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低碳校园:大学生碳足迹分析及大学生个人行为的减排潜力--以北京某高校为例
小类:
管理
简介:
本作品采用问卷、跟踪调查和对照等方法获取数据,运用描述性和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大学生碳足迹及低碳理念影响下实际和理论碳减排空间。研究表明,大学生人均碳足迹为3.47-4.29t/a;低碳理念宣传对实际碳减排有显著影响;理论碳减排可达80.187kg/a;综合理论减排和学校节能措施,人均碳足迹降为3.26-4.08t/a。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提出了针对大学生低碳行为、低碳校园管理和低碳宣传的建议。
详细介绍:
为应对气候变暖威胁,国际社会采取了一系列行动,我国亦在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做出碳强度减排承诺。在此背景下,“低碳生活”理念及其推广方兴未艾,尤其是在大学生中普及低碳理念和践行低碳行为,对低碳校园和低碳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以北京某高校为例,采用问卷调查、跟踪调查和对照实验等方法获取数据,运用描述性和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大学生碳足迹以及低碳理念影响下的实际和理论碳减排空间。主要研究结果包括: 大学生的人均年碳足迹约为1.42t,若考虑建筑制造等方面的碳足迹,大学生人均年碳足迹为3.47—4.29t,与全国人均水平(4.1t)相当,说明在校大学生并不低碳。调查发现,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一些行为有悖低碳理念,碳减排潜在空间较大。 大学生衣食住行的碳足迹所占碳足迹总量的比例按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住>行>食>衣。不同消费水平大学生的碳足迹有显著性差异;不同性别大学生人均碳足迹总量无显著差异,但在衣、食、住类碳足迹上有显著差异;不同年级大学生碳足迹无明显差异。 学校的减排措施对大学生碳足迹影响较大。学校更换节能灯具使得全校本科生每年可减少碳足迹869.9t,人均年减排量为126.2kg。 根据理论减排方案,大学生人均理论碳减排可达80.187kg/年。理论减排方案制定的主要依据为:通过收集食堂泔水的相关数据,以泔水中的固体重量作为节约粮食的理论数量;一次性筷子和吸烟数量减为零;79.66%的大学生使用非节能灯具,假设所有学生都使用节能灯具,那么年人均用电量可减少约45度;45.35%的大学生仅利用纸张单面,假设每个人双面利用纸张,纸制品每年相应减少0.656kg;大学男生和女生人均分别有14.7%和9.0%的衣服为不必要购买量,理论上减去相应的衣服件数;根据衣服的减少量,洗衣粉分别减少0.257kg和0.338kg;据调查每人每天浪费的水量约30L,则人均每年用水浪费量约为9t,即为用水理论减排量。 跟踪调查和对照试验结果表明,低碳宣传对大学生碳足迹具有明显影响,低碳理念影响下的实际碳减排占相应理论碳减排的56.6%。 综合理论碳减排方案和学校节能减排措施,该校大学生年人均碳减排可达0.21t/年,则大学生的人均碳足迹降为3.26-4.08t/年,低于全国人均碳足迹水平。全年全校共可实现碳减排1422.6t,相当于9.5公顷森林面积的CO2固定量。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针对性地提出了大学生低碳行为、低碳校园管理和低碳宣传的建议。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为应对全球变暖,建设低碳社会已成为各国共识。大学作为知识和理想的传播机构,理应成为低碳社会的先行者。本研究通过对大学生碳足迹及其理论与实际碳减排潜力的分析,旨在为低碳校园建设提供基础数据,并为低碳理念的行为影响提供信息参考。本研究以北京某高校为例,分析大学生碳足迹及其碳减排潜力。基于碳足迹调查,分析性别、年级和月消费水平对碳足迹的影响;分析在低碳理念影响下大学生的实际和理论碳减排空间。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本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基于问卷调查和跟踪调查分析大学生碳足迹,采用方差分析探讨碳足迹的影响因素,并进行数据的理论有效性分析;通过对照实验,分析低碳理念影响下的碳减排空间。先进性:截止目前尚未发现国内针对大学生碳足迹和碳减排的深入研究。独特之处:采用跟踪调查和对照实验的方法,分析低碳理念影响下大学生的碳减排空间;分析了性别、年级和月消费水平对大学生碳足迹的影响。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实际应用价值:本调查发现,大学生的很多行为和消费习惯不符合低碳理念。本作品通过展现大学生的碳足迹和碳减排潜力,可起到有效的宣传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低碳观念进而践行低碳生活。现实指导意义:在我国政府大力提倡节能减排、推广低碳理念,以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本作品调查大学生碳足迹并深入分析其碳减排潜力,并提出针对性的低碳建议,可为践行低碳生活、建设低碳校园和低碳社会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数据。

