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城中村社区参与研究--基于太原市10个典型城中村社区的实地考察
小类:
社会
简介:
城中村社区参与在城乡统筹背景下的社区参与中具有较强典型性。本文通过对社区参与概念框架的界定、社区参与新领域的概括,深入分析城中村社区参与的内在机制与典型模式,通过多维考察太原市城中村社区参与的现状及其特征,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在内在机制和典型模式的研究基础上提出扩大城中村社区参与的途径,为城乡统筹背景下社区参与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示范。
详细介绍:
社区参与,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有力杠杆和工具。城中村社区参与作为城乡统筹背景下的社区参与新领域,是城郊社区和农村社区参与的发展坐标,具有较强典型性。对其深入研究,有利于增进对我国城市化的认识。城中村社区参与形式、决策主体、社区发展、参与内容、参与深度及促进模式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不同的社区发展阶段及参与内容,其决策主体不同,参与深度有别,而且需要不同的参与形式和促进模式。“分享”、“内部决策”和“外部干预”三种参与模型各有优点和不足,在具体实践中只有将三者搭配使用、相互制衡、相互影响,才能做出科学高效、持续协调、民主公正的决策。当前,我国城中村社区参与的内容多、层次深、影响大,但普通民众能够参与的内容少、层次低、影响小。城中村社区参与有行政化的趋向,强制性参与多,诱致性参与少;决策性参与成为少数精英和利益集团的专利,分享性参与又因为阶层分离阻碍了资源的共享和利用程度。经深入分析,笔者认为,导致城中村社区参与不足的因素包括路径依赖、阶层分离、信息不足、参与疲惫、引导失误、政策缺失及不可预见的风险要素等。扩大城中村社区参与应坚持“尊重历史、因势利导、有限分离、相互制衡、信息充分、信息分享、有效引导、有效激励、整体联动、福利改善、科学高效、持续协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56字原则。扩大城中村社区参与应采取“大规模、分阶段、有重点、有高度、重特色的政策支持”,“统一目标、整合利益”,“扩大宣传、加强沟通”,“建立激励机制、畅通参与渠道、培育维权力量和社区文化”,“加强政策研究和配套政策供给”,“理念与实践相结合、先进理念与本土特色相结合”和“风险沟通”7项策略。扩大城中村社区参与应根据社区事务及所需解决的不同问题的性质,采取不同促进路径。但一般而言,为了避免对社区及其居民造成伤害,应以社区协调性质的诱致性推进方式和由政府、外来经验、专家学者发起,社区居民自愿参与、共同受益的外生变量干预性质的强制与诱致相结合的方式为主,政府主导型的激烈的强制性促进路径为辅。

作品图片

  • 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城中村社区参与研究--基于太原市10个典型城中村社区的实地考察
  • 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城中村社区参与研究--基于太原市10个典型城中村社区的实地考察
  • 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城中村社区参与研究--基于太原市10个典型城中村社区的实地考察
  • 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城中村社区参与研究--基于太原市10个典型城中村社区的实地考察
  • 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城中村社区参与研究--基于太原市10个典型城中村社区的实地考察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城中村社区参与在城乡统筹背景下的社区参与中具有典型性。本文试图通过对城中村社区参与的考察研究,探索城乡统筹的有效路径和适宜策略,借此深入认识我国城市化过程,并为城中村改造提供政策建议。 基本思路:本文综合运用社区和制度变迁理论,通过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城中村社区参与分析框架和典型模型的构建,以太原为例深入分析城中村社区参与的运行现状,探索扩大城中村社区参与的一般原则、策略和路径。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作品以社区及制度变迁理论为指导,在建立社区参与概念框架的基础上,对田野调查笔记进行深入分析,做到了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 先进性:作品在十六大、十七大及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导下,将城中村、社区参与和城乡统筹三个热点统一到一个课题中进行研究,找到了认识我国城市化和基层民主的新视角。 独特之处:文献检索发现,当前尚未有人就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城中村社区参与作专题研究;分析框架具有原创性。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品立足当前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大势,以城乡统筹的最前沿——城中村为切入点,对认识我国城市化过程和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其他社区参与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此外,作品对基层民主建设和城乡社区工作的顺利开展,对如何更好地保证普通民众权益,增进社会公平正义,顺利实现城中村改造,具有现实意义;再者,作品对太原市城中村社区参与进行了多维考察,政策建议具有针对性,可供社区自治组织及相关政府部门决策参考。

