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气虚发热模型的制备
小类:
生命科学
简介:
本研究分别以家兔为模型动物,在疲劳致气虚或限制日摄食量法制造气虚模型的基础上,分别采用内毒素和2,4-二硝基酚致热,建立动物气虚发热模型;在模型的基础上,分别考察发热指标:发热潜伏期、发热高峰值、热程、体温反应指数,同时检测一些发热相关物质(cAMP、PKA、PKC、IL-1、TNF-α、NO)的体内变化。
详细介绍:
由于气虚发热的中医理论基础研究目前仍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对相关的动物模型尚缺乏,如能建立一种比较理想的动物气虚发热模型,并利用该模型从多个方面对气虚发热进行研究,能为我们更好地用现代的观念去理解气虚发热的本质,为发展和阐述中医理论及进行中药现代化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手段。本研究分别以家兔为模型动物,在疲劳致气虚或限制日摄食量法制造气虚模型的基础上,分别采用内毒素和2,4-二硝基酚致热,建立动物气虚发热模型;在模型的基础上,分别考察发热指标:发热潜伏期、发热高峰值、热程、体温反应指数,同时检测一些发热相关物质(cAMP、PKA、PKC、IL-1、TNF-α、NO)的体内变化。 实验动物的选择对造模的成功和模型研究成果的可靠程度具有重要的影响。而实验动物的生物学特点是实验动物种属选择的重要依据。国内用大鼠种系对内毒素所致发热反应一般不恒定,个体差异性大,内毒素不易掌握,一定剂量下引起发热,而剂量稍大则体温下降。犬、猴体温恒定且发热反应规律,可用于特殊实验需要。小鼠一般不宜用于解热试验,如特殊需要则试验应与恒温恒湿条件下进行。因此,作为解热试验所用的实验动物,以家兔为宜,家兔的体温变化灵敏,发热比较稳定,测量体温容易,非常适合发热研究,且家兔的个体较大,试验中操作相对方便。 气虚发热,乃由脾胃气虚不能升清降浊,气陷于下,郁而热;或产生阴火内炽而使热更甚;或因气虚无阳以护营卫,感受外邪而热等所致。试验发现,气虚组大鼠爪甲色淡。NO作为一种新型的神经递质,广泛分布于大脑皮层、小脑、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等部位。文献报道外周及中枢NO参与了多种动物的体温调节过程,对于大鼠,外周给予NOS抑制剂可降低甚至完全阻断LPS、IL-1等致热原诱导的发热及应激性体温上升;在中枢,NO供体可加强大鼠发热反应,但外周应用NO则可显著降低发热及正常大鼠体温,实际上可看作中枢和外周作用的叠加。 气虚发热模型的研究报道较少,而该证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加强该病症候动物模型的研制,对中医辨证论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本次试验,我们认为可从如下进一步研究:1.气虚发热动物模型的研究毕业建立在扎实的临床基础上,应加强中医临床气虚证、气虚发热证鞥相关证诊断标准的研究,以临床诊断为标准为依据评价动物模型成功与否。而动物模型的建立又为临床症候诊断和探讨症候本质提供理论依据,俩者相得益彰。2.应加强中医病因。病机本质研究,重视中医临床症候动态发展过程。动物造模研究也应该重视症候动态发展过程,才能更好的反映病症本质。

作品图片

  • 气虚发热模型的制备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建立符合中医症候的现代试验动物模型,通过在气虚模型上建立气虚发热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气虚发热的可能机制。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所选择的技术路线合理,在建立模型的基础上再进行气虚发热的产生机制及作用机理的研究。在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上,除了应用传统的实验方法以外,将中医传统症候引入到现代药理动物模型中。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1)通过模型的制备,为中医对气虚发热机制的研究提供一个良好的载体; (2)为中药(中成药)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研究工具; (3)通过研究发热对宿主的利弊,可以用来指导临床如何处理发热病人; (4)研究成果既可丰富实验动物学的内容,又为研究生和青年教师的培养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向。

学术论文摘要

由于气虚发热的中医理论基础研究目前仍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对相关的动物模型尚缺乏,如能建立一种比较理想的动物气虚发热模型,并利用该模型从多个方面对气虚发热进行研究,能为我们更好地用现代的观念去理解气虚发热的本质,为发展和阐述中医理论及进行中药现代化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手段。本研究分别以家兔为模型动物,在疲劳致气虚或限制日摄食量法制造气虚模型的基础上,分别采用内毒素和2,4-二硝基酚致热,建立动物气虚发热模型;在模型的基础上,分别考察发热指标:发热潜伏期、发热高峰值、热程、体温反应指数,同时检测一些发热相关物质(cAMP、PKA、PKC、IL-1、TNF-α、NO)的体内变化。

获奖情况

林曼,王晖,刘文彬,等.气虚发热家兔皮肤、肺脏、脾脏的形态学变化.广东药学院学报,2010,26(5):504-507;

鉴定结果

此项目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钭远平. 气虚发热机理探析[J]. 中医药信息,2003,20(4):57-58 [2] 张明泉.“气虚发热”证治刍议[J]. 河北中医药学报,2007,22(1):15-16 [3] 李军兰,方肇勤.气虚证动物模型造模方法综述[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18(3):56-59 [4] 叶红 ,朱丽娜 ,冯甲棣,等. 丁香酚对酵母菌发热大鼠血浆及脑脊液中精氨酸加压素含量的影响[J].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6,35(3):260-264 [5] 杨果杰,陈秀莲,邵萍,等. 内毒素法兔发热动物模型及其标准化的研究[J].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01 ,9(4):247-250 [6] 邢东明,赵玉男,丁 怡,等. 发热过程中体温调控信号的转导模式[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3 ,19 (8) :841-844 [7] 李楚杰.发热时体温的正调节[A].见:杨惠玲,潘景轩,吴伟康主编.高级病理生理学[M].北京:北京科学 出版社, 1998.101 - 103. [8] Dinarello CA. Cytokines as endogenous pyrogens[J].J Infect Dis, 1999,179:294-304. [9] 张福利,许宏连,马艳春,等.脂多糖对寒体、热体、常体大鼠攻毒发热后体温曲线、一氧化氮的影响[J]. 中医药学报,2007,35(1):17-19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气虚动物模型[3]的研究现状 目前气虚动物模型按限制日摄食量法、单纯泻下法、疲劳法、烟熏法、化疗药物、X线照射、偏食苦味、耗气破气、苦寒泻下加耗气破气降气、食醋、手术、失血等进行气虚证实验研究。其中限制日摄食量法制造气虚动物模型主要是依据 “人之所受气者,谷也”(《灵枢•玉版篇》,“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以日则气少矣。”(《灵枢•五味篇》) 据此,有人认为限制摄食量制作气虚动物模型是符合中医理论。泻下法制造气虚动物模型则主要用大黄和番泻叶连续给动物灌胃。气虚证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多样化,但总体上以采用疲劳的方法为主,劳则耗气,此法符合中医理论,在疲劳的基础上加用限食、泻下的方法,可使气更不足,气虚证侯更明显。在所有的这些气虚模型中,动物发热现象均不明显。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