研究结果为长三角地区与粮食供求有关部门提供相关参考,供求平衡的现状可以作为公共粮食的安全预警的一个重要指标。

作品摘要

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以第二和第三产业为主,该地区人口密集,粮食需求量大,因此粮食安全问题较为突出。本课题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课题的绪论,首先简要介绍长三角地区的区域以及粮食安全概况,然后分析了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最后对论文的思路、方法和结构进行说明;第二部分是影响粮食安全的风险因素分析,首先对影响粮食安全的国际、国内风险因素进行分析,然后分析了影响长三角地区粮食安全风险因素,最后分析了长三角地区粮食安全的状况与困境,提出了长三角地区粮食安全风险控制的命题;第三部分是长三角地区粮食供需预测及其平衡分析分析,首先将长三角粮食需求分为居民消费用粮、工业用粮和农业用粮,查阅十年年鉴(1999年-2008年)的资料,运用相关计量经济模型对需求进行分析预测,其次选用回归分析方法对长三角地区的粮食供给进行预测,最后根据供需情况对长三角地区粮食供求情况进行平衡分析;第三部分对长三角地区粮食安全状况进行评价,首先对粮食安全的概念的概念进行深层次界定,然后是建立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最后运用层次分析法对长三角地区的粮食安全进行安全评价;第四部分根据以上出现的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2011年、南京、河海大学、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河海大学校内选拔赛复赛特等

参考文献

[1]孙克强.长三角年鉴2009[M]河海大学出版社。2009(12). [2]温勇,尹勤.人口统计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 . [3]陈婷.珠江三角洲地区粮食安全评价及供需预测[D].硕士学位论文,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5). [4]陈再飞.粮食安全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5). [5]周艾婷.从世界粮食危机看中国粮食问题[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5). [6]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宏观经济政策动态跟踪”课题组.粮食安全评估指标与方法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07,(13):44—51. [7]姜风,孙瑾.对当年我国粮食需求的中长期预测方法研究[J]. 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9): 50-51. [8]阿拉腾图雅,金良. 人口预测模型[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1999(4): 21-27. [9]宋伟,陈百明,陈曦炜.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区域农户粮食生产函数研究[J].资源科学,2007,29(6):206-211. [10]朱希刚.中国粮食供需平衡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4(12):12-19.

调查方式

走访、现场采访、个别访谈、会议、图片、照片、书报刊、统计报表、影视资料、文件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1)国内外对粮食供需问题的研究成果 目前国内外对中国粮食供需平衡的预测研究很多。尤其是莱斯特.布朗发表了《中国的繁荣正在消耗全球食物供给》一文以来,引起了人们对中国粮食问题的广泛关注。Chen和Buckwell预测的中国到2000年也有可能从粮食净进口(5900万吨)转为净出口(1700万吨);日本海外经合基金会(OECF)预测的到2010年中国可能要进口 1.04亿吨。 国内很多学者对粮食的供需状况做出预测。朱希刚认为,在粮食播种面积能够做到不低于 1.1亿公顷的前提下,通过增加投入和技术进步,可实现粮食单产以1%左右的低速增长,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粮食生产量就可以超过5.8亿吨;罗良国、李宁辉等采用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的中国农业政策分析和预测模型,对未来粮食生产的预测,预测到2010年总产5.1亿吨,需求5.5亿吨。 (2)国内外对粮食供需平衡问题的研究成果 在中国粮食供求平衡问题上,目前国内学术界主要存在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粮食供不应求。《中国中长期粮食供求平衡分析研究组》在谈到未来粮食发展的前景时认为:今后我国粮食供求将从总量平衡逐渐转向供给不平衡,且供求缺口越来越大,在供求结构上,小麦仍将短缺,缺口缩小,而饲料粮缺口将越来越大。另外一个观点认为中国粮食供过于求。王德文、黄季炕认为当前中国粮食过剩是一个阶段性、地区性以及低消费水平下的相对过剩。 (3)国内外对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 A.FAO对世界粮食安全状况的评价方法 从 1999年开始,FAO每年都要对世界食物不安全状况进行测算,并将其结果发布在《世界粮食不安全状况报告》中。其评估标准主要为:各国(或地区)总人口中营养不良人口所占的比重,其中,“营养不良”是指人均每日摄入热量低于 2100kcal的情况。若这个比重达到或高于15%,则可判断该国为粮食不安全国。测算过程中,FAO主要依据的指标有:食物生产量、进出口量、库存量、人口的总量及其年龄和性别分布、消费分布。 B.中国对粮食安全状况的评价方法 对于评判粮食是否安全,首先要构建一个合理可行的粮食安全指标体系,这也是中国农业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主要有胡靖的单指标分析法、朱泽的四项指标简单平均法、徐奉贤的五项指标简单平均法、马九杰等人的五项指标加权平均法、刘晓梅的四项指标加权平均法等方法。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