作品摘要

社区参与(Community participation),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实现城乡统筹的有力杠杆和工具。通过对社区参与的考察研究,可以发现城乡统筹的有效路径和适宜策略。城乡统筹,是我国城乡制度的创新和变迁,新的制度安排下社区事务必然激增,社区参与的新需求和新领域必然涌现。深入研究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典型社区参与新领域——城中村社区参与,必将对认识我国城市化过程产生有益启迪。本文立足当前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大势,以城乡统筹的最前沿——城中村为切入点,以社区和制度变迁理论为分析工具,综合运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的方法,在建立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城中村社区参与概念框架和典型模型的基础上,对太原市10个典型城中村社区参与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多维分析,初步探索了促进城中村社区参与的一般原则、策略和路径,得出:城中村社区参与形式、决策主体、社区发展、参与内容、参与深度及促进模式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不同的社区发展阶段及参与内容,需要不同的参与形式和促进模式。但一般而言,都应在56字原则和7项策略的指导下,综合运用强制与诱致相结合的促进路径。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本作品为本校2008年度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项目编号:080028,省部级,项目负责人:郭戈英)“太原市城中村改造中社会保障机制构建的路径选择与模式探析”的阶段性成果之一,受到教育部、团中央、财政部、山西大学及山西省教育厅经费资助。作品第二部分“城乡统筹背景下社区参与的新领域”中的观点已在2009年2月13日至14日在北京主办的“城乡统筹与社区参与”研讨会上交流。同时,本文于2009年4月荣获本校第十四届“创新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哲学社会科学类作品一等奖。此外,该研究还得到《山西青年报》(总第5547期,2009年5月7日)“我的大学”栏目专题报道——《大学生进城中村 力图改造社保机制混乱状况——项目受到太原城中村的高度认可 目前已进入实证阶段》。

参考文献

[1]胡莹.政府与“城中村”社区[J].求索,2004(6). [2]向德平.社区组织行政化:表现、原因及对策分析[J].学海,2006(3). [3]刘中起.和谐社区建设语境下的非政府组织与公民社会:中国的实践与反思[J].理论文萃,2006(4). [4]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郑杭生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李培林.巨变:村落的终结——都市里的村庄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2(1). [6]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调查方式

调查方式主要包括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人员介绍、个别交谈、亲临实践、图片、照片、书报刊物、文件 、自发等。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通过文献检索,笔者发现,当前国内外学者尚未就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城中村社区参与进行专门研究。关于城中村社区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改造过程中的社会保障、土地流转、社会治安、文化冲突、环境保护、社区自治等领域,并未从社区参与的概念出发去研究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城中村社区的特殊现状及其运行机制。关于社区参与的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后1978年的《阿拉木图宣言》、联合国第二届世界人居大会及诸多国外学者关于社会参与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大多集中于旅游社区、健康促进等领域。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旅游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社区参与的研究开始逐渐引入,但大多集中于旅游领域。本世纪以来,社区参与的概念开始出现于一些省市的政府文件和部分学者的研究成果当中。据查证,对于“城乡统筹”和“社区参与”这两个概念的组合分析,主要来源于由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国政府创新研究中心、中国林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亚洲基金会于2009年2月13日至14日在北京主办的“城乡统筹与社区参与”研讨会。研讨会认为,“2008年10月,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城乡统筹’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核心举措被确定下来。社区是社会的细胞。在统筹城乡的过程中,不仅涉及到农村社区功能的重新定位,也包括了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的转变。如何在这个社区变革的过程中,有效地扩大公共参与,实现平等参与,拓宽社区建设资源,增强社区居民的社区认同和归属感,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和总结的问题。”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