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联合国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黎锦传承人培养现状调查
小类:
社会
简介: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是当前我国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黎锦是黎族文化中的瑰宝,在海南本土文化中是比较有特色的,它对当下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旅游文化开发具有其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价值。本文对黎锦传承人现状进行调查,指出了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详细介绍:
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海南黎锦被誉为中国纺织界的“活化石”、黎族的“甲骨文” ,黎锦技艺是一项纯手工技艺,黎族妇女通过简单的纺织工具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织出华美的黎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黎锦传承人是黎锦保护传承过程中的载体,他们是黎锦得以传承至今的“生命线”,但是,在市场经济和现代化浪潮冲击下,黎锦传统手工艺生存空间变得狭小。有鉴于此,2006年黎锦传统手工技艺成功申请进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接着,2009年10月“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遗产名录,为此黎锦传承人作为黎锦传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逐渐受到政府重视。 通过实地调查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后,统计出海南省目前现有2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黎锦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代表性传承人,12位省级传承人(含国家级传承人),在部分市县也有市县级传承人,这些数字表明,黎锦技艺的传承人资源不足,所能授艺的人数有限。在走访时,我们访问到了黎族传统纺、染、织、綉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容亚美,了解到黎锦的传授方式主要有:母女相传、婆媳相传、传习所传授。 黎锦传承人的培养存在诸多问题:1、黎锦传承人出现“老龄化”趋势;2、口传身授方式的不足以及黎锦的传承中没有文字与图案的记载;3、黎锦技艺复杂难学;4、现拥有的黎锦传承人资源少,黎锦传承人培养的途径单一;5、资金匮乏;6、保护意识淡薄;7、天然染色材料的缺失。 总之,黎锦传承人培养的现状让人担忧。 针对黎锦传承人培养中面临的问题,我们结合实际情况,做出科学的分析后,提出以下建议:1、需要政府的正确引导;2、编辑黎锦技艺教科书及引进电脑数字化技术;3、充分利用高校中的相关专业;4、增加市县级黎锦传承人的数目,并使传承途径多样化;5、加大资金投入;6、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宣传黎锦传承人培养的重要性;7、在保护原有的植物纺染原料生产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8、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制建设和保护机制;9、保存黎锦原生态,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及生态博物馆。 在面临着各种各样困难的情况下,培养黎锦传承人的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有更多的黎锦传承人在传承着黎锦技艺,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

作品图片

  • 联合国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黎锦传承人培养现状调查
  • 联合国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黎锦传承人培养现状调查
  • 联合国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黎锦传承人培养现状调查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一,让社会各界了解黎锦传承人培养工作的现状和意义,呼吁大家共同参与解决黎锦传承中所面临的问题;二,为了促进海南省的非遗的传承人研究,这是目前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中存在的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基本思路:一,通过文献资料了解非遗、黎锦和传承人等相关的内容和涵义;二,通过实地调查,了解目前海南省黎锦传承人的传授方式、代表人物以及面临的问题;三,再结合文献资料并通过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提出相应的措施 。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在调查过程中,应用了文献调研法和实地调查法。先进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近年出现的热门话题之一,对于目前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黎锦传承人培养方面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独特之处:检索相关的文献资料,目前并没有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黎锦传承人培养方面的调查报告出现,填补了传承人研究的空白,具有其创新意义。我们所写的这篇论文是我国第一篇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黎锦传承人培养方面的调查报告。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实际应用价值:面对黎锦传承人培养面临的种种问题,本调查报告通过对黎锦传承人现状的实地调查,提出了九点解决这些问题的应对措施。现实意义:它对当下海南省建设国际旅游岛、对旅游文化的开发和旅游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品摘要

黎锦,即黎族人民通过“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纺出的织锦,它是黎族悠久历史和智慧的象征。2009年10月,“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方面说明了黎锦的价值和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黎锦面临着失传的危险。而要保护好黎锦使之不至于失传,搞好传承人的培养就是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但是目前海南省的黎锦传承人培养却存在着种种问题。笔者通过对黎锦传承人现状的实地调查和深入思考,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九点应对措施。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获得第五届“挑战杯”海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总决赛哲学社会科学类一等奖。

参考文献

[1]胡亚玲.海南黎族风情[M].海南出版社. 2006: 7-8. [2]符桂花.黎族传统织锦[M].海南出版社.2005:25. [3]赵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7. [4]王学萍.中国黎族[M]. 民族出版社.2004:238. [5]王愉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何“濒危”? 复杂难学 基本内传[J].新民晚报. [6]贾银忠.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程[M].民族出版社.2008:20. [7]黄晶.非遗保护应该把握好“度“传承渴望文化自觉[J].海南日报.. [8]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383.

调查方式

实地走访调查、问卷调查、查阅相关文献、网上搜索、个别交谈、统计报表、照片等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对它的保护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维护世界的和平发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美国、英国等一些发达国家起步较早,保护意识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块领域研究成果较多,他们已成功地探索出一些经验,他们通过国家投资、社会化等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发展。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起步较晚,但现在已经逐步走向整体性、系统性的全面保护阶段。 “黎锦传统纺织绣技艺”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正式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员。目前,对黎锦技艺领域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如:符桂花《黎族传统织锦》、王学萍《中国黎族》等。但是,相对于国内外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中国的昆曲,韩国的宫廷宗庙祭祀礼乐等。黎锦技艺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的范围不全面,研究的深度也不够。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主体,他们承载着非物质文化,他们对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目前,海南省黎锦传承人的保护制度才刚刚开始实施,很多方面都不完善,而从事这一方面研究的人更是寥寥无几,还未出现其相关的研究成果。因此,我们着手这方面得研究,采用了实地调查法和文献调研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填补了黎锦传承人研究这一方面的空白,具有其创新意义。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