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调查及对策研究--以山东省四所新建本科院校为例
小类:
教育
简介: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话题,也是各高校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从经济学、社会学等宏观层面针对各类高等院校进行了综合研究,而我们从以往研究中很少涉及的就业能力视角针对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进行了科学的研究。在研究中我们对山东省四所新建本科院校的大学生进行了科学的问卷调查,并运用因素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了科学的检验,发现了此类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方面的优势与不足,提出了针对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方案。依托课题研究成果我们尝试构建一个“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服务网”,将研究的成果推广到全国,更好的促进此类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大学生就业。因此,本课题在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研究对策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先进性、科学性和现实意义。
详细介绍: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话题,自1998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了大众化时期,在这一时期,众多高等院校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建立,其中新建本科院校就有200余所。这些院校由于办学历史不长,办学定位不明确和人才培养模式落后等诸多因素,其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亟待加强。围绕以提升此类院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这一中心,本课题小组设计了针对山东省四所新建本科院校、个别名牌院校及多家用人单位的调查问卷,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小组成员对结果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充分的讨论,并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运用因素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了检验,并得出了一系列以往研究中较少或未曾涉及的,具有创新性的成果。例如这类院校毕业生的生源分布及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其在培养毕业生就业能力方面的优势与不足,企业招聘毕业生对就业能力的基本要求等。同时也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例如开设情商课,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重要性等等。 全体小组成员经过近一年的辛勤努力,对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们期望通过我们的积极努力,为这类院校正在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有力支持,为这类院校毕业生提高就业能力提供有效的借鉴。并希望以此次研究为基础,建立一套完善的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体系,尝试构建一个“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服务网”,将研究的成果进行推广,搭建起一个社会、学校与毕业生之间沟通的有效平台,更加有力的促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对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进行研究,为其毕业生提高就业能力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有效的借鉴。以尝试构建一个“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服务网”为依托建立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体系,将研究的成果推广到全国。 基本思路: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就业能力研究资料的搜集、整理,制定科学的调查问卷,应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探究其形成的原因,针对其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先进性及独特之处:①研究视角方面,从就业能力的角度探究大学生就业问题。②研究对策方面,从学生个人、高校自身和社会因素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从而提出解决策略。③研究对象方面,研究新建本科院校的大学生就业能力。 科学性:①调研方法,综合运用问卷调查、互联网、QQ、走访调查等多种方式。②研究过程,参考大量的资料,分层次进行调查。③数据统计,运用因素分析、数量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和检验。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实际应用价值:依托课题研究成果尝试构建一个“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服务网”,此网站信息为全国大学生所共享,以助于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能力给出正确的评价并对其就业能力的提升和培养进行有力的指导。最后通过此信息服务网将我们的研究成果推广到全国,以促进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作品摘要

自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时期以来,众多高等院校相继建立,其中新建本科院校就有200余所,这类院校办学历史短,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存在不足,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就是其中重要一环。因此,如何提升这类院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使其顺利就业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围绕以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来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新视角,课题小组设计了有针对性的调查问卷,在对数据整理结果进行认真分析和讨论的基础上运用因素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了检验,得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成果。如这类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其在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方面的优势与不足;企业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基本要求等。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如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重要性等等。 我们期望通过努力能为这类院校正在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提供有效的借鉴。以建立一套完善的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体系,尝试构建一个“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服务网”为目标,将研究的成果进行推广,搭建起社会、学校与大学生之间沟通的平台,促进大学生的就业工作。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论文类: [1]、阮美飞.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2009,(02):59-62 [2]、胡尊利,刘朔.国外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的探讨[J].陕西教育,2008,(03):104-107 [3]、王吉田.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开发与促进[J].教育与职业,2008,(08):148-149 [4]、吴同,孙哲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现象的出现及其就业保障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8):28 [5]、刘小茂.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初探[J].文教资料,2008,(05):183-184 [6]、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5):91-92 [7]、王桂香.从大学生就业难谈就业能力的培养[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06):180-181 [8]、张鸣,任元军.论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08,(03):85-90 [9]、范泽瑛,谢超.关于2006年就业力问题及其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山大学学报,2006,(08):195-199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个别交谈、书报刊物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研究大学生就业难视角方面:国内外大量的研究成果中大多是从经济学、社会学、政策学等视角剖析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而在我国,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主要是造成就业难这一局面的原因和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策略及措施。国内外关于就业能力的研究还很少,目前国外关于就业能力的研究主要是探求如何通过建立终身学习体系,实施基于就业能力的高等教育和教学改革,以及制定合理的人力资源发展策略,来提升劳动者个体的就业能力和企业组织的活力,进而促进国家竞争力的提高。我国理论界对其研究起步较晚,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因此研究其就业制度改革、就业矛盾的新特点、就业中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就业的前景等问题成为该时期的重点。近年来随着社会、企业对就业能力认识的深入,一部分学者开始关注这一方面的研究,但仍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更多的是从理论方面予以阐述,而缺乏提升就业能力方面的应用性研究。中山大学范泽瑛、谢超在《关于2006年就业力问题及其培养模式探索》文章中探讨了国内外学术界对就业能力这一概念的认识,并介绍了提升大学就业能力的新兴模式,如让企业进入大学,进行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建设“双师型”教学队伍、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大学生基层就业等。 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方面:国内外理论界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缺乏对高校自身和社会因素方面的就业能力理论体系等宏观层面的综合研究。很多研究成果更注重逻辑推理,虽然近期针对现实问题的实证调查研究逐渐受到重视,但往往缺乏对现实现象的综合和概括,提出的一些对策未能提升为应用性理论。国内相关研究主要有:南开大学李南的文章《探究国外提升毕业生就业力绿色通道》,其文章对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指导和生涯教育、人力资源管理的原理、内容、体制、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文章从可雇佣性及可雇佣技能视角探讨了在动态环境中高校在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可雇用性和雇佣技能方面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并简单介绍了国外高校通过多种有效途径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实践。 研究的对象方面:新建本科院校是在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逐渐由规模扩张向质量优化战略转变过程中建立的,其本科教育历史一般较短。因此,国内外理论界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几乎未涉及到此类院校。我们此课题的研究是针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大学生,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理论界关于此类院校就业能力研究的空白。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