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关于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伦理研究
小类:
社会
简介:
本作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依归,在肯定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带来的巨大成就的基础上,以当前乡村旅游发展中出现了伦理问题及其困境为研究对象,从伦理学视域切入,通过以效度较高的李克特量表为主体的问卷的调研、实地访谈,并结合旅游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围绕主题展开相关的实证分析与伦理研究。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当前乡村旅游发展中出现的伦理问题及其困境主要表现为,得益大者与得益小者分化引发的冲突、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文化的变异三大方面。究其原因主要是乡村旅游主体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忽视了自然公共属性、游客与村民需求价值取向相背离、评价机制“先天不足”,进而使得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这三对伦理关系紧张,加之传统的“家族精神”式微,乡村旅游主体对幸福的误认以及相关制度体系的缺位,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了超越上述的三大伦理困境,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本项目组以具有独特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文化神韵的中国结建构对策与建议的系统模型,并引入了国际视野分析其可行性,进而,根据中国结对策与建议的系统模型,提出了同一地区不同时期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现阶段不同地区进行乡村旅游社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的侧重点。
详细介绍:
本作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依归,在肯定我国乡村旅游业对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诸多贡献的基础上,以乡村旅游当前发展中出现的伦理困境为研究对象,从伦理学视域切入,通过以效度较高的李克特量表为原理而设计的问卷的调研和实地访谈,并结合旅游学、社会学等学科展开相关的实证分析与伦理研究。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我国乡村旅游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也出现了乡村旅游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伦理关系逐步失谐的问题,进而使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面临以下三个伦理困境:1.得益大者与得益小者分化引发的冲突,具体表现为得益大者与得益小者的分化和收入两极分化引发的冲突。2.乡村旅游造成了自然环境的破坏,包括自然环境的污染与生态功能的破坏。3.旅游开发打破了原先相对封闭的乡村社区空间,当地传统文化有所变异,这主要表现为以经济利益为导向导致的文化失真,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和文化承载者的流失。 进而,我们分析了出现上述问题的成因:一是伦理关系紧张的成因,主要是忽视了自然的公共属性、游客与村民需求价值取向的背离以及评价机制的“先天不足”;二是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伦理困境的成因,主要与传统的“家族精神”式微、乡村旅游主体对幸福的误认和相关制度体系的缺位密切相关。人们对自然公共属性的忽视导致了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游客与村民需求差异及文化等级观的影响使社区文化更容易受外来文化的冲击;乡村旅游评价机制的不合理导致上述三对伦理关系失谐。同时,传统家族精神式微影响了村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一定程度上造成乡村凝聚力的减弱;乡村旅游主体对幸福的误认使他们陷入一个无止境的追逐利益的循环,而不能自拔,迷失了对他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感。进而造成了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困境。而这种伦理困境就其本质而言,是乡村旅游社区伦理精神的缺失和相关制度体系的缺位。 为了超越上述的三大伦理困境,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本项目组以具有独特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文化神韵的中国结建构相关对策与建议的系统模型,并引入了国际视野分析其可行性,进而,根据中国结对策与建议的系统模型提出了超越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困境的方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靠法律、制度等他律机制来调节乡村旅游地社区的伦理关系,同时也要靠乡村旅游地的政府和村民通过建构与新形成的社区“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新的社区伦理精神来确立自己的道德责任感与使命感,推进“人—自然—社会”系统的和谐。具体对策如下: 1.近期通过成立相关组织、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体系,注重对村民的教育和对游客的引领,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社区)之间的伦理关系;并通过长期思想道德建设,重建社区的伦理精神。 2.充分发挥当地政府的龙头、纽带作用,关注民生,优化地方财政分配,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和文化活动提高社区的文化品位,加强各相关群体与社区的联结,促进伦理关系的和谐。 3.不同地区要根据乡村旅游发展状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合理有效的适合本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与发展战略。

作品图片

  • 关于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伦理研究
  • 关于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伦理研究
  • 关于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伦理研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我国的乡村旅游经过近几年发展,已取得长足进步,也出现了一系列伦理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其可持续发展。 目的:本作品试图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探索以下问题:一,当前乡村旅游发展中出现了哪些伦理困境?二,这些伦理困境的成因是什么?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讨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乡村旅游业,超越伦理困境的对策。 基本思路:确定研究对象—试调研—实地调研—数据分析—回访—撰写调研报告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实证分析和理论论证相结合。通过访谈获得一手资料;采用李科特量表法设计问卷;应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先进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伦理学视域,分析乡村旅游发展中出现的伦理困境、成因及超越伦理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独特性:一是在方法上,从伦理学视域切入,融入旅游学、社会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二是建构具有中国风格的中国结模型。三是解决方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经济社会意义:使乡村旅游业成为解决“三农问题”重要途径之一的“民生产业”。 文化价值:通过乡村伦理精神的重塑,落实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增强村民对祖国与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促进城乡的文化交流。 学术意义:通过对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公平、文化传承等问题的伦理研究,促进旅游学与伦理学的交叉研究,拓展它们的研究领域;为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实践提供前瞻性与可行性的理论资源。

