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图们江下游区域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规划设计
小类:
能源化工
简介:
本作品主要针对被称为“东北亚金三角”核心腹地的“图们江下游区域”湿地的特殊的生态环境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在湿地类型划分、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湿地进行综合评价与规划。对该区濒危野生动物栖息地生态环境进行分类、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现状进行适宜性分析,并根据现有保护区进行实地调查,创建数据库,并进行类型划分、动态分布特征等进行现状评价,最终得出保护建议。基于ArcGIS平台对该区进行综合性分析、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该区湿地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的保护管理对策并进行整体规划。
详细介绍:
图们江下游区域,地处中、朝、俄三国交界之处。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该区域分布着类型多样的湿地、森林生态系统,是丹顶鹤、东北虎、豹等世界濒危水禽及珍稀野生动植物栖息地。本研究拟通过遥感与GIS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区的湿地空间分布、生态环境特征,以及濒危野生动植物栖息地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拟建立评价该区域的生态功能及保护价值的评价指标及体系。根据抽样调查与卫星影象分析相结合,在Arc GIS平台上进行综合性分析、评价,拟创建该区湿地与生态环境资源信息系统,尤其是根据濒危水禽、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动态信息,评价优先保护区域。运用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以及资源开发理论相结合,拟提出对该区的湿地保护与恢复规划;东北虎等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生态旅游规划等方案,为该区生态环境保护及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对图们江下游区域跨国界生物圈保护提供重要的参考,并对该区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开发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作品图片

  • 图们江下游区域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规划设计
  • 图们江下游区域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规划设计

作品专业信息

设计、发明的目的和基本思路、创新点、技术关键和主要技术指标

目的: 基于ArcGIS平台,结合实地调查资料对图们江下游区域湿地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提出该区湿地及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对策并进行整体规划。 基本思路: 1)研究区湿地及生态环境定性、定量评价 a湿地及生态环境的识别 b湿地及生态环境的类型划分(定性分析) c湿地及生态环境特征结构分析 2)湿地及生态环境功能及保护价值综合评价 a功能分析:分析各类型湿地的不同功能 b根据图们江流域湿地及生态环境功能特点,创建该区湿地综合评价体系 c在计算机ArcGIS平台上,根据以上评价结果区分湿地及生态环境优先保护区。 3)湿地与生态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规划设计 a湿地与生态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利用管理区选择 b湿地保护及恢复规划设立 c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保护及利用方案 创新点:采用该区60年代初的CORONA影像和近期的SPOT-1影像,提取出对该区近50年的湿地景观动态变化信息研究仍是首次。 技术关键及技术指标: 1)利用GIS和遥感影像分析技术创建湿地与生态环境信息数据库。 2)湿地与生态环境保护价值评价体系的建立及生态体统的价值评价。 3)利用高分辨率影像分析近50年湿地格局的动态变化过程

科学性、先进性

目前对图们江下游自然资源调查与研究报道也有多篇,但利用卫星遥感影像的方法还处于初级阶段。本作品首先利用GIS和遥感影像分析技术,创建湿地与生态环境信息数据库,在收集该地区历年调查资料,图件,遥感资料等信息源等基础上,利用GIS与遥感影像分析划分湿地与濒危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类型,创建该区生态环境资源数据库。制定即符合该区湿地分类要求,又能反映该区湿地类型特征分布的分类系统。其次,进行湿地类型划分及遥感判别方法,利用卫星遥感影像判别湿地的方法还处于探索阶段,同时图们江地区自然环境复杂,各类地物的判别标准还未建立。最后,本作品将生态学作为核心理念贯穿于整个湿地规划设计过程中,即设计参数根据生态学原理来计算,湿地规划的每一个组成元素的选择和结构的设置都从生态恢复的角度来确定。另外,本区域的湿地规划设计充分考虑到了湿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针对性的对湿地生态系统进行有效的设计和保护。本文从生态学和生态恢复的理论角度,探讨了湿地规划设计的方案,对保护或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可以起到促进和指导作用。

获奖情况及鉴定结果

本作品于2009年被珲春市风景区管理局采纳

作品所处阶段

初步实施阶段

技术转让方式

作品可展示的形式

图纸 录像 展板

使用说明,技术特点和优势,适应范围,推广前景的技术性说明,市场分析,经济效益预测

1、在湿地资源实地调查、类型划分与评价的基础上对图们江下游区域湿地进行划分,建立湿地核心保护区、缓冲区和恢复区。根据各个区域的特点,规划区域内湿地资源,为湿地资源的合理保护和开发应用提供科学的可持续发展依据。 2、根据濒危动植物的动态信息,提出优先保护区,为图们江下游区域跨国界生物圈保护提供重要参考。 3、该作品中,利用先进的GIS技术对图们江下游区域旅游资源,特别是湿地资源进行详细的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该区资源进行评价。得出旅游景点的等级,这对长图们江下游区域旅游业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 4、该项目规划已经得到珲春市风景区管理局的采纳,并进入实施阶段,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建成后,可以提升景区的经济效益。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国内外对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及制图化研究已有多年的历史。国际上通用的湿地分类体系主要有拉姆萨湿地分类系统,它主要考虑湿地调节水分循环和维持湿地特有的动植物特别是水禽栖息地的基本生态功能。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在湿地环境与生态系统结构的研究,以及资源的评价与保护方面都有了较深入的研究,并涌现了大量的新的技术方案,其中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手段。我国对湿地及生态环境的认识、保护和管理方面有了一定得基础和研究成果。对图们江地区主要研究成果有资源开发与环境整治的研究。 国外对景观格局的动态演化及生态效应等研究,以及湿地生态功能评价及价值评估等方面有了较深入的研究,并涌现出大量的新的技术方案,其中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手段。Rosso, PH等(2006)主要利用遥感技术,研究了旧金山海湾沼泽湿地的动态变化。Ian. J. Tapley等(2004)与McCauley, LA等(2005)主要利用RS和GIS手段分别对湿地生态系统与湿地农业景观进行了相关的评估研究。Konstanze Kleinod等(2005)通过采用遥感影像与航片对德国北部湿地进行动态监测,分析了植被的动态演化,从而对该地区湿地恢复进行了相关研究。目前IGBP、IHDP和LUCC等国际研究计划开展了许多全球变化方面的课题研究,但主要集中在森林、草地、农田等生态系统与全球环境变化的关系上,而涉及湿地景观变化对区域环境变化的影响和响应等方面的研究较少。 国内对湿地的研究逐渐也开始应用遥感与GIS技术。2003年我国第一次利用“3S”技术对全国湿地景观的基本类型、面积、分布等进行了全面调查。而基于3S技术的近50年湿地景观格局演化、生态效应及评价研究则还处于初始阶段。 有关湿地规划设计的研究,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在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著名的成功设计案例有:韩国的清溪川湿地规划设计,中国的西溪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等。很少有针对野外湿地资源的可持续保护和开发利用的规划设计。所以本项目规划在借鉴国内外湿地公园成功案例经验的基础上,可以看做是对区域野外湿地资源可持续发展规划模式的积极尝试。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