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过程化殡葬服务模式初探
小类:
社会
简介:
过程化殡葬服务即“临终关怀——过程支持——后续关怀”的服务模式,通过对过程化殡葬服务模式进行分阶段以及整体性分析,尝试将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融入其中,发掘出社会工作在殡葬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详细介绍:
将殡葬服务从时间维度上进行双向拓展,提出过程化殡葬服务即“临终关怀——过程支持——后续关怀”的服务模式,通过对过程化殡葬服务模式进行分阶段以及整体性分析,尝试将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融入其中,发掘出社会工作在殡葬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过程化殡葬服务模式的初步探讨,从而促进构建殡葬公共服务能力、提高殡葬服务水平、营造简约文明的殡葬文化氛围。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撰写目的:构建殡葬公共服务能力、提高殡葬服务水平、营造简约文明的殡葬文化氛围。 基本思路:将殡葬服务从时间维度上进行双向拓展,提出过程化殡葬服务即“临终关怀——过程支持——后续关怀”的服务模式,通过对过程化殡葬服务模式进行分阶段以及整体性分析,尝试将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融入其中,发掘出社会工作在殡葬服务体系的重要作用。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1、将殡葬服务从时间维度上进行了双向拓展,批判了现有殡葬服务的干预与抽离所具有临时性,而提出并着重强调了殡葬服务的过程性。 2、尝试将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融入过程化殡葬服务中,发掘出社会工作在殡葬服务体系的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构建殡葬公共服务能力、提高殡葬服务水平是社会的公众议题。殡葬服务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发展历程,过程化殡葬服务模式更是发展的趋势。殡葬服务过程中如何借助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也将是一个发展的方向,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必将更大程度地提升我们的服务水平。同时,社会工作者在过程中也起着一个教育者作用,这对塑造简约文明的殡葬文化氛围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作品摘要

本文主要将殡葬服务从时间维度上进行了双向拓展,提出了过程化殡葬服务即“临终关怀——过程支持——后续关怀”的服务模式,通过对过程化殡葬服务模式进行分阶段以及整体性分析,尝试将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融入其中,发掘出社会工作在殡葬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初步探讨,希望能对构建殡葬公共服务能力、提高殡葬服务水平、营造简约文明的殡葬文化氛围作出应有贡献。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2010年3月25日,民政部在北京中民大厦举办全国首届“清明论坛”,作者所撰写的论文获三等奖,并受邀在论坛上作了“殡葬服务前景及趋势分析”的主题发言。 获奖论文“过程化殡葬服务模式初探”,入选《清明论坛优秀论文集》(2010),张明亮主编,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年9月。

参考文献

[1]殷居才、郑吉林.殡葬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2]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杨根来.当前殡葬工作中的几个热点问题探讨和对策建议[J].重庆社会工作职业学院学报,2005,(1). [4]魏加登.殡葬中丧家心理及其后果分析[J].社科纵横,2010,(2). [5]陈宗仁.悲伤辅导的原则[J].殡葬文化研究,2004,(2). [6]杨德慧.抚慰丧户远离悲伤[J].社会福利,2008,(5). [7]程寿.我国殡葬业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安排[J].探求,2005,(5). [8]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国殡葬改革50年可圈可点[J].社会福利,2006,(6). [9]崔家田.从“无序”到“有规”——一项关于殡葬改革的历史社会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5.

调查方式

走访、个别交谈、书报刊物、文件、其他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殡葬服务”一词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人们在对待生老病死观念上的更新,已经逐步地纳入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之中。我们国家针对殡葬的管理由来已久,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殡葬管理的细则,但“殡葬服务”真正出现是在1997年7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布的《殡葬管理条例》中,其中分别对殡葬服务单位、殡仪服务站、殡仪服务人员等的权利与责任进行了规范。不仅仅是国家民政部门及其下属单位对殡葬服务理念进行了扩展,由此而引申出的市场化的殡葬服务产业也是如火如荼的开展着,各种形式的殡葬服务一条龙层出不穷,同时也是竞争激烈良莠不齐,国家又因此出台了更多规范与管理这些相关产业的规定。 似乎我们将一切的焦点都投向了狭义的“殡葬服务”之上,而忽视了殡葬服务真实的主体即死者及其家属。我之所以将现有的“殡葬服务”称为狭义的,是因为在时间维度上服务是从死者家属决定为死者办理丧葬仪式开始的,到死者入土一切费用结算殆尽即结束。从整个过程来看,我们可以看到服务开始与结束都是一瞬间的,即干预与抽离都具有临时性。我们要知道死者的离去对死者亲属来说是悲伤,而这种悲伤又带有一种过程性,分别经历三个阶段:失丧(Bereavement),即失去亲人这件事的本身;悲伤(Grief),即失去亲人的一种经验;哀悼(Mouring),即适应失去亲人的过程。那么这种过程性与现有“殡葬服务”的临时性就有了错位,完全不能够真正意义上地为死者及其家属服务,于是单靠殡仪馆及殡仪产业的“硬设施”的发展是不够的。既然这种过程性是事实存在的,那么就应该在现有的“殡葬服务”基础上进行双向拓展,在时间维度上以迎合这一过程性,即需要构建一种过程化殡葬服务模式。 另一方面,前面提到的“硬设施”发展趋于成熟,但殡葬服务的“软设施”则相形见绌。我们知道整个殡葬服务的主体和对象是死者及其死者亲属,如何让死者亲属接受亲人离去这一事实,如何正确而恰当地对死者亲属进行悲伤疏导,引导他们走出失去亲人的阴影中更加坚强地面对生活和生命,如何帮助死者亲属在办理丧葬过程中理性对待丧葬仪式,如何为死者亲属争取相关的社会支持从而构建新的生存生活能力……就目前的殡葬服务领域来看,这一系列的“如何”都是空白,即缺少一个过程化的殡葬服务模式,缺少针对死者亲属心理及社会层面的个性化服务,缺少这些个性化服务的提供者,缺少介入到过程化服务模式中的专业方法。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