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北京某高校本科生手机报使用情况调查
小类:
社会
简介:
随着通信技术的提高以及传播媒介的融合,手机报应运而生。自2004年落地中国,7年来手机报用户超过1000万,其中学生尤其是大学生所占比例最高 。本文以北京某高校在校本科生为例,通过调查手机报使用情况,并将其与其它传播媒介相比较,从传播学的角度对手机报在大学本科生中的传播角色进行定位,并分析其传播效果,希望为手机报完善自身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
详细介绍:
一、手机报使用概况分析: 1.手机报用户特点:男性为主。考虑到我校只有一个理科系,男女比例约为1:2,但在样本总量相等的情况下,男性用户还是略多于女性用户。说明在此校在校本科生中,男性用户多于女性用户。 2.手机报信息的特点:手机报传播的信息是一次性的。据调查,39.7%的用户对手机报都是看完就删,而且67.7%的用户只看一次。由于手机报传播的信息多为5W+1H模式,只是大概阐述了新闻的6大要素,因此没有必要储存、重复阅读,限于手机内存,用户会将其删除。 3.手机报传播的特点:对受众而言,信息是被动接受的,即使关机,开机后还是能够接收到手机报。而且手机报较其他媒介,包含的信息量少,受众可选择范围小,因而传播效果好。 4.订阅手机报的原因:29%的用户是被动接受的,即套餐赠送。其余的用户无论是出于娱乐、朋友介绍,还是为了方便了解信息(所占比例最高)而订阅手机报,都体现了手机报在用户心中是物有所值的。 5.在手机报较传统媒体的优势中,排名最前的是移动性,传播及时次之。只要你携带了手机,只要有信号,就能收到手机报。传统媒体有固定的发行时间,例如报纸内容只包含发行时间点之前的新闻,但手机报(尤以WAP版、客户版为代表)则可以及时的跟进新闻事件。虽然其及时性的特点跟互联网相比还有差距,但是互联网摆脱不了电脑、调制解调器等设备的限制。 6.在手机报用户了解信息的各大媒介中,手机报已经是继网络、报纸之后的第三大媒介 二、手机报发展瓶颈及解决措施: 从手机报自身来看: 1.手机终端限制:手机报发展受到手机终端的限制,如果手机没有上网功能,则无法使用WAP版和客户端模式。目前91%的用户使用彩信版手机报。而且手机信号等条件会影响手机报收到的时间。可见手机报要想发展还要解决好手机终端的适应度问题,推广手机上网功能。 2.费用方面:无论从手机报用户目前使用的手机报价格、他们的期望价格以及非手机报用户的期望价格来说,排名第一的都是免费。但考虑到运营商、通行商的成本及利益问题,我们认为排名第二的3-6元应该是一个双赢战略。 3.发送频率方面:77.2%的用户每天收到2-3次,而且有73%的用户认为目前的频率适合自己的需求。因此2-3次为最优发送频率,手机报可以继续以此为固定频率发送。 4.内容方面:手机报内容多来源于报纸、网络、杂志,对比手机报用户和非手机报用户,手机报用户从报纸、网络、杂志中了解信息的频率明显减少。在手机报的众多内容中,新闻类信息和服务类信息最受欢迎。手机报的订阅并不能改变用户从其他方面了解信息的频率。这与手机报内容过于简单有关。应改变现有报道方式,使信息更有深度。加大每期手机报新闻类和服务类信息含量。 5.用户数量方面:手机报自2008年起有了较大的发展,从用户数量上来说,有了很大的增加。