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如何让农业保险更“保险”--基于农业保险模式创新的实证研究
小类:
经济
简介:
本项目对粮食核心生产区河南省的24村1067户农民进行问卷调查,从农户角度对农业保险制度的有效需求状况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传统农业保险模式存在着内容单一、缺乏规范和管理不善等问题,从而使得农户个体和保险公司参与积极性不高。为促进农业保险制度的实施,项目借鉴现有农业保险模式的基本经验,尝试提出了一种新型农业保险模式。该模式立足政府、保险公司和农户的互动,有效地解决了参保对象、风险管理、保费制定、理赔支付和资金筹集等问题,实现了各参与主体的利益最大化。
详细介绍:
本文通过对粮食核心生产区河南省1067户农民农业种植情况及受灾情况的调研,并运用经济学知识,建立经济学期望-效益模型,从微观角度研究农户对传统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 研究结果表明:农户个体和保险公司参与农业保险的积极性不高,主要是因为传统农业保险模式存在着内容单一、缺乏规范和管理不善等问题。本文借鉴传统农业保险模式的基本经验,尝试提出了一种新型农业保险模式。该模式立足河南,面向全国,坚持政府主导,政府与保险公司混合经营,政府推动与农户自愿投保相结合,很好地解决了参保对象、风险管理、保费制定、理赔支付、资金筹集、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等问题,从而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政府)、企业利益最大化(保险公司)和农户收入最大化。

作品图片

  • 如何让农业保险更“保险”--基于农业保险模式创新的实证研究
  • 如何让农业保险更“保险”--基于农业保险模式创新的实证研究
  • 如何让农业保险更“保险”--基于农业保险模式创新的实证研究
  • 如何让农业保险更“保险”--基于农业保险模式创新的实证研究
  • 如何让农业保险更“保险”--基于农业保险模式创新的实证研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农业保险作为一种分散农业风险的机制,能够补充灾害救济工作。而目前农业保险的供给和需求都出现了“冷清”的局面。原因在于我国在农业保险方面尚未建立起全国性的制度框架,各参与主体的角色定位不够明朗。如何构建一种新型的农业保险制度,这正是作品研究的目的。 作品以农业保险的需求为切入点,以构建“政府、保险公司、农户”的良性互动为主线,借鉴国内外现有农业保险模式,构建出一种操作性强的新型农业保险模式。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以经济学、统计学知识为研究的基础,对农业保险供给和需求“冷清”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把调查研究、实证分析、比较研究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得出的结论切实可靠。 先进性:选题方面。作品以农业保险模式创新的实现为主线,正是体现了农业保险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意义。研究方法方面。作品运用经济学方法和工具对农业保险的参与条件进行了分析。 独特性:一是从微观农户的视角进行分析。二是理论与实证相结合。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实际应用价值:本课题提出了一种操作性强的新型农业保险模式,为促进农民增收、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利提供了一条可实现途径。而且本课题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是在新的研究视角下,提出新对策,必定会深化相关研究。 现实指导意义:一是提供有效真实的数据,有助于政府部门制定符合实际的农业保险实施办法。二是对于进一步完善国家财政支农政策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提高惠农支农政策的效率与收益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作品摘要

中国每年因自然灾害遭受的直接损失大体上相当于国家财政收入的1/6,其中农业自然灾害又占较大的比重。可见,农业是弱质产业,必须依靠农业保险进行风险分散。然而,现实的情况却不容乐观,农业保险的供给和需求都出现了“冷清”的局面。如何让农业保险“热起来”,更加“保险”农业,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粮食核心生产区河南省1067户农民农业种植情况及受灾情况的调研,建立经济学期望-效益模型,从微观角度研究农户对传统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 研究结果表明:农户个体和保险公司参与农业保险的积极性不高,主要是因为传统农业保险模式存在着内容单一、缺乏规范和管理不善等问题。本文借鉴传统农业保险模式的基本经验,尝试提出了一种新型农业保险模式。该模式立足河南,面向全国,坚持政府主导,政府与保险公司混合经营,政府推动与农户自愿投保相结合,很好地解决了参保对象、风险管理、保费制定、理赔支付、资金筹集、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等问题,从而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政府)、企业利益最大化(保险公司)和农户收入最大化。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加第七届“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河南省一等奖

参考文献

[1]Wang Hong,Differences in Need and Demand for Health Insurance in Relatively Developed and unerd Developed Rural Areas in China,February 24,2008 [2]中国保险史编审委员会:中国保险史[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3]王亚晖.我国农业保险制度模式的设计分析[M].北大CCISSR论坛文集,2007:152 [4]史清华,顾海英,张跃华.农民家庭风险保障从传统模式到商业保险[J].北京:管理世界出版社,2008,(11):101—108 [5]张跃华,何文炯.农村保险、农业保险与农民需求意愿[J].中国保险,2007,(4):19-20 [6]庹国柱,李军.我国农业保险试验的矛盾及出路.首都经贸大学学报[J],2007,(4):35-38 [7]梁光.完善公共财政,推进农业保险[J].中国农业保险会计,2008,(6):127 [8]张裕东.对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的思考[J].集团经济研究,2007,(8):15 [9]张全红.中国农业保险供给模式分析[J].农业经济,2008,(1):20-21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人员介绍;个人交谈;亲临实践图片、照片;书报刊物;统计报表;影视资料;文件;自发;其它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国外研究现状:农业保险的需求是农业保险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在农业保险需求问题的研究上,国外有较为丰富的研究,有关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表现在农业保险参与率问题上的研究,国外也有很多的实证和计量经济学方面的成果,也存在很多争议。Calvin 与Quiggin 发现:农户参与联邦农业保险项目的原因中,风险规避仅仅是一个很小的因素,而主要是为了得到政府的补贴。一些模拟研究结果显示:MPCI(作物多重险保险)收益会随着农场位置、作物和区域有显著的差异。其中一些研究表明,MPCI主要是对于所有没有保险的农场或者对于那些风险厌恶的农场主。另外有些研究表明:由于MPCI所提供的收益比较小而放弃农业保险。计量经济学分析表明,那些对于保险能够带来期望收益比较高的农户倾向于购买保险,这说明MPCI存在着逆向选择。其他通过计量经济学研究的方向是:随着农场规模的增大,农业保险的参与率增加;随着保险费率的增高,那些农场自然风险或者收入风险变化显著的单位货币于购买农业保险。Serra和Goodwin等在对农业保险的需求研究中发现,对于美国农户,当其初始财富到达一定程度以后,随着财富的增加,其风险规避减弱,因而购买农业保险的动机降低。 国内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对于农业保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关于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问题。刘京生认为农业保险具有商品和非商品两重性;李军提出农业保险应当属于准公共物品;庹国柱主张农业保险是介于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之间的一种物品,但更多地趋于公共物品。(2)关于农业保险发展模式的问题。从目前的文献来看,关于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模式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政府论”模式,即由政府出资设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农业保险合作论”模式,即建立农业保险合作社。“商业论”模式,即以商业性保险为主、政策性保险为辅的多家办保险的模式。“区域论”模式,即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应实行“区域化”发展战略。“阶段论”发展模式,即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应实施阶段性推进战略。(3)关于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出路问题。中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出路是目前学术界关注的重大问题。一种比较普遍的观点是应该由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解决,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赵学军从政府干预的角度,认为农业保险的市场失灵,需要政府的干预,特别是政府的财政支持。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