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回归十年,关于在澳门内地留学生的生活学习心理等状况调查及若干建议
小类:
教育
简介:
本文是关于在澳门(高校)内地留学生学习生活心理等状况的调查,为描述性研究。四名作者分别为三位来自内地的学生和一位澳门本地学生。 该调查于2009年5月中旬至7月上旬进行,由四位作者共同独立完成。
详细介绍:
回归十年,本澳高等院校已经发展到了十所的规模,而在澳留学的非本地学生人数也逐年递增,已经达到逾14,000人,而其中占据多数的内地学生,则成为澳门高校人数构成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 在万余内地学生当中,又有超过5,500人为全日制学生。这些内地生不断参与着澳门社会的种种活动,可以说,他们为澳门的辉煌铸就贡献了一份力量,是“一国两制”的受益者和参与者。那么内地学生在澳门的求学与生活状况如何,是一直以来应该引起各方关注的话题。2008年,本澳相关机构曾经发布类似研究,但是不少细节问题却尚未触及,一些分析并不能反映实际状况。 本小组成员参考此前资料,通过调查问卷及访谈形式,结合心理学量表,试图从当事人角度出发,了解在澳内地留学生的生活学习心理等状况并提出相关建议。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协助第三届澳门特区政府及中央部门处理内地学生工作,帮助本澳内地学生更好地实现自身定位,亦为将来来澳读书的内地学子及其家长提供客观参考。 就个人而言,即倾听内地留学生心声,表述该群体现状,收集其诉求并且传播出去。 本研究使用计算机对收集的问卷加以分析,加上从澳门高等教育辅助办公室及澳门统计暨普查局获取的大量信息作为参考,此外又对30名本地学生进行访谈,从而最终综合研究分析。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澳门有关内地留学生的研究很少,尤缺乏针对其生活习惯及心理健康的研究。本报告基于澳门官方数据与问卷调查结果,引用了相关研究成果,顾及了真实性和客观性。 本研究是三位内地学生和一位澳门本地学生合作的结晶,是由学生独立完成的作品。亮点在于参考了心理学量表,分析在澳内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首次关注内地生的亚健康状况;同时结合澳门本地生对此项调查的意见,避免“一面之词”,尽量使立场趋于客观。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澳门高等教育正在起步,相信终有一日将独领风骚;尤其澳大迁校横琴,举世瞩目。在这个时期,对在澳内地留学生一个客观真实的评价,其实也是对澳门高等教育的另一项评估。 与此同时,澳门正在吸引世界各地尤其是中国内地的学子前来,更多的精英会通过这份报告更加了解澳门高等教育状况。最后,在了解自身状况,认识自己及自己所处的环境之后,在澳求学的内地大学生也更易于做出客观的定位,规划更加准确的发展方向。

作品摘要

回归十年,澳门经济社会发展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与此同时,教育事业也实现了新的跨越。在这些变化之中,来自内地的留学生们见证了澳门十年,我们与社会澳门社会同步,历经十年来的波折起伏,盛世辉煌。然而我们,也需要澳门社会给与给予更多的关注。 本文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获取了约400个学生样本,并运用Excel及SPSS对数据加以分析,研究内地留学生在澳门的里里外外、前前后后。得益于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高等教育辅助办公室提供的大量珍贵数据,若干细节性问题得以理性分析。在报告最后部分,作者整合了一些内地生诉求,向政府及社会提出相关建议。 本文作者在调查研究时,从学生自身角度切入,尽可能地考虑了澳门高校的实际状况,结合数据,做出理性分析。希望此项研究可以协助第三届特区政府及中央部门处理学生工作,也帮助本澳内地学生更好地实现自身定位,再者,为将来来澳读书的内地学子及其家长们提供客观参考。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澳门高等教育辅助办公室《澳门高等教育资料1999-2008》 2,澳门统计暨调查局网站 3,澳门青年研究协会、澳门中华学生联合总会《澳门高校内地学生状况调查研究报告》 4,澳门统计年鉴 5,《澳门日报》 6,《澳门月刊》 7,澳门《华侨报》 8,澳门高等教育辅助办公室《澳门高等教育年度报告2002-2008》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人员介绍,个别交谈,亲临实践,书报刊物,统计报表,文件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目前国内外有关内地学生的研究极少,尤其针对内地留学生生活习惯及心理健康状况的更几乎没有。 2008年上半年,澳门青年研究协会、澳门中华学生联合总会曾共同发布《澳门高校内地学生状况调查研究报告》,几乎是第一份涉及内地留学生话题的研究。该研究在澳门5间高校采集样本,描述涉及二十余项数据。然而调查在进行中,忽视了一些从内地学生自身角度考虑的问题,对内地省真真正关心的事情亦有疏漏。 在澳门特区留学的内地学生是一个比较大的群体,也是“一国两制”政策的见证者与实践者。关于这个群体的研究应该逐步完善,其他学科诸如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学者也有必要尽快涉入此类课题。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