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弘扬中华医学健康思想,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中医药治未病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小类:
社会
简介:
面对人类健康备受威胁,看病难、看病贵等实际问题,治未病再次彰显出巨大的现实意义。本作品以“以人为本”为指导思想,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了政府、试点医院、群众与治未病的关系并对治未病健康工程的现状进行了调查。提出依靠群众,扩大宣传;完善措施,增加投入;加强治未病中心建设与人员素质培训;深入治未病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并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了治未病新的服务模式。
详细介绍:
疾病谱的改变,亚健康、慢性病的威胁,以及全球性医疗危机的侵袭,使疾病负担已经成为世界广泛关注的社会、经济问题。针对这一现状,吴仪副总理站在历史和时代发展的战略高度,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在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开创性地提出了开展“治未病”工作的要求。此后,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战略部署与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更使治未病这一传统健康观念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治未病是疾病防治重心前移的重要举措,对于解决医疗危机,维持人类健康水平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它包括: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救蒙,防微杜渐;已病早治,防其传变;瘥后调摄,防其复发。本作品以此为宏观背景从治未病的三个环节:政府、试点医院、群众入手,从三个角度对治未病健康工程的开展现状进行了调查,提出政府应继续加强财政投入与宣传力度,为治未病工程提供政策扶持与法律保障;试点医院应制定并完善相应服务规范,加强治未病中心建设和人员素质培训;中医药院校应加强治未病专业复合人才的培养和治未病理论研究;媒体应主动配合政府承担治未病宣传工作,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此外,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还创造性的提出了治未病新的服务模式。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治未病工程关系全民健康,是“以人为本”思想的现实体现。由于治未病工程刚起步,各项工作的展开急需社会反馈。因此,我们希望通过调查,为政府相关工作进一步展开提供事实参考,使治未病在实现全民医保、提高人们健康水平中发挥应有作用。我们从社会学角度通过问卷调查、个案分析、专家访谈对政府、试点医院、群众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科学统计综合分析,全面客观的把握治未病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性意见。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个案研究对治未病现状进行大量调查,所得数据真实可靠,引用资料权威详实,在此基础上,所得结论符合客观事实,建议可操作性强。 先进性:本作品以“以人为本”为指导思想,实事求是的反映治未病现状,时效性强,是对治未病工程进展现状的第一次系统总结与客观调查。 独特之处:对群众、政府、试点医院与治未病的关系进行了社会学分析,并提出治未病新的服务模式。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医疗费用的恶性膨胀,疾病谱的千变万化使治未病成为社会热点。治未病的实施不仅可以提高人类健康水平,而且可以有效降低医疗费用,是中医药得以发展的契机。该课题是对现今治未病实施状况的全面客观总结。通过走访、问卷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得了详实的资料,对治未病工程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事实依据和对策参考,对弘扬中华医学,推动全民养生、实现全民医保、带动中医药产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作品摘要

治未病是一种健康思想,也是健康手段。它包括: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救蒙,防微杜渐;已病早治,防其传变;瘥后调摄,防其复发。治未病符合医学变革,是疾病防治重心前移的重要举措,对于解决医疗危机,保护人类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它与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预防医学在研究内容与目的上均有一定的相似性。 目的:了解治未病现状,找出限制其发展的因素,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为相关部门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意见,推动中医药治未病的全面发展。 方法: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个案研究的方法对治未病工程现状进行了调查了解。 结果:社会各群体对中医药治未病的了解程度较低,政府部门在财政、宣传、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等方面有待完善;人才缺乏,理论研究不够,服务模式不健全;试点医院工作落实不到位。结论:政府应继续加强财政投入与宣传力度,为治未病工程提供政策扶持与法律保障;试点医院应制定并完善相应服务规范,加强治未病中心建设和人员素质培训;中医药院校应加强治未病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治未病理论研究;媒体应主动配合政府承担治未病宣传工作,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本作品于: 2009年5月26日荣获河南省第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参考文献

[1]王琦.中医治未病解读[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6 [2]廖利平.让你不生病:健康﹒养生﹒治未病[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8. 12 [3]王国玮.上医治未病(图解《黄帝内经》养生精华)[M].海口:南海出版社,2008.2 [4]朱向东.中医治未病理论研究[M].甘肃: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11 [5]龚婕宁,宋为民.新编未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 [6]吕玉波. 积极探索KY3H健康保障新模式[N].北京: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01-12,(15)

调查方式

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400份,有效回收率为86.56%。专家访谈:对河南中医一附院及河南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有关专家进行9次访谈。个案研究:对河南中医一附院、郑州中医院治未病中心进行实地考察。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国外:健康管理的概念最早见于美国,是指一种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与我国传统治未病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它建立在现代生物医学和信息数字化管理技术模式上,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对每个人进行全面健康保障服务。其宗旨是调动个人及集体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 早在1929年美国洛杉矶水利局就成立了最早的健康维护组织。尼克松政府时期,将其推向了市场,并且使原来单一的健康保险赔付担保转变为较全面的健康保障体系,并于1971年为健康维护组织提供了立法。目前,健康管理已经形成产业,在美国有7700万人在大约650个健康管理组织中享受医疗服务。 可以说,治未病理念在国外正以另一种方式维护着人类的健康。这不仅为治未病的可行性提供了证明,而且也为推广治未病提供了动力。 国内:治未病思想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经过后世医家的不断阐述,已经形成了内容丰硕的系统工程,比西方发达国家的健康管理模式整整早两千多年。为充分发挥治未病理念在防治疾病上的优势,运用中华医学健康思想解决我国实际问题,2007年吴仪副总理在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开展治未病工作的要求。此后,我国政府在努力地完善相应政策等保障;医疗机构在努力地完善治未病中心的内部建设;相关各领域也在努力地探索治未病新模式;国家、各级政府及相关医疗机构在治未病发展上的主导推动作用为治未病提供了相关方面的保障,使治未病工程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任何一项社会工程的展开都需要一个过程,总体上看,治未病工程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对现实资料进行整理,为治未病工程的进一步展开提供事实依据和参考。然而,有关这方面的广泛调查数量不多,使得社会各群体对治未病的看法期望不能很好的反馈给政府及其它相关机构。现有资料需要进行系统的处理,并且理论性的居多,缺少对实践经验的总结。 因此,我们从目前人们的健康状况、健康需求、健康意识及国家医保和医疗体制现状等角度入手,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为不同人群设计了不同的调查问卷,采用多种方式,对非专业知识分子、医药工作者、中医院校师生进行了调查,并将调查结果科学分析,获得了人民群众有关治未病的看法、了解程度、评价情况等一手资料。作品调查范围广,时效性较强,不仅从理论角度进行了分析而且也是现实的写照。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