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反打工文化:新农村建设的理性回归——以湖南省X县Y村为例
小类:
社会
简介:
本文针对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打工过度甚至泛滥,提出了反打工文化。反打工文化并不是反对农村所有的打工行为,而是反对农村打工行为过度甚至泛滥。反打工文化的核心诉求是将打工由单纯的“经济行动”转变成综合多因素的“社会行动”,其理念目标是整合打工过程中的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以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详细介绍:
反打工文化:新农村建设的理性回归 ——以湖南省X县Y 村为例 【参赛成员】刘 艳 农村社会学方向2010级研究生 常金梁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9级本科生 姜浩然 会计专业2008级本科生 【指导老师】刘成斌 副教授 卢福营 教授 【核心观点】 本文针对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打工过度甚至泛滥,提出了反打工文化。反打工文化并不是反对农村所有的打工行为,而是反对农村打工行为过度甚至泛滥的社会现象。这种无序、盲目、一味追求眼前单纯经济效益的现象严重影响到个人、家庭、农村及社会的长远利益。 反打工文化概念的核心诉求是将打工由单纯的“经济行动”转变成综合多因素的“社会行动”,其理念目标是整合打工过程中的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以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创新性】 1.以逆向思维切入,关注打工文化过度甚至泛滥对新农村建设造成的负面响,视角新颖; 2.提出新农村建设的价值导向应突破传统的、单一的经济效益,而追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综合社会效益。 【应用价值】 紧扣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从就业、养老、文化建设、村庄治理、农民奖励等方面提出反打工文化的政策建议,对于正确引导农民有序流动、合理配置与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促进新农村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品图片

  • 反打工文化:新农村建设的理性回归——以湖南省X县Y村为例
  • 反打工文化:新农村建设的理性回归——以湖南省X县Y村为例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针对打工过度甚至泛滥提出反打工文化。以引起社会重视打工文化对新农村建设付出的代价,并紧扣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有针对性地提出反打工文化的几点政策建议。 思路:首先以Y村为个案具体分析农村打工过度甚至泛滥对打工者个人、家庭及农村带来的负面影响,然后提出反打工文化的论题,探讨反打工文化追求综合社会效益,促进新农村建设,最后紧扣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有针对性地提出反打工文化的几点政策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作品以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人口推拉理论等理论知识为基础,以湖南省X县Y村为个案,对反打工文化的逻辑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先进性:本文以逆向思维切入,当社会大力提倡加快城市化进程时,本文关注到打工文化过度甚至泛滥对新农村建设造成的负面影响,视角新颖。 独特性:提出反打工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理性回归,并紧扣新农村建设提出反打工文化的政策建议。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1.以湖南省X县Y村为个案,呈现了农村打工过度甚至泛滥给家庭、农村、社会付出的代价。2.提出反打工文化,并从教育、养老、农村治理、社会稳定等方面针对性地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相关建议,对于合理引导农民有序流动、合理配置与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促进新农村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3.对于新农村建设的价值导向突破了传统的、单一的经济效益,提出新农村建设应该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综合社会效益为导向。

作品摘要

本文从农村流行的打工文化出发,以逆向思维切入,针对打工过度甚至泛滥的现象提出反打工文化。文章首先以湖南省X县Y村为例,分析Y村打工过度的现象对打工者个人、家庭及农村建设和治理带来的挑战,从这个逻辑出发提出反打工文化的论题。然后探讨反打工文化是追求综合社会效益的理性选择,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理性回归。最后紧扣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反打工文化的一些政策建议。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浙江师范大学第四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参考文献

[1] 费孝通. 乡土中国[M].北京:三联书店,1985. [2] 徐勇.中国农村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 钱文荣.劳动力外出务工对农户水稻生产的影响[J].中国人口科学,2010. [4] 周祝平.中国农村人口空心化及其挑战[J].人口研究,2009. [5] 白南生.城市化与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8. [6] 杜鹏.流动人口外出对其家庭的影响[J].人口学刊,2007. [7] 杨靳.人口迁移如何影响农村贫困[J].中国人口科学,2006. [8] 汤梦君,丁志宏等.聚焦“386199”现象关注农村留守家庭[J].人口研究,2004. [9] 徐勇.挣脱土地束缚之后的乡村困境及应对——农村人口流动与乡村治理的一项相关性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 [10] 贺雪峰.论人口流动对村级治理的影响[J].学海,2002.

调查方式

实地调查 深度访谈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一个最剧烈的变化就是流动人口规模的迅速膨胀。《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0》的统计结果为,流动人口数量已达到2.11亿,其中农村人口为1.3亿,成为流动人口的主体。农民工外出打工为推进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推动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村经济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近年来,农民工打工行为也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目前,关于农民工研究是学术界的热点,研究者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等方法,涉及的内容包括农民工外出的人口学特征、现状、原因、评价以及相关的比较研究。对于农民工打工的认识,学者们倾向于从正面去评价,如打工对中国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农村经济水平、农民素质的提高等方面的贡献,而对打工负面影响的关注则次于其正面评价。但是,近年来学者对打工负面影响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主要涉及到的领域有:(1)打工带来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家庭不稳定等问题(杜鹏,2007);(2)打工导致农村建设的主体缺乏,乡村精英流失,给农业与农村建设、农村治理、农村养老、农村文化的承袭带来挑战(周祝平,2008);(3)打工使农民在流入地受到不平等的待遇,社会融入度低,并受多重歧视,心理不平衡(李强,1995)。 与此同时,关于农民工回流及返乡创业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大多以金融危机为背景、从经济学、社会学的角度分析,研究的内容包括农民工回流的原因、现状、对策,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重要性、意愿、条件及对策。从2003年开始,农民工的大量回流导致我国珠江三角洲以及沿海地区出现了暂时性的“民工荒”现象。农民工回流或返乡创业以及“民工荒”现象的出现说明了农民除了考虑打工单纯的经济效益外,已经开始重视个人价值、家庭和谐等其他方面的诉求,也说明了部分学者已经认识到农民打工并不是一种非常理性的选择,农民的发展、、农村的发展需要开辟新的道路。 在广大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农村的村民外出打工承担了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打工文化过度甚至泛滥。已有的研究很少全面而深入地去分析打工对家庭、农村、社会的挑战,因而也缺少对打工文化过度甚至泛滥的行为进行规范的策略。本文正是基于农村打工过度甚至泛滥对家庭、农村、社会带来的挑战这一点出发,以笔者所在的湖南省X县Y村为例,提出社会应该倡导反打工文化,详细探讨反打工文化的逻辑,并提出反打工文化的一些政策建议。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