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城中村改建拆迁政策评价标准的建立与实例分析
小类:
社会
简介:
本文对国内外城市最新理论及实践进行分析和总结,重点对城中村拆迁改建政策评价标准的建立进行了基于数学模型的分析。关于评价标准的建立,本文以利益性准则、稳定性准则和可行性准则为基准,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三项原则的重要性,并对评价政策进行综合评价。最后以西安为例,对所建立的评价标准进行了数据收集与实例分析。
详细介绍:
本文在阐述了相关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后,分析比较了国内各地政策的特点,论证了建立城中村改建拆迁政策统一评价标准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 在评价标准的建立中,论文以利益性、稳定性、可行性三项标准为判别标准,基于博弈论,建立了相关数学模型。 在利益性准则中,本文以综合满意度为衡量依据,政府、村民、开发商三方进行利益博弈,并以综合满意度在利益分配过程中达到最大为目标; 在稳定性准则中,本文以协调发展度为衡量依据,引入系统的观点,将城中村的稳定看作环境、文化、社会、经济四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建立协调发展的数学模型并进行定量分析; 在可行性准则中,本文以三方配合度为衡量依据,将难以计量的三方配合度的计算,转化为对影响村民主观意愿因素的分析,再对这些因素进行聚类分析。甄选出对于改建有决定性作用的因素,然后对比当地政策进行评价。 最后论文以西安为例,进行实例分析,在论文最后提出了建议,并指出了论文的努力方向。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初步建立城中村改建拆迁政策的评价标准,并应用所建立的评价标准对西安市当前政策进行评价分析,为城中村改建拆迁政策的改进提供理论依据。 思路:在评价标准的建立中,论文以利益性、稳定性、可行性三项标准为判别标准,运用文本分析与文献回顾的方法,结合博弈论、AHP方法、子系统协调性的相关理论,建立政策评价模型。同时针对西安市城中村的改建拆迁政策,进行实例分析,并以书信方式提出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作品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借用数据统计软件,数据分析处理,调研分析方法科学,运用合理; 创新性:综合运用数学模型和经济学及公共政策相关理论,将抽象的政策评价转化为具体的数据分析评价; 实用性:以西安市为样本进行实例分析,基于问卷收集的数据,对西安市现行政策进行评价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1)初步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城中村拆迁改建相关政策评价标准; (2)依据建立的评价方法对现有政策法规不足的地方提出一些改进的方案; (3)在政策制定中寻求对村民利益的有效维护方法; (4)对于城中村的合理化消失或城中村的城市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5)所建立的政策评价模型也可以对于日后其他政策进行相应的评价分析,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作品摘要

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城中村改建拆迁相关政策理论进行总结分析,就城中村改建拆迁的政策评价标准进行研究,建立相关数学模型,并以西安市为例,对所建立的评价标准进行了数据调研与案例分析。 本文以利益性、稳定性和可行性为基准,运用AHP理论确定三项准则在城中村改建政策评价中的权重。 在利益性准则中,本文以综合满意度为衡量依据,对政府、村民、开发商三方进行博弈分析,得出了在利益分配过程中,使得综合满意度达到最大化的合作模式;在稳定性准则中,本文以系统协调度为衡量依据,引入系统分析中子系统协调发展理论,将城中村的稳定看作环境、文化、社会、经济四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建立各子系统之间协调发展的数学模型并进行定量分析;在可行性准则中,本文以政府、村民、开发商三方配合度为衡量依据,着重对影响村民配合度的因素进行实地调研,并对这些因素进行聚类分析,甄选出对村民配合度有决定性作用的因素,然后对比当地政策,进行可行性评价。 在对西安的案例分析中,本文利用问卷调查及访谈收集到的数据,运用所建立的政策评价模型对西安市城中村改建拆迁政策进行评价。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检索目录及参考文献: [1]赵彦娟,城中村改造中的博弈与效益评价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 [2]陶然(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城中村存在的积极意义, 2010年09月04日 02:13 新京报 [3]李培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村落的终结——都市里的村庄研究[R] [4]白先春,凌亢, 郭存芝城市发展质量的综合评价--以江苏省13个省辖市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6),91-95 [5]杨士弘,城市生态环境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6]严登华,何岩,邓伟等,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性模型研究[J].环境与开发,2001(3) [7]张陆彪,刘书楷,生态经济效益协调发展的表征判断[J].生态经济,1992,(1):17—28 [8]张桂凯,王军伟,城中村改造的博弈分析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经济研究所,西安财经学院

调查方式

走访 问卷 现场采访 人员介绍 个别交谈 图片、照片 书报刊物 统计报表 文件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国外学者研究现状 “城中村"是我国特殊国情下所产生的特有现象,在其他国家很少出现类似情况,国外学者尚无针对中国城中村做系统性研究。虽然国外城市不存在本质上与我国“城中村”完全相似的问题,但是有很多关于城市蔓延、贫民窟等相关城市化发展的的研究论述。因此可以在其研究脉络中探寻我国城中村问题解决的理论参考依据。 (1)城市蔓延带 城市蔓延,即城市化过程中形成以单一土地使用、低密度及汽车导向为三大特征的城市发展模式。在20世纪中后期,以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出现了城市蔓延现象。 (2)贫民窟 联合国人类居住规划署将贫民窟(slum)定义为“以低标准和贫穷为基本特征的高密度人口聚居区”。在贫民窟的改造过程中,J.Jacobs《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从社会经济学角度对指出仅仅将贫民窟移动到别处,会在更大范围内造就新的贫民窟,给城市经济带来不良影响。 这些理论对于目前正处于高速城市化发展时期的中国,在城市空间布局和土地利用方面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国内学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城中村问题的关注始于上世纪末。目前,关于城中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城中村现象本身及城中村改造经验的总结上,内容比较广泛,而关于城中村政策及其评价所涉及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具体来说,现有研究所涉及的专题主要有: (1)对城中村问题的研究 代表性研究成果有:田莉 (1998)关于城中村现象评析的研究,提出了“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管, 制定城中村法规,完善‘农转非’后的社会保障”的观点;郑静(2002)年关于城中村的形成、演变与对策的研究;韩潮峰(2004)关于我国“城中村”问题的研究;谭永忠(2009)年对城中村问题产生的微观动因——基于对"土地租金剩余"的分析的研究等等。 (2)对城中村改造模式的研究 代表性研究成果有:蓝宇蕴(2007)论城中村改造的社会基础——以广州市城中村为例的研究;张贵凯(2009)对城中村改造的博弈分析的研究;洪增林 “城中村改造模式及效益研究——以西安市城中村改造为例的研究;常民(2011)关于茂名市"城中村"更新改造的思考等等。 (3)相关研究成果有:王琨、潘晋孝、牛雪梅(2007)关于满意度评价的定量比较评价模型的研究;潘聪林(2009)"城中村"研究评述及规划政策建议;陈建军(2010)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中村问题解读与对策研究等。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