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眼镜不同配戴方式对近视患者视功能的可能影响分析
小类:
社会
简介:
探讨眼镜的不同配戴方式对低度近视患者视功能及主观视疲劳的影响,以指导近视患者选择正确、科学的眼镜配戴方式。
详细介绍:
目的 探讨眼镜的不同配戴方式对低度近视患者视功能的影响,以指导近视患者选择正确、科学的眼镜配戴方式。 方法 对入选的60名在校大学生低度近视患者(近视性屈光不正度≤-3.00DS,散光度≤0.75DC,屈光参差≤1.00DS)按照眼镜的配戴方式分为三组:框架全矫且持续戴镜组、框架全矫但间断戴镜组及未矫正从不戴镜组,每组20例。分别对三组受试对象进行综合验光仪主观验光及双眼视功能各项参数的检查。利用双眼视功能分析图表法分析各组病例的视功能情况,并应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不戴镜矫正组中视功能异常者共17例,异常率为85%;间断戴镜矫正组功能异常者15例,异常率75%;持续戴镜矫正组功能异常者6例,异常率30%。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各组视功能异常频数进行Χ2 检验,不戴镜矫正组与持续戴镜矫正组间视功能异常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167),间断戴镜矫正组与持续戴镜矫正组间视功能异常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0.0167),不戴镜矫正组与间断戴镜矫正组间视功能异常率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695>0.0167)。 结论 不戴镜矫正及间断戴镜矫正者其双眼视功能均出现了不同类型的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辐辏不足、调节不足及调节失灵等功能障碍。建议近视患者持续戴镜矫正屈光不正。

作品图片

  • 眼镜不同配戴方式对近视患者视功能的可能影响分析
  • 眼镜不同配戴方式对近视患者视功能的可能影响分析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探讨眼镜的不同配戴方式对低度近视患者视功能及主观视疲劳的影响,以指导近视患者选择正确、科学的眼镜配戴方式。基本思路:按照眼镜的不同配戴方式选取60名在校大学生,每种戴镜方式者各20例,且均为低度近视患者。采用问卷形式调查各受试对象主观视疲劳情况,并分别对三组受试对象进行综合验光仪主观验光及双眼视功能各项参数的检查,利用双眼视功能图表分析法分析各组病例的视功能情况。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人眼仅具备良好的视力并不能满足日常生活需要,更应该具备完好的双眼视功能,双眼视功能障碍是引发视疲劳的重要因素。国内外对于高度近视的研究相对较为成熟,然而低轻度近视对视觉质量的影响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由于低轻度近视患者视力往往能够满足日常所需,故此类患者往往不戴镜矫正其屈光不正,其用眼调节、集合等状态则不同于戴镜全矫者,然而这种眼镜的不同配戴方式对视功能是否造成一定的影响,国内外并没有相关研究。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通过不同眼镜配戴方式下低度近视患者双眼视功能异常患病率、视疲劳患病率的调查研究,探求轻度近视是否应该矫正以及矫正后眼镜应如何配戴,以指导人们正确、科学用眼。

