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乌蒙山国家能矿基地演化成“问题区域”的调研报告——以盘县断江镇为个案
小类:
经济
简介:
基于富饶的煤炭资源赋存优势,生境脆弱、资源富集而经济贫困的贵州乌蒙山区成为国家重点建设的煤电基地。从“三线建设”至今,长期政策空洞和行政强制手段形成剥夺惯性,矿区资源、环境、人才、资金、技术等发展要素遭严重掠夺;脱贫与发展陷入困境,能矿基地迅速演化成“问题区域”。在资源环境约束与西部深度开发中,笔者以盘县断江镇为个案,在实地调研基础上提出矿区利益协整与共享机制,以生态文明发展方式助推深度开发。
详细介绍:
基于富饶的资源赋存优势,贵州乌蒙山区成为国家重点建设的煤电基地。从“三线建设”至今,由于政策空洞和行政强制手段形成剥夺惯性,资源、环境、人才、资金、技术等发展要素遭严重掠夺,能矿基地迅速演绎成“问题区域”。在西部脱贫开发深度推进背景下,调研报告以盘县断江镇为个案,通过构建矿区利益协整与共享机制,以生态文明发展方式推进其深度脱贫开发.调研团一行,以“三线建设”中盘江矿务局的总部所在地盘县断江镇作为乌蒙山国家能矿基地的“问题区域”代表,展开了为期一周的专题调研。通过深入矿区、社区、居民家中及田间地头,以普查和抽样调查、个别访谈与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展开。 断江镇是一个形成于计划体制大工业“嵌入式”发展下国家能矿基地里的典型工矿城镇。客观自然环境与生态本底脆弱,主观制度设计、利益共享机制缺乏理性;目前正面临环境污染、地质灾害、移民搬迁、专供电等一系列棘手问题。一旦把煤采完将来该往哪发展?经济收入从何来?人民的生活该怎样继续?事实上,当前断江镇的经济表面繁荣难以掩饰其实质性衰退,这不得不引起关注能矿区域经济发展的各界人士强烈而深沉的忧思。在新一轮的深度脱贫开发中,必须以矿区百姓利益为根本、立足脆弱生境本底与资源优势,理性面对历史遗留与现实问题。通过用活发展资源与用足国家政策,寻求“问题区域”破解旨在实现国家能矿基地科学发展与脱贫跨越。

作品图片

  • 乌蒙山国家能矿基地演化成“问题区域”的调研报告——以盘县断江镇为个案
  • 乌蒙山国家能矿基地演化成“问题区域”的调研报告——以盘县断江镇为个案
  • 乌蒙山国家能矿基地演化成“问题区域”的调研报告——以盘县断江镇为个案
  • 乌蒙山国家能矿基地演化成“问题区域”的调研报告——以盘县断江镇为个案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撰文目的:面临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与脱贫发展压力,探究乌蒙山国家能矿基地演化成“问题区域”的形成机理,旨在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中深度推进能矿资源的科学开发与合理利用,寻求能矿基地的问题破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基本思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资源观、价值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本着科学的求真精神,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路展开调研和撰写调研报告。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立足于乌蒙山国家能矿基地的基本实情,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深入实地调研,获取大量详实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报告的内容具体、反映的问题客观、问题解析深入、论证充分、科学合理,解决的路径与办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先进性与独特:文章关注现实而不回避问题,体现出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对乌蒙山国家能矿基地存在的问题,以断江镇为个案首次进行探讨并展开深刻诠释本身具有挑战性和创新精神。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1、为西部深度脱贫开发,特别是国家或区域实施的“十二五”规划中大规模能矿资源开发提供实践借鉴,规避“矿竭城衰”“资源诅咒”等问题发生。 2、为在建或拟建的国家能矿基地科学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对国家能矿基地深度脱贫开发、利益分配、生态治理等相关问题实施科学引导。 3、为地方政府和主要决策部门对断江镇走出移民搬迁、地质灾害、企业专供电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提供政策建议与决策参考。

