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生态现代化的战略选择——泛长三角地区的水问题及其出路
小类:
社会
简介:
泛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但水问题却日益突出。水问题主要是传统发展战略所致,解决水问题必需站在发展战略的高度。传统的发展战略具有很强的生态局限性,追求经济与环境互利共生的生态现代化战略是泛长三角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战略。调查发现,该区域已经开启了生态现代化的本土探索。虽然这些案例不足以代表整体,但为实现生态现代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路径。为进一步促进生态现代化战略的实施,河流首长负责制、水质透明机制、ENGO和社区参与机制等四个方面是必需的制度设计。生态现代化战略将根治水问题,重建“人—水”和谐格局,促进经济与环境的互利共生。
详细介绍:
为破解泛长三角地区久治不愈的水问题,我们在江苏、上海、浙江和安徽等4省(市)开展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前后访谈100余人次。具体研究方法是:参与式观察法、深度访谈法、座谈会法以及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历时近两年。期间,我们对区域内的长江及其入江和入海水道、黄河故道、淮河、秦淮河、太湖、洪泽湖、巢湖、阳澄湖等主要水系进行了实地观察和分析研究。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以太湖流域为重点,并通过若干集中的时间段对水问题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其中,2008年4月到7月,我们在苏南、浙北和皖南地区做了大量的实地调查,撰写了丰富的田野调查日志。2009年3月底到4月初,我们在苏北、皖西北地区做了为期2周的田野研究,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研究资料。2009年6月上旬,我们对苏皖交界的石臼湖水环境进行了为期1周的调查研究。 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和理论研究后,我们认为:泛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但水问题却日益突出。水问题主要是传统发展战略所致,解决水问题必需站在发展战略的高度。传统的发展战略具有很强的生态局限性,造成了严重的水污染问题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环境抗争和社会冲突。追求经济与环境互利共生的生态现代化战略是泛长三角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战略。调查发现,该区域已经开启了生态现代化的本土探索。虽然这些案例不足以代表整体,但为实现生态现代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路径。 为进一步促进生态现代化战略的实施,河流首长负责制、水质透明机制、ENGO和社区参与机制等四个方面是必需的制度设计。生态现代化战略将根治水问题,重建“人—水”和谐格局,促进经济与环境的互利共生。

作品图片

  • 生态现代化的战略选择——泛长三角地区的水问题及其出路
  • 生态现代化的战略选择——泛长三角地区的水问题及其出路
  • 生态现代化的战略选择——泛长三角地区的水问题及其出路
  • 生态现代化的战略选择——泛长三角地区的水问题及其出路
  • 生态现代化的战略选择——泛长三角地区的水问题及其出路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 研究泛长三角地区新时期发展战略;为解决水问题提供理论框架和政策建议;为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30号)提供政策建议。思路: 从对传统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检讨中论述生态现代化的历史必然性及其战略内涵和目标;根据调查,研究生态现代化战略的可行性;生态现代化战略的路径选择和制度设计。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1.主题调查历时2年,涉及泛长江三角洲的主要区域。调查过程中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并进行了多次严密论证。 2.围绕建国60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发展和环境问题,结合近年来重大水污染事件等新形势对泛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的制约,立意深刻。 3.生态现代化理论产生于西方,国内研究主要是理论介绍,结合案例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献鲜见。作品研究领域处于前沿地位,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价值。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1.对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对国家有关部门科学决策和促进泛长三角地区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价值。 2.实施生态现代化战略,对泛长三角具有重大必要性和紧迫性。建国60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该地区取得了巨大经济发展,但水问题日益严峻,亟待实施新型发展战略。 3.对国家解决水污染等重大民生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具有重大价值。4.调研报告呈交有关政府部门,能提供可操作性政策建议,将产生显著的综合效益。

作品摘要

泛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但水资源、水环境等水问题却日益突出。水问题主要是传统发展战略所致,解决水问题必需站在发展战略的高度。传统的发展战略具有很强的生态局限性,造成了严重的水问题以及因水污染导致疾病、环境抗争以及社会冲突等社会问题。追求经济与环境互利共生的生态现代化战略是泛长三角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战略。水产“当涂模式”、大华工业结构转型以及清洁社区的调查发现,该区域已经开启了生态现代化的本土探索。虽然这些案例不足以代表整体,但为实现生态现代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路径。为进一步促进生态现代化战略的实施,我们认为河流首长负责制、水质透明机制、ENGO和社区参与机制等四个方面是必需的制度设计。生态现代化战略将根治水问题,重建“人—水”和谐格局,促进经济与环境的互利共生。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我们对泛长三角地区的水问题和生态现代化战略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撰写了大量案例报告和论文,代表性作品有: 1.《非工业污染的环境社会学阐释——淮河流域徐村个案研究》发表于《天府新论》(CSSCI)2008年第5期。 2.《生态现代化视角下皖南农村发展的实证研究——兼论当代中国生态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发表于《现代经济探讨》(CSSCI)2008年第7期。 3.《从“大养蟹”到“养大蟹”的环境社会学分析——兴村个案研究》发表于《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4.《1978年以来县域经济发展与环境变迁——以当涂县为个案》发表于《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CSSCI)2009年第4期(已收用稿通知,即将出刊)。

参考文献

Bell, M. 2004, An Invitation to Environmental Sociology. CA: Pine Forge Press. Buttel, F H. 2000,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as Social Theory." Geoforum,1. 陈阿江,2008,《论人水和谐》,《河海大学学报》(哲社版)第4期。 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编,2007,《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调查方式

实地调查结合“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条线。前者是为了搜集统计数据、报表和地方志等,后者是为了顺藤摸瓜,深入挖掘主题。具体研究方法是参与式观察法、深度访谈法、座谈会法和文献研究法。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生态现代化理论(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Theory)最初是德国学者胡伯(Huber)提出的。此后一直到1992年,生态现代化这一概念一直是在德语等语言世界中讨论。而围绕这一理论的主要讨论和研究则是在英语文献中(Fisher & Freudenburg,2001)。之后,学界围绕生态现代化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和经验研究(代表性文献主要有:Fisher & Freudenburg,2002;Hajer,1995;Huber,2000;Janicke,2008;Mol,1996,2002;Sonnenfeld & Mol,2002)。西方学者对生态现代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对其进行了批判性的研究(Buttel,2000;Cohen,2006;Fisher & Freudenburg,2001;York & Rosa,2003),但批判并不意味着理论是经不起推敲的。相反,这意味着它得到了更多关注(Bell,2004:166)。在生态现代化理论发展的过程中,诞生了技术流派、政策流派、社会流派和经济流派等不同的派别(Milanez & Buhrs,2007)。 就理论的发展脉络而言,生态现代化理论是对经典现代化理论以及紧随其后的依附理论和世界体系理论等有关现代化的理论的超越与发展。近年来,国内学者对生态现代化理论进行了比较多的研究。《中国生态现代化报告2007——生态现代化研究》在国内首次详细阐述了生态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发展阶段以及中国生态现代化的路径和目标等,认为“生态现代化是现代化的生态转型,但是生态现代化不是单纯的环境保护,不是单纯的污染治理,不是单纯的经济发展,也不是单纯的以人为本,而是经济与环境互利双赢,人类与自然互利共生”(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2007:207)。 综观国内关于生态现代化的研究,主要是关于其理论观点、理论流派的介绍,缺少创造性的研究。就目前所能搜索到的文献而言,现有生态现代化的主题研究在结合本土实际和具体案例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的鲜见。而这正是当前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地方。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