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试论《唐诗三百首》缘何不选李贺诗
小类:
社会
简介:
历代学术界对李贺诗已有不少研究成果,对《唐诗三百首》的研究亦有较大成就。但对李贺诗未选入《唐诗三百首》这一交叉论题缺少系统研究,仅有一些散见于唐诗研究论丛中的浅显笔墨。优秀诗歌在经典选本里缺席,引人发问,促人深思。笔者接踵前贤,以该交叉课题为切口深入探析,以期在清代对唐诗及特定诗人诗歌的接受状况和唐诗选本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详细介绍:
当前“国学热”,很多学者提出重读古典著作。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这些国学经典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正确阅读文学作品,陶冶审美情操。以西方接受美学的观点研究分析我国古典著作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也是当前学术研究一大热点。传统诗歌研究方法着眼于对作家和作品本身的研究,越来越多的学者试图突破这种局限,即从接受者视角探究诗作选本的选材标准、编订目的及审美情趣,将读者作为接受主体放在更重要的位置。 《唐诗三百首》是流传最广、读者最多的的唐诗读本,是审阅中国古代文化的优秀媒介。李贺以其横溢奇才、独具一格的诗风赢得了历代无数读者的喜爱与青睐。然后后者却与前者并无交集。 鉴于历代学术界鲜有对二者结合的交叉课题的系统研究,本文通过对《唐诗三百首》编选标准和李贺诗风格的对比分析,探究李贺诗未选入其中的深层原因,探析清代科举试诗改革背景下诗学界对唐诗诸多类别的扬弃状况,并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分析具体作家及作品在特定时代文化背景下的命运,以及选本所反映的特定时代的审美风貌。

作品图片

  • 试论《唐诗三百首》缘何不选李贺诗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论文通过考证《唐诗三百首》对有关选本的继承发展关系,研究清代诗学流派之争对蘅塘退士选诗的影响,分析清代科举试诗改革背景对《唐诗三百首》的选编影响,探析《唐诗三百首》启蒙读物的定位与选诗标准,分析李贺诗题材、韵律和体裁,研究李贺“轻文尚武”等思想倾向,从而理清李贺诗未录入《唐诗三百首》的原因。以期在清代对唐诗的接受问题和唐诗选本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学术界对李贺诗未录入《唐诗三百首》这一交叉论题缺少系统研究,仅有一些散见于唐诗研究论丛中的浅显笔墨。使得本课题具有较强的可行性、较大的研究空间和学术价值。 本课题以西方接受美学的视角分析具体作家及作品在特定时代文化背景下的命运,以及选本所反映的特定时代的审美风貌。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也是当前学术界热点研究方法。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课题在回答李贺诗在《唐诗三百首》中缺席的原因时,通过诗文典籍的反映,也对唐代特别是中唐诗坛氛围和社会状况、清代科举改革背景下的文治政策以及社会审美情趣进行了系统感知。本课题对于文学、史学、社会学的相关领域都有一定的涉及,并反过来对这些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具有不可小视的应用价值和指导意义。

作品摘要

文章通过对《唐诗三百首》编选标准和李贺诗风格的对比分析,探究李贺诗未选入其中的深层原因,探析清代科举试诗改革背景下诗学界对唐诗诸多类别的扬弃状况,并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分析具体作家及作品在特定时代文化背景下的命运,以及选本所反映的特定时代的审美风貌。 文章内容包含以下几点: 1.《唐诗三百首》对有关选本及清代诗学流派观点的继承和发展; 2.李贺消极偏激的思想倾向与蘅塘选诗理念的冲突; 3.《唐诗三百首》启蒙读物的定位与晦涩难懂的李贺诗; 4.清代科举试诗改革背景下李贺诗在特定选本中的接受状况; 5.李贺诗背离清代文治方略和传统情感教育的审美需要。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2009年12月,被商丘师范学院学术委员会评定为“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重点项目。 2011年4月,论文在商丘师范学院古代文学学术讨论会上发布,并收录论文汇编。 2011年,课题阶段性成果之一拟发表于《长沙大学》学报(7月出版)。 2011,课题阶段性成果之一拟发表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8月出版)。

参考文献

〔1〕[清]蘅塘退士编,[清]陈婉俊补注:《唐诗三百首补注》,中华书局1959年版。 〔2〕[清]王士祯口授,[清]何世璂述:《然灯记闻》,《清诗话》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3〕[清]沈德潜著:《说诗晬语》,《清诗话》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4〕《明代唐诗接受史》,查清华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5〕 [清]沈德潜编,刘福元等点校:《唐诗别裁集原序》,《唐诗别裁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6〕[清]沈德潜编:《唐诗别裁集凡例》,《唐诗别裁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7〕[清]蘅塘退士编,赵昌平解:《唐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清]梁章钜著:《制艺丛话》,上海书店2001年版。 〔9〕贺严著:《清代唐诗选本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0〕钱锺书著:《谈艺录》,中华书局1948年版。 〔11〕《李贺集》,王友胜、李德辉校注,岳麓书社,2003年版。 〔12〕《中国古典文学接受史》,尚学峰等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调查方式

(非调查报告)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学术界对《唐诗三百首》有不少研究成果,对李贺诗的研究也有一些成就。如朱自清《<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施蛰存《历代唐诗选本叙录》、傅德岷《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解》、郭君曼《略谈<唐诗三百首>的蓝本及其他》、贺严《清代唐诗的选本研究》,朱熹《朱子语类•卷一四〇》、沈德潜《唐诗别裁•卷八》、王国维《四部丛刊李贺诗歌编跋》、宇禾清《骚魂照诗心—李贺诗风论说》、杨抱朴《李贺的艺术追求和审美理想》、徐毅《试论李贺诗歌的思想价值》等。 但是对李贺诗未录入《唐诗三百首》这一交叉论题缺少系统研究,仅有一些散见于唐诗研究论述中的浅显笔墨。在《唐诗三百首》选取的77位诗人、310首诗歌风格类型问题及李贺诗在特定时代被接受的问题缺少全方位的研究整理,资料征引不够全面,学术含量有待提高。尤为不足的是,有的论者将李贺诗未选入《唐诗三百首》的原因简单归结为编者对李贺的成见,尚待进一步论证。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