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积极心理学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小类:
教育
简介:
本作品由《积极心理学理念下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构建》、《关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的思考》、《积极心理学理念下中学生压力应对机制与策略的研究》等19篇论文组成,已分别发表于国内学术期刊上。 作品以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为基础,在借鉴国内外成功教育的经验基础上,运用调查法、测验法、分析归纳和文献分析法等方法分析我国大、中学校的学生和教师群体在新时代存在的心理问题,揭示他们的心理健康现状;提出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该增加积极情绪体验、塑造师生积极人格、构建积极校园文化、制定积极的校园制度,力图构建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研究方法上实现了研究范围的拓展、研究视角的创新和实验方法的综合;对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研究,树立新时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理念,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该系列论文中的部分作品曾荣获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二、三等奖,第七届全国优秀教师教育科研成果(论文类)一等奖,中国教育报社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主办的第五届“健康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 作品于2009年6月获湖北省第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特等奖。
详细介绍:
本作品包括以下19篇学术论文: 1.《积极心理学理念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构建》2008年10月发表于《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积极心理学理念对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启示》2008年5月发表于《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 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的思考》2007年9月发表于《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4.《论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2008年1月发表于《考试周刊》 5.《感恩教育对大学生形成积极人格机制的探索》2008年7月发表于《中外健康文摘》 6.《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2008年8月发表于《首都教育学院学报》 7.《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自我监控的相关研究》2008年5月发表于《西华大学学报》 8.《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发展特点研究》2008年9月发表于《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学报》 9.《大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特点研究》2008年7月发表于《社会工作》 10.《自尊与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研究》2008年12月发表于《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学报》 11.《积极心理学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机制的探讨》2009年1月发表于《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12.《积极心理学理念下中学生压力应对机制与策略的研究》2008年3月发表于《教育前沿》 13.《论中学生的心理建设》2007年12月发表于《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14.《高中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控制源的关系研究》2009年2月发表于《临床心身疾病》 15.《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2008年8月发表于《中国学校卫生》 16.《农村中学教师工作满意度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2008年8月发表于《社会心理科学》 17.《关于大学生自我监控能力培养的思考》2007年7月发表于《科技导报》 18.《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结果分析》2008年4月发表于《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9.《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2009年1月发表于《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学报》。 本作品于2009年6月获湖北省第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特等奖。 本系列论文中的部分作品曾荣获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二、三等奖,第七届全国优秀教师教育科研成果(论文类)一等奖,中国教育报社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主办的第五届“健康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

作品图片

  • 积极心理学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 积极心理学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 积极心理学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 积极心理学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 积极心理学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研究目的: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树立新时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理念,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对策的研究,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基本思路:先通过理论归纳和实际调研,分析学校师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探讨提升师生心理健康水平必要性;从现实需求出发,提出操作性较强的思路与对策;应用理论成果指导学校实践,注意探索和创新,形成有特色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①研究视角的创新:积极心理学是不同于以往心理学的积极理念,其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注入了积极的血液,从消极走向积极; ②研究范围的拓展:本研究将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拓展到中学生、拓展到学习领域(学习幸福感)等; ③教育模式的创新:实现积极预防,使用积极指标评价心理健康,形成积极的组织系统; ④实验方法的综合:结合心理测试、问卷调查、资料分析等方法,在研究手段上实现了综合与创新。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积极心理学研究”这两个当前理论与实践热点问题相结合,不仅可以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崭新的对策与措施,为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优化社会环境提供政策决策的咨询参考,而且可以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形成和完善,推动心理学学科理论的发展创新。同时,本研究的研究虽然以湖北师生群体的研究对象,但其研究成果同样适用于全国其他学校,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作品摘要

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研究应从只重视对个体缺陷的弥补、伤害的修复转移到对人类自身存在的诸多正向品质的研究和培养,其目标是发现个体与团体、社会良好发展的因素,并运用这些因素来增进人类的健康、幸福,促进社会的繁荣。 本研究以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为基础,通过梳理积极心理学的发展脉络,总结积极心理学理论研究成果;运用调查法、测验法、分析归纳和文献分析法等方法,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我国大、中学校的学生和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其成因;在借鉴国内外成功教育的经验基础上,提出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该增加积极的情绪体验、塑造师生积极人格、构建积极校园文化环境、制定积极的校园制度,力图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本研究在方法上实现了研究范围的拓展、研究视角的创新和实验方法的综合。研究认为:应该树立新时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理念,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形成以强调积极性、系统性、评价多元化三原则,以实现初级、中级、终极三目标为基本理念,以注重积极情绪、积极人格、积极组织系统三环节为教育内容,以积极测量、积极干预、积极心理教育三技术为实施途径的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本作品由《积极心理学理念下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构建》、《积极心理学理念下中学生压力应对机制与策略的研究》等16篇论文组成,已分别发表于《中国学校卫生》、《临床心身疾病》等国内学术期刊上。 本作品于2008年6月获湖北省第七届“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系列论文)获2007年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积极心理学应用研究(系列论文)获2008年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积极心理学理念下中学生压力应对机制与策略的研究》获第七届全国优秀教师教育科研成果(论文类)一等奖; 《积极心理学理念下中学生压力应对机制与策略的研究》获第五届“健康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

参考文献

[1]崔丽娟、张高产.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5,(2) [2]Sheldon KM, Laura K•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 Am Psycho, 2001, 56 (3) [3]Seligman ME•Csikszentmihalyi M• Positive Psychology:An Introduction•Am Psycho, 2000, 55 (1) 本系列论文在中国期刊网上共被下载频次1053次,其中有一篇被引用1次,一篇分别被爱国者教育传播网转载()和内蒙古心理学会会刊《心理教育》转载。

调查方式

本研究的主要调查方式有:问卷调查﹑现场采访﹑个别访谈﹑亲临实践﹑团体辅导等。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1、国外研究现状: 1998年的美国心理学会(APA)年度大会上,赛里格曼首次提出积极心理学,倡导积极心理学运动,并将此作为他最重要的使命之一,从此积极心理学开始正式受到世人的关注。目前国外的积极心理学研究形成了以幸福感为中心,以积极体验、积极格、积极社会制度为三个支柱的“一个中心三个支撑点”的理论体系。 2、国内研究现状:本世纪初,积极心理学一经引入我国,迅速引起心理学界的广泛关注,并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引起极大反响。通过中国期刊网以“积极心理学”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进行二次检索,共搜索到190项记录,发现众多学者各抒己见,分析与思考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还有人开始以积极心理学为中心,探索积极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近十年来,国内外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归纳起来目前理论界对“学校心理健康”这个课题所研究的方向主要集中在六个方面:(1)关于学校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和研究;(2)对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的分析和研究;(3)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政治工作关系的研究;(4)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认识和研究;(5)对加强和改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研究;(6)对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讨。其中前三项经过多年的研究在理论界基本上已经形成共识,学者们普遍认为当前学校师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它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需要。而对于后三项内容的研究,综观当前理论界的观点,普遍存在片面性和系统性不强等问题,对这些内容的研究仍处在研究探索阶段。 3、今后研究方向:①完善积极心理学理论体系。②发展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技术。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积极心理学理论体系。现有的积极心理学研究成果大部分是以美国社会的成年人为研究对象,这种成人化研究的价值取向使得积极心理学不能很好地对个体的积极结果的发展历程、途径和一些的相关影响因素做出客观而公正的分析。积极心理学如果想在中国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应该在中国的这个文化背景下进行研究。 本研究正是以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为基础,以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入手,在文献检索及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这些问题的成因,在借鉴国内外成功教育的经验基础上,研究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