而且对于非手机报用户而言,只有2.3%的人身边没有手机报用户。但是我们也不能被这部分数据迷惑,必须考虑到手机报用户中有高达48.7%的用户是免费(套餐形式)获得手机报的。 6.可靠性方面:40.3%的用户相信手机报中的信息,56.1%的人抱有理性的态度,根据具体情况判断,69.8%的用户对于手机报的用户会通过其他媒介对手机报内容进行查证。传播过程中,信源的可靠性非常重要,在任何一次传播过程中,受传者先要自己判断信源的可靠性,如果信源不可靠,会影响媒体的发展、生存。 从运营商角度来看: 1.宣传力度不够:非手机报用户通过外界广告、同学推荐等原因考虑订阅的人为50.4%,仅仅比没想过订阅的人多了0.8%,可见手机报在广告宣传方面有所欠缺,要开拓市场,挖掘潜在受众。目前非手机报用户对于手机报的印象停留在一般,只有37.2%的用户认为手机报挺好的,要想扩大受众,手机报要增大宣传力度,突出手机报的特点,争取获得更多的非手机报用户认同。通过他人推荐和短信套餐广告相结合的方式宣传手机报,这样非手机报用户更易接受。 2.受众群划分不明确:对潜在受众市场没有明确的划分。55.8%的非手机报用户每天用不到一小时的时间来了解新闻,他们是手机报一大潜在受众群,手机报可以满足他们及时、方便了解信息的需求,节省他们的时间。不同的性别喜好的信息类型也不同。 对于非手机报用户而言,不订阅的主要原因可以分为:自身观点(觉得没必要,其他媒介就够了、就是不想订)、手机报自身因素(手机报内容太少、费用高、不便于阅读)、手机终端的限制(手机不支持)、手机报宣传不够(没听说过、不知如何定制)。上述各项所占比例分别为54.3%、37.2%、20.1%、10.9%。因此,如何改变潜在消费者的心态是很重要的。但手机报自身的改变也不容忽视。目前手机报的价格是制约其发展的首要因素,对于内容的详细程度,我们也要摆脱手机报内容的新华社风格,让新闻形式动起来。 四、手机报传播效果分析: (一)传播效果受到受传者的个性影响,个人信息行为特征会影响传播效果。例如受众在阅读时受受众兴趣的影响会更多的阅读自己喜欢的信息,对于这部分信息,信息到达率(指受众接收的信息占总体的多少)高。 (二)信息的二次传播。91.5%的用户在阅读手机报后会和同伴分享,因此手机报不仅经过了从通信商、运营商到受众这一传播过程,而且还有信息的二次传播,即通过人际传播。 (三)手机报可信度较低,大多数用户会进行查证。总体而言手机报信源的可信度较低,只有43.3%的用户会相信手机报中的信息,69.8%手机报的用户会通过其他媒介对手机报内容进行查证。对于信源不可靠的信息,传播效果会打折扣。 (四)手机报传播效果主要集中在认知层面,体现在环境认知,增加知识量方面。但也扩展到了观念价值层面。 五、手机报前景预测 目前超过50%的用户认为手机报将和传统纸质媒体地位均等甚至更有优势,45.5%的用户认为手机报依托于传统纸质媒体,这与目前手机报发展现状有关。手机报运营商没有独立的采编部门,从其他媒体购买信息,再通过通讯商将信息以彩信形式发送出去。但鉴于手机报同传统纸质媒体相比便携性、及时性等特点,有45.5%的手机报用户认为手机报将会取代传统报纸。对于手机报同传统报纸竞争结果的预期虽然带有个人色彩,但也反映手机报发展的迅速,手机报较之传统报纸而言确实具有不可质疑的优势,这些优势得到了几乎一半人的肯定。 随着运营商宣传力度的增加,手机报自身的不断完善,拥有着广阔受众市场前景的手机报将会成为各大媒介中的新星

