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洱海流域湿地重建对维持越冬水鸟多样性的作用--以罗时江人工重建湿地为例
小类:
生命科学
简介:
本文通过对洱海流域罗时江人工重建湿地和天然湿地水鸟多样性的调查,了解水鸟在人工重建湿地和天然湿地的物种组成及其丰富度的差异,探讨洱海流域人工重建湿地和天然湿地在维持水鸟多样性方面的异同,从而对洱海人工重建湿地进行有效性评估,并对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讨论,研究结果有望为今后洱海湿地湖滨带的恢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也可以为维持水鸟迁徙通道提供一定的建议。
详细介绍:
本文通过对洱海流域罗时江人工重建湿地和天然湿地水鸟多样性的调查,从水鸟多样性、水鸟结构和水鸟居留类型3个方面进行比较,了解水鸟在人工重建湿地和天然湿地的物种组成及其丰富度的差异,探讨洱海流域人工重建湿地和天然湿地在维持水鸟多样性方面的异同,从而对洱海人工重建湿地进行有效性评估,并对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讨论,研究结果有望为今后洱海湿地湖滨带的恢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也可以为维持水鸟迁徙通道提供一定的建议。

作品图片

  • 洱海流域湿地重建对维持越冬水鸟多样性的作用--以罗时江人工重建湿地为例
  • 洱海流域湿地重建对维持越冬水鸟多样性的作用--以罗时江人工重建湿地为例
  • 洱海流域湿地重建对维持越冬水鸟多样性的作用--以罗时江人工重建湿地为例
  • 洱海流域湿地重建对维持越冬水鸟多样性的作用--以罗时江人工重建湿地为例
  • 洱海流域湿地重建对维持越冬水鸟多样性的作用--以罗时江人工重建湿地为例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本作品拟以洱海罗时江人工湿地为研究区域,并选择与之位置较近、生境相似、面积大致相等的洱海沙坪湾天然湿地作为对照区域,分析其栖息地结构,比较不同时期、不同类型和不同管护措施下水鸟多样性的差异,从而评估洱海现有湿地重建工程和管护措施对维持水鸟多样性和迁徙方面的作用。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作品通过对洱海罗时江人工重建湿地与洱海沙坪湾天然湿地进行水鸟多样性调查,探讨人工重建湿地对水鸟多样性的影响,方法设计合理,可操作性强,研究结果可为完善湿地重建方案和提高湿地管护水平提供基础数据和针对性的意见,并为评价湿地重建效果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作品通过对洱海罗时江人工重建湿地与洱海沙坪湾天然湿地进行水鸟多样性调查,探讨人工重建湿地对水鸟多样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完善湿地重建方案和提高湿地管护水平提供基础数据和针对性的意见,并为评价湿地重建效果提供一个新的思路,也可从湿地重建过程中维持生态系统的角度完善现有的人工湿地并进行推广,实现污染治理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的双丰收。

学术论文摘要

本研究以周为单位采用直接计数法于2010年至2011年对洱海罗时江人工重建湿地与洱海沙坪湾天然湿地进行水鸟多样性调查,共获得了30个有效数据点,以探讨人工重建湿地对水鸟多样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调查期间,洱海人工重建湿地的水鸟种类和密度均高于天然湿地;越冬期,洱海人工重建湿地的涉禽种类和密度均高于天然湿地,然而游禽种类和密度均低于天然湿地,留鸟和冬候鸟的种类、密度均高于天然湿地;洱海的湿地管护对水鸟的种类和密度均有一定影响。本文的结果表明,人工湿地对动物多样性的维持效果已经接近或者达到天然湿地的水平,但其植物群落结构和管护措施仍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总的来说,洱海湿地对维持越冬水鸟的迁徙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

获奖情况

鉴定结果

参考文献

[1]李丽平,王德良,钟福生等.环境因子对湿地鸟类多样性的影响分析[J].四川动物,2007,26(3):588-591. [2]王强,吕宪国.鸟类在湿地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价中的作用[J].湿地科学,2007,5(3):274-281. [3]刘宁,彭贵鸿,黄庭发.拉市海自然保护区越冬水鸟面临的威胁及保护策略[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5,25(2):60-63. [4]约翰•马敬能和卡伦•菲利普斯.中国鸟类野外手册[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5]Hines J.E., Boulinier T., Nichols J.D., Sauer J.R. and Pollock K.H.1999.COMDYN:software to study the dynamics of animal communities using a capture-recapture approach.Bird Study 46:209-217. [6]Boulinier T., Nichols J.D., Sauer J.R., Hines J.E. and Pollock K.H.1998.Estimating species richness:the importance of heterogeneity in species detectability.Ecology 79:1018-1028.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Mitsch et al. 2000),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不仅具有强大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还具有净化水质、调节区域小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然而,近年来人类对湿地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湿地生态系统的退化和逆向演替,严重威胁到湿地的正常功能,并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很大影响(石月珍.2004;贾萍等.2003;白降丽,等.2005;崔保山,等.1999)。为了使退化湿地得到恢复和更高效的净化污水,德国的Max Planck研究所于1953年开始建设人工湿地(House. 1999),Seidel和Kickuth又于1972年提出了根区理论(Brix. 1994),掀起了人工湿地研究与应用的热潮(王圣瑞等.2004)。人工湿地是一种人为地将基质、微生物和植物按一定方式配置而成的复合生态系统(王圣瑞等.2004),它不仅具有天然湿地所具有的所有生态功能,而且在蓄洪防旱、控制土壤侵蚀和降解环境污染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张兴等.2009),还能实现对污水的高效净化(梁瑞荣.2009;吴建强等.2005;王佳等.2007)。 动植物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植物是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核心,不但可以去除污染物,还可以促进污水中营养物质的循环和再利用,同时还能绿化土地,改善区域气候,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Brix.1997;Dusel et al. 1997; Geller. 1997)。鸟类是湿地生态系统中最活跃、最引人注目的组成部分,处于湿地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顶端,在湿地能量流动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变化直接反应湿地生态系统的优劣变化(李丽平等.2007)。 洱源为洱海之源头,洱海70%的入水量均来源于此,境内共有大小支流560余条,这里丰富的湿地资源为水鸟提供了适合的栖息生境,是候鸟南迁北徙时休息觅食的“驿站”。为了对洱海源头湿地进行生态修复,建设了罗时江人工湿地等一系列人工湿地。 为治理污染,恢复重建湿地生态系统,我国开展了大量的湿地重建工作,对人工湿地研究大多集中在污水处理(刘东阁等.2009;杨立君.2009)和植物选择(王圣瑞等.2004;李林锋等.2006;成水平等.2002;代红艳等.2007)等方面,但针对湿地重建效果评价的研究尚少。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