作品摘要

项目组于2008年12月至2009年2月根据乡村旅游开发状况的差异,选取了五个典型乡村旅游地进行实地调研,其间共发放问卷530份,回收有效问卷485份,有效率88.2%。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乡村旅游,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发展并对乡村旅游地经济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地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有较大改善,教育水平有所提高;村民就业领域进一步扩大,人均收入水平有明显提高;乡土文化的演出团体增多,村民的乡村文化生活更为丰富;城乡关系较以往更为密切。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三大伦理困境:一是乡村旅游地人与自然的关系面临环境污染加剧趋势。二是人与人的关系凸现为,利益关系分化引发的村民之间的冲突,游客与村民需求价值取向的背离。三是人与社会的关系凸显为,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村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性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家族精神”式微。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与乡村旅游主体忽视了自然的公共属性、对幸福的误认和相关制度体系的缺位密切相关。为此我们构建了促进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结模型,并提出相关对策。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1.论文《关于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伦理研究》发表于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9年5月26日。后经同行评议和专家综合评价,该论文获得四颗星。该文已被南京旅游学会内部刊物《南京旅游研究》收录 2.作为本作品前期研究的我校2008年校级重点SRTP项目“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伦理问题初探”,项目编号:08132022,已于2009年5月顺利通过结题答辩,并被评为优秀。 3.本作品得到江苏省旅游局、江苏旅旅游学会出具的成果认证。

参考文献

[1](美)得尼.古莱.发展伦理学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 樊浩.中国伦理精神的历史建构[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3](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M].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4](美)尤金.哈格洛夫.环境伦理学基础[M].重庆:重庆出版.2007 [5] 孙吉信.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伦理辩护[J].旅游科学.2007.11 [6] 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三联书店.1985 [7] 陆素洁.主编.如何开发乡村旅游[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9 [8] 尹得涛等著.旅游社会学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9] 喻学才.主编.旅游资源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9 [10] Cynthia Guttman, Towards an ethics of tourism-Reflections-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s Global Code of Ethics for Tourism, UNESCO Courier, July-August, 1999

调查方式

文献学习;走访;问卷调查; 现场采访;个别交谈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1.国内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首先,认为乡村旅游是带动农村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杨朝继、李辉认为乡村旅游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途径。张亦诚主张立足农业生产和农村环境,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旅游,建立城乡互动的双休日经济圈。 其次,探讨了乡村旅游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王国生认为,旅游业被称为“不消耗能量和原材料的工厂”,这是对乡村生态系统深层次问题的忽视。何婉指出,乡村旅游缺乏科学规划、对乡村文化关注不够等导致了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乡村旅游产品缺乏内涵,过度开发带来恶性竞争。 复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其可持续发展并试图从伦理学角度进行研究。郑文俊、周志翔认为,协调发展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朱松节引入了旅游社区的概念,针对开发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伦理冲突,提出了追求自然、保护文化等理念。佟敏、黄清则从参与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培训机制等方面提出了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 2.国外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概念、乡村旅游与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社区村民对发展旅游的态度、乡村旅游管理、乡村旅游发展策略研究等方面。研究方法主要以社会学和旅游学方法为主。 Lane将乡村旅游定义为:位于乡村地区、小规模的旅游;其社会结构和文化具有传统特征。David B. Weaver , Laura J. Lawton通过实证研究,揭示了大众对城乡交界处旅游业发展和产品综合的多样态度,探讨了澳大利亚黄金海岸等地区可持续旅游业与娱乐休闲方面的发展。Reid、Fuller等研究了乡村旅游中政府职能及社区参与的作用并提出了试图勾勒出社区的管辖区(权限)、配置(发展)的旅游规划模型。加拿大学者Ross E•Mitchell和Donald G•Reid提出社区旅游一体化发展的理念与模式。 上述研究成果对于本项目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但是还存在以下不足: 1.从社会文化视角探讨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缺乏系统性;从伦理学视角研究的,未从乡村旅游的伦理本质探究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研究方法大多以定性描述法、比较分析法和文献分析法为主,较少将定性与定量结合起来研究,将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多学科进行交叉研究的则更少。 3.提出的建议,主要侧重于协调短期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