作品摘要

本研究以北京某高校为例,采用问卷调查、跟踪调查和对照实验等方法获取数据,运用描述性和方差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大学生碳足迹及其理论与实际碳减排潜力。主要结论为:在校大学生人均碳足迹为1.42t/a,如果考虑建筑制造等方面的碳排放,则人均碳足迹为3.47-4.29t/a,与全国人均碳足迹(4.1t)水平相当;不同消费水平大学生的碳足迹存在显著差异;低碳理念宣传对大学生的实际碳减排具有显著影响,跟踪调查显示,饮食和居住类碳足迹减少可达37.189kg/a;基于调查数据所拟定的理论碳减排方案显示,大学生理论碳减排可达80.187kg/a;综合理论减排空间和学校节能措施,则大学生年人均碳足迹可降低为3.26-4.08t/年,低于全国人均碳足迹水平。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提出了针对大学生低碳行为、低碳校园管理和低碳宣传的建议。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2010年8月,本调查的基础工作曾获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一等奖 2011年6月,该作品获得第六届首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一等奖

参考文献

[1] 彭丽娟, 杜经纬. 构建低碳校园的有效途径. 科技信息. 2010, 19: 217–218. [2] 胡玉东, 瞿丹丹. 大学生低碳生活方式现状及对策调查报告. 中国电力教育. 2010, 6: 196-197. [3] 王微, 林剑艺, 崔胜辉, 吝涛. 碳足迹分析方法研究综述.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0, 33(7): 71–78. [4] 罗运阔, 周亮梅, 朱美英. 碳足迹解析.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9(2): 123–127. [5] Weidema, B P, M. Thrane, P. Christensen, J. Schmidt, S. Løkke. Carbon Footprint: A Catalyst for Life Cycle Assessment?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 2008, 12(1): 3–6. [6] 王斌, 康健, 袁玲双. 试论实现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科技信息. 2010, 1: 6–7. [7] 彭淼, 史云峰, 董园. 低碳校园建设的现状与对策初探. 教育管理研究. 2010, 9. [8] 赵彦龙. 关于低碳校园建设的若干问题研究. 公共部门会计理论与实务专题. 2010, 9.

调查方式

调查方式有: 1 物业走访 通过对物业部门的走访获得数据; 2 问卷调查 按照年级和性别进行分层随机抽样,统计得到数据; 3 跟踪调查 随机抽取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进行为期一周的碳足迹跟踪调查。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经过文献调研,我们总结出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如下:(在此文献仅作部分列举) “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也称碳指纹(Carbon Fingerprint)和碳排量(Carbon Emissions),概念最早产生于英国(罗云阔等2010)。为了形象而准确地衡量温室气体排放对气候及人类生活的影响,环保组织和学者进行相关研究时提出了比喻式新词“碳足迹”。2007年6月,英国在官方网站发布了针对个人或家庭的CO2排放量计算器,让公众可随时上网计算自己每天生活中排放的CO2量。随后,美国、爱尔兰等国的一些网站也纷纷出现了专门的碳足迹计算器,同时给出了减少碳足迹的碳抵消途径。Weidema(2008)指出,“碳足迹”是一个近几年得到大量关注的新兴概念,低碳生活理念正渐渐被世界各国所倡导,让每一个大学生都自觉养成低碳生活方式是大学教育面临的新课题。并指出碳排放定义的多元化以及碳计算的不确定性使得研究“碳足迹”更加有意义。 我国学者对碳足迹研究的关注始于近两年。王微等(2010)对碳足迹的分析和研究方法进行综述,指出生命周期评估法和能源矿物燃料排放计算是碳足迹的两种标准计算方法。王斌等(2010)指出“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彭丽娟等(2010)提出低碳校园建设是在全球提倡保护资源、节能减排这个大环境下诞生的,是提高中国高校竞争力的必经之路,是中国实现低碳目标不可忽略的一步。胡玉东等(2010)对大学生低碳意识的调查表明,仅有4%的大学生对碳排放很关注;9%的大学生认为碳排放关系到地球气候恶化,且正在采取行动减排;76%的大学生觉得有必要为减少碳排放贡献力量,却没有采取行动;11%的大学生认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与自己无关。 我国学者(彭淼等,2010;赵彦龙,2010)在低碳校园方面的建设与研究主要是针对学校的管理来探讨的,而针对大学生多数只是以一种教育、号召的方式发出建议,尚未发现国内针对大学生碳足迹和碳减排的研究。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