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主动城市化群体的幸福感研究——基于北京市昌平区郑各庄村332位农民的实证研究
小类:
社会
简介:
在“主动城市化”这种新兴的城市化发展模式下,“失地农民”群体中的一部分,以主动方式完成由“农民”向“市民”身份的转变。本文研究验证这部分群体的心理精神状态(幸福感指数)将成为主动城市化社会效应检验的因子之一。研究过程中确认置信度水平,利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因子,计算比较各因子得分函数,采用多元logistics回归对各因子做出预测、得出结论。
详细介绍: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步入城市化发展的“快车道”。在由政府主导的城市化发展模式矛盾日益突出,“主动城市化”作为新兴的城市化发展模式,跳出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瓶颈,成为城市化发展的新型增速器。东南沿海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相继出现城郊农村在集体所有制前提下,主动凭借土地资本化转变保留级差收益,同时发展第二、三产业就地实现城市化的典型现象。由此,全国“失地农民”的大群体中分流出一部分,以主动方式完成由“农民”向“市民”身份的转变。这部分群体作为新型城市化模式的直接受益人和主观评价者,其心理精神状态(幸福感指数)将成为主动城市化社会效应检验的因子之一。 本文以北京市昌平区郑各庄村为研究案例,郑各庄村作为京郊农村,其主动城市化进程起步早、发展快、成果显著,属于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先遣”区域,已基本具备了从更高层面(幸福感指数)来研究主动城市化群体问题的条件。对郑各庄村主动城市化问题的研究不仅可为其他较发达地区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和农民问题提供案例参考,也可为中等发达、或欠发达地区提供现实借鉴。 本研究主要采用社会学的问卷调查法和人类学的参与观察方法,尝试利用李克特量表法进行研究,如通过对各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学历水平、不同收入水平、不同婚姻状况的当地农民展开调查和访谈,深入北京市昌平区郑各庄村,进行适量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 其次,我们采用定量的方法度量主动城市化群体幸福感指数水平。首先确认调研问卷的置信度水平;在此基础上对本群体的幸福感水平进行量化,分别对各因素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并综合分析各变量对群体幸福感的影响;接着利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因子,计算比较各因子得分函数;最后采用多元logistics回归对各因子做出预测、得出结论。为科学地探求幸福感指数影响因素提供科学依据,力求分析全面,结果有力,支撑理论论证。

作品图片

  • 主动城市化群体的幸福感研究——基于北京市昌平区郑各庄村332位农民的实证研究
  • 主动城市化群体的幸福感研究——基于北京市昌平区郑各庄村332位农民的实证研究
  • 主动城市化群体的幸福感研究——基于北京市昌平区郑各庄村332位农民的实证研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在“主动城市化”这种新兴的城市化发展模式下,“失地农民”群体中的一部分,以主动方式完成由“农民”向“市民”身份的转变。本文研究验证这部分群体的心理精神状态(幸福感指数)将成为主动城市化社会效应检验的因子之一。研究过程中确认置信度水平,利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因子,计算比较各因子得分函数,采用多元logistics回归对各因子做出预测、得出结论。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1、本研究以社会学理论为基础,从社会学的角度构建幸福感研究的理论架构,可视为本研究的可能创新点之一。 2、本文以具有代表性的主动城市化成功案例的农民为对象,利用因子分析的统计学方法及多元logistics回归的计量实证研究方法探讨主动城市化群体的主观幸福感与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学历水平、不同收入水平、不同婚姻状况等的关系,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分析主动城市化农民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郑各庄村作为首都城郊农村,其主动城市化发展起步早、速度快、成果显著,产生了大量十分典型的主动城市化农民。而且,该区域属于我国城市化的“先遣”区域,其已基本具备了从更高层面(幸福感指数)来研究主动城市化农民问题的条件,这不仅可为发达地区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和农民问题提供案例参考,也可为其他中等发达、或欠发达地区提供现实借鉴。

作品摘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政府主导的“被动城市化”矛盾日益突出,亟待探索新型城市化模式。在和谐社会的政策总指导下,“主动城市化群体”相关内容将成为研究的热点,其中专门针对该群体幸福感指数的研究较为少见。本文从这一特别的视角展开深入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构建主动城市化群体幸福感指数研究的理论框架;选择典型区域(北京市郑各庄村)进行主动城市化群体幸福感指数的测量;构建幸福感函数,利用描述统计研究影响因素;运用因子分析法筛选核心变量,由多元logistics回归深入分析幸福感指数。基于全文框架,得出主要结论是:主动城市化群体的幸福感指数平均达到满意程度。这同时为新时期主动城市化在更广阔范围内的尝试、倡导、改革和推进提供了有力佐证。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冯洁等.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综合评价 ——以云南省 325农村居民为例.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2]刘守英.集体土地资本化与农村城市化———北京市郑各庄村调查.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第45卷第六期. [3]梅锦荣.老人主观幸福感的社会性因素[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 [4]宋晓飞 ,徐凌忠 ,王兴洲.威海市农民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7年第6期(总第228期). [5]吴丽.失地农民幸福感研究——基于社会生态学视角[D].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6]奚恺元,张国华,张岩.从经济学到幸福学[J]. 《上海管理科学》,2003. [7]严标宾等,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3. [8]赵奉军.收入与幸福关系的经济学考察[J]. 《财经研究》,2004. [9]张海波,童 星.被动城市化群体城市适应性与现代性获得中的自我认同———基于南京市561 位失地农民的实证研究. 《社会学研究》,2006.

调查方式

走访 问卷 现场采访 人员介绍 个别交谈 亲临实践 书报刊物 统计报表 文件 集体组织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1、国外幸福感研究回顾 国外对幸福感研究有两个方面的研究可为借鉴。一个方向是集中于三农、城市化道路方向的讨论,德国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的“巴伐利亚试验”,美国大力发展的“精确农业”等,都是通过工业反哺农业的方式,成功地解决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走上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道路(宋蓓,2007)。另一个方向是来自幸福感本体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幸福感与生活质量差别和联系。大部分学者通常将客观的生活质量作为物质生活水平的评价标准,而主观的生活质量看作是主观幸福感;部分学者则将生活质量直接当作幸福感的评价标准;此外有的学者在对生活质量内涵的探讨中,将幸福感作为生活质量的一个组成因素。 (2)幸福感的测量。国外学者们对个人(群体)幸福感受到何种因素的影响、如何被影响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不同国家对其的研究也各有侧重和特色,其中较为典型的是来自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学者的研究。综合而言,有下列因素成为影响个人(群体)幸福感的重要因素:收入、个体特征、社会发展特征、对待自己和别人生活的态度、社会关系、更广泛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环境等。 2、国内幸福感研究回顾 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对于幸福感指数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逐渐进入繁荣期。开展的研究逐步涉及到经济学、心理学及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研究重点也从起初的定性描述转向定量数据的测量和分析,力图通过将幸福感指数量化以说明问题,证明观点。在此期间,心理学和社会学对幸福感的研究分别着重于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和个人(群体)的生活满意度,经济学领域对幸福感的研究通过幸福经济学的兴起有了重要的进展。 (1)心理学中的幸福感研究 探求主观幸福感的测量方法及其试用一直是国内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相关研究以针对特定群体建立主观幸福感测量指标体系为研究重点。如在对重庆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中,在性别因素上,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没有明显的差别,而年级、专业、经济状况、学习成绩、健康状况等因素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显著(严标宾,郑雪,2003)。 (2)经济学中的幸福感研究 在经济学领域中,主要从经济学角度对幸福感进行解释,幸福感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学的关系,幸福感与国民经济发展关系等。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