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撤点并校”背景下贫困山区寄宿制小学生生活补助政策的绩效分析与政策建议--基于广西龙胜县的调查
小类:
教育
简介:
撤点并校和举办寄宿制小学是中国实施集中资源办学、提升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但是该政策实施10年以来,在中西部贫困山区引起了不同程度的负面效应,有违促进教育公平的初衷。我们运用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和公共财政学的知识,分析保障小学生上学条件的基本需求因素和有效供给因素,设计出贫困山区寄宿制小学生生活补助保障模型(GEIS),以探索在我国资助贫困学生就学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法。
详细介绍:
撤点并校和举办寄宿制小学是中国政府直接办教育,进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实施集中资源办学、提升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但是该政策实施9年以来,在中西部贫困山区引起了不同程度的负面效应,有违促进教育公平的初衷。为了探究解决方案,我们于2011年寒假深入寄宿制小学发展起步较早的广西省龙胜各族自治县进行实地调研。调查发现该县寄宿制小学生活补助政策执行普遍堪忧,存在诸多严重的问题:寄宿生及陪读生家庭教育成本大幅增加;寄宿制小学的学生宿舍、餐厅建设严重滞后,无法保障寄宿制小学生的正常生活;撤点并校造成新的“上学难”问题,学校路途遥远造成了大量隐性失学现象等。本报告运用新制度经济学和公共财政学理论对“撤点并校”背景下贫困山区寄宿制小学生的生活补助问题进行“供需”影响因素分析,结合我国贫困山区基础教育的实际发展需求,构建了一个由制度保障、经济保障、监督保障组成的贫困山区小学生生活补助保障模型(GEIS);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省级基础教育转移支付制度”的补助机制,“教学点适当恢复,教师流动上课”的管理机制,“校本管理,市场机制”的运营机制等完善贫困山区寄宿小学生生活补助制度的一揽子政策措施。

作品图片

  • “撤点并校”背景下贫困山区寄宿制小学生生活补助政策的绩效分析与政策建议--基于广西龙胜县的调查
  • “撤点并校”背景下贫困山区寄宿制小学生生活补助政策的绩效分析与政策建议--基于广西龙胜县的调查
  • “撤点并校”背景下贫困山区寄宿制小学生生活补助政策的绩效分析与政策建议--基于广西龙胜县的调查
  • “撤点并校”背景下贫困山区寄宿制小学生生活补助政策的绩效分析与政策建议--基于广西龙胜县的调查
  • “撤点并校”背景下贫困山区寄宿制小学生生活补助政策的绩效分析与政策建议--基于广西龙胜县的调查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首先对被调查地的“寄宿制小学生生活补助”政策和“撤点并校”的小学布局调整现状进行了描述,然后从“寄宿制小学生生活补助”政策的“供需”两个方面剖析制约因素,最后在新制度经济学和公共财政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符合我国“撤点并校”背景下贫困山区寄宿小学生生活补助的保障模型(GEIS),并提出了制度保障、经济保障与监督保障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完善多元化与多层次的贫困农村小学教育保障体系等突破思路。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在“撤点并校”的背景下,面对寄宿制小学生生活补助政策实施效果不佳的现状,以往针对贫困山区和寄宿小学生生活补助的相关研究缺乏理论性和系统性。本作品结合我国贫困山区特色分析寄宿补贴政策的“供需”因素,并在新制度经济学和公共财政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符合我国贫困山区“撤点并校”背景下的寄宿学生生活补助保障模型(GEIS),提出了一揽子针对性政策,为我国政府完善贫困山区寄宿制小学生生活补助制度提供政策参考。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紧抓时代脉搏,敏锐地观察到我国贫困山区在“撤点并校”背景下,寄宿制小学生生活补助政策实施的负面效应,探究其中出现的问题,系统分析了“撤点并校”背景下,影响贫困山区寄宿制小学生生活补助的“供需”因素,并提出了全新的应对策略和思路。这对完善贫困山区寄宿制小学生生活补助政策,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中关于基础教育的指导精神,提供了全新的政策实施模型,为解决我国贫困山区寄宿制小学生生活补助问题寻找到新的途径。