作品摘要

方法 对入选的60名在校大学生低度近视患者(近视性屈光不正度≤-3.00DS,散光度≤0.75DC,屈光参差≤1.00DS)按照眼镜的配戴方式分为三组:框架全矫且持续戴镜组、框架全矫但间断戴镜组及未矫正从不戴镜组,每组20例。分别对三组受试对象进行综合验光仪主观验光及双眼视功能各项参数的检查。利用双眼视功能分析图表法分析各组病例的视功能情况,并应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不戴镜矫正组中视功能异常者共17例,异常率为85%;间断戴镜矫正组功能异常者15例,异常率75%;持续戴镜矫正组功能异常者6例,异常率30%。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各组视功能异常频数进行Χ2 检验,不戴镜矫正组与持续戴镜矫正组间视功能异常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167),间断戴镜矫正组与持续戴镜矫正组间视功能异常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0.0167),不戴镜矫正组与间断戴镜矫正组间视功能异常率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695>0.0167)。 结论 不戴镜矫正及间断戴镜矫正者其双眼视功能均出现了不同类型的功能异常。建议近视患者持续戴镜矫正屈光不正。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张立华,贾丁,贾亚丁.视疲劳与双眼视功能各项参数的关系研究.国际眼科杂志.2008,8(11):2269-2270. 2、吴盛,吴至凤.视疲劳研究概述.赣南医学院学报.2007,3:480-482. 3、李贵英,欧阳运富,席兴华.近视眼戴镜对远近水平隐斜的影响.国际眼科杂志,2009年12月,9(12):2347-23Daum KM.Accommodative facility.In:Eskridge JB,Amos JF,Bartlett JD,eds.Clinical Procedures in Optometry. Philadelphia,PA:lippincott;1991:687-697. 4、Goss DA.Clinical accommodation testing.Curr Opin Ophthalmol.1992;3:78-82 5、Hennessey D;Iosue RA,Rouse MW.Relation of symptoms to accommodative infacility of school-aged children.Am Optom Physiol Opt.1984;61:177-183. 49. 6、Levine S,Ciuffreda KJ,Selenow A,Flax N.Clinica assessment of accommodative facility in symptomatic and symptomaic individuals.J Am Optom Assoc.1985;56:286-290.

调查方式

对入选的60名在校大学生低度近视患者(近视性屈光不正度≤-3.00DS,散光度≤0.75DC,屈光参差≤1.00DS)进行问卷,报表以及综合验光仪主观验光及双眼视功能各项参数的检查。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目前,关于近视性屈光不正不同程度患者视觉质量、视功能以及近视性屈光不正不同矫正方法患者的视觉质量、视功能的研究相对较为成熟。常规视力表仅以测试视标大小的改变作为检查参数,测试视标的对比度固定且接近100% ,而在实际生活,是有不同对比度和不同空间频率的。相比而言,对比敏感度有同时改变空间频率和对比度2个参数评价视功能的特点,用来评估患者在低对比度情况下的视觉质量。Nio YK等研究发现低度近视患者应用框架眼镜、软性角膜接触镜矫正后其对比敏感度没有显著差异;瞿佳以及王海荣等认为RGPCL可提供最佳的视网膜光学成像;雷蕾等研究认为,由于近视镜片是凹透镜,它对物体成像具有缩小作用,随屈光度的增加缩小作用越明显,导致视网膜像也缩小,从而使分辨物体能力下降。通说认为近视性屈光不正患者易引发外隐斜。马汇川指出“外隐斜系外展力过强或内收力不足所致。金汉珣等研究发现近视程度较轻时,会引起看近时明显的外隐斜,而在近视程度较重时,会引起看远、看近时都有明显的外隐斜,而且可能看近时的外隐斜比看远时更严重;但也有学者研究发现,近视性屈光不正患者其近见眼位较正视者偏于内隐斜,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arks MM在分析内隐斜和外隐斜儿童的后指出,高的AC/A在外隐斜是一种代偿,可以帮助减少外隐斜。近视患者在首次戴矫正眼镜时有相当程度的内隐斜,但几周后就消失了,他认为这是一种适应现象。Rosenfield等认为正视者对模糊的探测比近视者灵敏。Jiang等提出一个修改的调节控制模型,引入了调节性感知增益的输入,他发现调节感知增益的有效阈值在迟发性近视者高于正视者,这也支持了Rosenfield等关于近视者对视网膜离焦的敏感性低的观点。目前关于近视性调节幅度的研究不太一致。有研究者称近视性屈光不正患者其调节幅度高于正视者,但也有学者持相反意见。马可等和Maddock RJ等的研究均显示,近视性屈光不正组的调节灵活度与正视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近年来,多数学者对不同屈光状态患者的AC/A值进行了研究,多数研究表示近视性屈光不正患者的AC/A值相对正视者偏高。目前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焦点集中于近视性屈光不正不同程度患者视觉质量、视功能差异,以及某些疾病前后患者视觉质量、视功能的差异。而对于低轻度近视患者矫正与否之间视觉质量、视功能的差异并没有相关研究。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