作品摘要

基于富饶的煤炭资源赋存优势,生境脆弱、资源富集而经济贫困的贵州乌蒙山区经过了40多年的大规模煤炭资源开发,由单一以煤炭资源开发为主走向煤电一体化,国家煤炭基地转型发展为国家煤电基地。成为了西部大开发中“黔电送粤”“西电东送”的主战场,这一国土重点开发的主体功能区开发建设不断走向深化。然而,计划体制下实施的“嵌入式”大工业发展路径,对区域进行了大规模的煤炭资源开发。长期的政策空洞和行政强制手段形成剥夺惯性,资源开发所获利益主要被国家和上级财政拿走;矿区资源、环境、人才、资金、技术等发展要素遭到严重掠夺,地方积累和发展能力弱化。不仅如此,脆弱生态环境里大规模资源开发诱发了严重的地质灾害、重度污染、水源断流、移民搬迁以及企业专供水电等一系列尖锐问题。区域脱贫开发与科学发展陷入了双重困境,能矿基地迅速演化成“问题区域”。 在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中,面临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调研团以盘县断江镇为个案,通过积极响应国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发展方式的战略号召,在深入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矿区科学发展的利益协整与共享机制,以生态文明发展方式助推国家能矿基地深度开发。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该作品在2011年获得第十二届“挑战杯”贵州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

参考文献

[1]李旭东.贵州乌蒙山区煤电基地的巩固与发展[D].贵州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3. [2]方创林,刘海燕.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区域剥夺行为与调控路径[J].地理学报,2007,(8). [3]张可云.区域经济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断江镇采煤沉治工程建设情况汇报[R].断江镇人民政府,2010.6.7(内部资料) [5]2009年断江镇政府工作报告[R],断江镇人民政府,2010.4.13 [6]吴晓林,资源重置:重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直接诉求[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8,(5). [7]张绪清,欠发达资源富集区利益补偿与生态文明构建[J].特区经济,2010,(1).

调查方式

问卷调查法、个别访谈、亲临实践、集体组织,文献分析法以抽样调查为主,座谈会为辅,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问题区域是指患有一种或多种区域病的区域。在国外,不同国家与不同时期对问题区域的称法各有不同,如受援地区(assisted areas)、危机区域(crisis regions)、落后区域(backward regions)、欠发达区域(less developed regions)、缺乏优势区域(less advantaged regions)、不发达区域(undeveloped regions)、萧条区域(depressed regions)、膨胀区域(swelled region)、特别开发地区(special development areas)、边缘区域(peripheral regions)、自然条件极端区域等这些为确定并实施区域政策而识别的特殊区域。区域经济理论发韧于20世纪20一30年代,从20世纪30-50年代开始,西方经济学家根据对区域经济实践考察进行归类,将区域问题分为落后病、萧条病与膨胀病三大类。并针对发达国家经济核心区也即萧条的老工业区展开了区域政策研究。50-60年代对欠发达区域政策研究成为了重点,70年代对膨胀区域的研究成为热点,对区域问题的研究逐渐从区域层面上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国外的研究侧重于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贫困地区开发、萧条区域重生以及民族地区稳定等问题区域的探讨,主要集中于国家和大区域尺度的宏观层面。在国内,较早提出“区域问题”和“问题区域”概念的是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的张可云教授,2001年的《区域经济政策——理论基础与欧盟国家实践》专著中提出“区域问题可看作是一种病的症状,区域政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就是用来治疗区域病的处方或药物。”2005年,张可云教授在其专著《区域经济政策》一书中,对“问题区域”的含义做了深刻而全面的阐释,并对其表现特征做了补充和完善。2007年,国家发改委国土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肖金成研究员,对“问题区域”的研究从宏观层面深入到微观领域。另外,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等专家学者都从各自领域进行了相关探讨,大多研究集中于宏观层面和大区域尺度。而专门针对于贵州乌蒙山国家煤炭基地演化成“问题区域”的专题研究,研究文献和成果十分稀少,以断江镇为个案深度脱贫开发的专题探讨正处于起步阶段。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