作品图片

  • 北京某高校本科生手机报使用情况调查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通过对当前在校大学生(以北京某高校本科生为例)手机报使用状况的定量调查,并对其传播效果进行分析,从传播学的角度对手机报在大学本科生中的传播角色进行定位,为手机报完善自身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首次对在校大学生受众群使用手机报的情况进行调查,采用定量问卷调查,在较为客观的数据基础上进行分析,得出了较为客观的结论。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以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相关学科为理论基础,通过对北京某高校2006级、2007级、2008级三个年级在校本科生手机报使用情况的调查分析,对手机报传播角色进行定位,分析其传播效果,并试图将研究成果推向现实层面: 1.为现有的手机报传播研究提供具体数据和例证方面的支持; 2.为手机报如何扩大大学生市场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3.为手机报不断完善提供一些实际的建议。

作品摘要

随着通信技术的提高以及传播媒介的融合,手机报应运而生。自2004年落地中国,7年来手机报用户超过1000万,其中学生尤其是大学生所占比例最高。以北京某高校在校本科生为例,通过调查手机报使用情况,并将其与其它传播媒介相比较,从传播学的角度对手机报在大学本科生中的传播角色进行定位,得出在北京某高校在校本科生中,男性用户多于女性用户。对大多数用户而言手机报传播的信息是一次性的且传播效果好。用户为了方便了解信息(所占比例最高)而订阅手机报。对调查者而言,手机报较传统媒体的优势中,排名最前的是移动性,传播及时次之。在手机报用户了解信息的各大媒介中,手机报已经是继网络、报纸之后的第三大媒介。 并分析出其传播效果为:受众在阅读时受受众兴趣的影响会更多的阅读自己喜欢的信息,对于这部分信息,信息到达率高;信息会通过人际传播进行二次传播;手机报可信度较低,大多数用户会进行查证;手机报传播效果主要集中在认知层面,体现在环境认知,增加知识量方面。但也扩展到了观念价值层面。 为手机报完善自身发展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2009年11月获第十一届“智慧星火”(校级挑战杯)哲学社会科学类新闻与传播组第一名

参考文献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1). 段鹏.传播效果研究——起源、发展与应用[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11). [美]斯坦利•巴兰等.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0). 陆云红. 手机报的传播特点[J]. 新媒体,2005(2):42. 董鸿英.拇指新闻台,延伸数字化报业——我国手机报发展概况综述[J].中国报业,2008(3):23 曹雨.从传播学视角解读手机报纸发展潜力[J].传媒观察,2006(7):41 王雪.手机报为传媒带来了什么[J].中国传媒科技,2004(8),41 吕建伟,张宗益,谢宁倡.手机报市场分析与发行赢利模式研究[J].新闻界,2008(4):26 侯欣洁. 我国手机报发展的制约因素探析[J].青年记者,2008(8):14 庄勋.影像手机报发展的活动[J].新闻实践,2007(3):42 Katz,Elihu and Lazarsfeld ,Paul F.,Personal Influnce, The Free Press,Glencoe,Illinois,1955,21~25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中国手机媒体研究报告 2008(12)

调查方式

采取定额抽样问卷法收集资料并辅之以小组访谈。样本的抽取和问卷的发放、收回由调查小组的3名本科生完成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作者在中国知网的优秀研究生论文、优秀博士论文、期刊论文三个数据库中以手机报为关键词进行了检索,共127篇相关论文。其对手机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手机报纸发展概况以及出现原因的探讨 这一方面的研究非常详尽,多是对现状的阐述、分析。 (二)手机报的媒介特征 1.手机报的优势 “内容上服务个性化”、“及时接收和动态传播”、“意见反馈及时”、“开展业务成本低”、“携带方便”、 “多媒体”、“交互性真正实现传播流程的反馈” 等特点是手机报发展的优势。 2.手机报发展的不利因素 “内容同质程度较高、没有个性化”、“订阅价格偏高”、“由于手机屏幕限制,阅读容易疲劳”、“收费经营需要开发”。 “手机作为大众传播和个人通讯工具之间的矛盾”、“定位模糊” 、“彩信业务的固定发送机制,无形中限制手机报发展空间” 、“缺乏自身健全的采编体系和运作管理体系以及专业的媒体从业人员队伍” 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手机报更好的发展。 对于手机报媒介特征的描述也比较详尽,但不同学者的认识在一些方面有矛盾。 (三)对手机报的市场、成本分析、盈利模式的分析 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传媒经济学领域,针对目前手机报利润有限的现象,学者们试图寻找出更适合手机报的盈利模式。研究方法多为定量研究。 (四)从媒介文化视域阐释对手机报的新媒介文化特征 认为“手机报实现了信息传播及时性和接收设备易得性的统一,传播形态上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统一,内容上信息内容丰富和叙事精炼的统一” 。不仅为媒介生态带来难得的发展契机,也给现代社会环境和认为信息传播模式带来了更加深远的影响。 (五)手机报发展的前景 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手机报的前景上,学者们各抒己见,为手机报更好发展提出建议。但这些建议的关注点都集中在手机报自身的发展上,并没有考虑到社会环境的改变。 (六)3G时代下手机报的发展 对于这一方面的研究很欠缺,只有1篇论文和1篇评论有所涉及,上面所引述的话也只是文章作者的提出的预期,并没有事实依据。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