作品摘要

撤点并校和举办寄宿制小学是实施集中资源办学、提升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但是该政策实施9年以来,在中西部贫困山区引起了不同程度的负面效应,有违促进教育公平的初衷。为了探究解决方案,我们于2011年寒假深入寄宿制小学发展起步较早的广西省龙胜县进行实地调研。调查发现该县寄宿制小学生活补助政策执行普遍堪忧,存在诸多严重的问题:寄宿生及陪读生家庭教育成本大幅增加;寄宿制小学的学生宿舍、餐厅建设严重滞后,无法保障寄宿制小学生的正常生活;撤点并校造成新的“上学难”问题,学校路途遥远造成了大量隐性失学现象等。本报告运用新制度经济学和公共财政学理论对“撤点并校”背景下贫困山区寄宿制小学生的生活补助问题进行“供需”影响因素分析,结合我国贫困山区基础教育的实际发展需求,构建了一个由制度保障、经济保障、监督保障组成的贫困山区小学生生活补助保障模型(GEIS);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省级基础教育转移支付制度”的补助机制,“教学点适当恢复,教师流动上课”的管理机制,“校本管理,市场机制”的运营机制等完善贫困山区寄宿小学生生活补助制度的一揽子政策措施。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1、2011年4月荣获学校“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一等奖 2、2011年6月荣获湖北省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参考文献

[1]Kenneth J Meirer, Laurence J Otoole Jr, Public Management and educational performance: The impact of managerial networking [J],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Nov/Dec2003,Vol63,Iss,6 [2]Barry Dean Simpson,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America: ITS history and Determinants[D],Alabama: Auburn University.2003 [3]Ding, Yanqing, Financial Inequalities and Inequities in the Financing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China [D],Colunbia: Columbia University,2005 [4]闫硕,公共财政下农村基础教育投入问题研究 [D],长春:东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5(6) [5]杨东平,试论促进教育公平的教育公共政策 [J],人民教育,2005(7) [6]胡彦杰,中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筹措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8) [7]张茂林,柳劲松,关于义务教育财政监督的几点思考,当代经理人[J],2006(5) [8]曹莲娜,从教育的外部性角度看中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机制的转变[J],经济特区,2006(8) [9]田伏虎,阎世笙,孙刚成,“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教育探索,2006(10) [10]杨润勇,“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思考与建议[J],教育发展研究,2006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个别交谈、图片、照片、书报刊物、统计报表、影视资料、文件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一、国外研究水平 1、莫南(Richard Murnane)、斯华兹等美国学者针对美国一些州采用学区能力均等化模式(District Power Equalization Model)指出,原有的州补助方案试图使各学区教育经费平等,但是由于忽视了个学区的特点和类型,使得学区教育经费配置的效率产生失衡。这引起了当时州政府关于学区教育经费平等问题的重点关注。 2、随着校本管理的盛行,美国学者奥顿(Allen Odden,1998)提出:以“充分”驱动的州教育财政政策必须包含4个要素:(1)足够普通学生达到高标准教育所用的基本支出水平;(2)低收入和残疾学生等所需的额外资金;(3)为确保同等能力进行调整;(4)因物价波动而为稳定基本水平进行调整。这一研究结论进一步说明州政府补助方向,为州政府教育财政转移支付提供了明确的指导。 二、国内研究水平 1、王善迈、袁连生(2001)等学者提出:从教师工资、办学条件、贫困生资助等方面形成独立的义务教育经费预算,确定各县义务教育的最低经费需求。通过建立“总额比例补助”和“分项比例补助”两种转移支付模型,构造激励系数、地区成本差异系数等调整因素测定各县的财政支付能力为基础,计算义务教育经费供需差额。凡是需求大于财政供给能力的县,其差额由上级财政通过逐级(市、省、中央)转移支付填平补齐。 2、马国贤(2002)提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地财力差别是符合市场经济非均衡理论的,因而需要建立一个公平与义务教育法相配套的资金转移支付机制。由此,他提出了“缺口补助假定”,从理论上构建了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制度的框架结构。 3、关于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政策公平性研究方面,王本陆(2004)、葛新斌(2003)、袁连生(2001)、李祥云(2000)等以城乡二元化现象为立足点,研究得出结论:我国义务教育发展观上具有追求城乡公平的政策价值取向,但客观上,经费投入政策存在着城乡二元化现象,这是我国城乡社会二元化的延续与体现。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评述首先,国内外关于基础教育补贴的研究基本方向在政府教育转移支付方面,但以学生家庭为主体、以贫困山区为背景,对寄宿制小学生生活补助政策的研究尚有不足。其次,国内外的大部分研究只是就事论事,缺乏实证分析。如此的研究现状只能在看历史中思考未来,但不能量化未来,缺乏相关的理论模型进行指导。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