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陕西省农地流转影响因素及流转模式选择研究——以6地市的382个农户为例
小类:
管理
简介:
农地流转对促进农业产业化、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都具有明显的正面效用,是我国农业产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项目以陕西省六个地市的382个农户为研究实例,对农户土地流转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统计归纳和计量分析,深入探究了农户农地流转行为特征及其发生的动因,采取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办法,研究了农地流转的可行性,构架了流转模式选择模型。
详细介绍:
十七大报告和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中都明确提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农地流转对促进农业产业化、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都具有明显的正面效用。项目以陕西省6个地市的400个农户为样本,对样本农户的土地流转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统计归纳和计量分析,深入探究农户农地流转行为特征及其发生的动因,研究结果显示:农户家庭劳动力数量、对农地的资金投入、农产品销售难度、流转信息的获取难度是影响陕西省农地流转面积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运用德尔菲法、多元回归分析法、大样本条件下的趋势分析法、蚁群算法等构架了流转模式选择模型,以期为某一特定区域筛选出最合适的流转模式。

作品图片

  • 陕西省农地流转影响因素及流转模式选择研究——以6地市的382个农户为例
  • 陕西省农地流转影响因素及流转模式选择研究——以6地市的382个农户为例
  • 陕西省农地流转影响因素及流转模式选择研究——以6地市的382个农户为例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弄清制约农地流转的因素并提出解决方法,为各地找到最适宜的农地流转模式,使土地流转能够因地制宜地推行,从而提高陕西全省的农地流转水平。 基本思路:从陕西省农地流转基本情况调查入手,找到制约陕西省农地流转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而弄清目前陕西省农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推进农地流转的策略。在此基础上,本文又构建了农地流转模式选择模型,以期为陕西省某一具体区域筛选出最合适的流转模式。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1.科学性:本文通过实地调研,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运用计量分析模型,深入探究了农户农地流转行为特征及其发生动因,研究方法具有科学性。 2.先进性:本文虽然是对陕西省的农地流转问题进行探讨,但全文的分析框架具有可复制性,在其他地区同样可以采用。 3.独特之处:首次通过构建量化的指标体系,设计农地流转模式选择模型,来为某具体区域选择出最适宜的农地流转模式。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从理论上来说,只要按照本模型所设计的指标体系获取相应的统计和调查数据,即可筛选出适宜特定区域条件的农地流转模式。此外,本模型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加以实现,经过实践检验修正后能够作为LIS(土地信息系统)的一个功能子模块,在土地管理中发挥决策参考作用。因此,本项研究具有广泛的实际应用前景。

作品摘要

项目以陕西省6地市的382个农户为例,在对样本农户的分布特点、个体特征、家庭土地流转特点及农地政策认知等情况进行统计归纳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深入探究了农户农地流转行为特征及其发生动因。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农地流转存在着发生总量少,规模小,区域不均衡,规范程度低等特点;农户家庭劳动力数量、对农地的资金投入、农产品销售难度、流转信息的获取难度是影响陕西省农地流转面积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德尔菲法、大样本条件下的趋势分析法、蚁群算法等构架了不同情境下的农地流转模式选择模型,以期为某一具体区域筛选出最合适的流转模式,提高农地流转的科学性,并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1.2010年12月校经济管理学院第三届本科生学术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 2.2011年4月第五届校“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 3.2011年6月第八届 “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参考文献

1.洪增林.我国集体土地流转系统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叶剑平、丰雷、蒋妍、罗伊.普罗斯特曼、朱可亮:《2008年中国农村土地使用权调查研究——17省份调查结果及政策建议》[J]. 管理世界,2010,(01) 3.张路雄:中国耕地制度存在的问题及不可回避的政策选择农村土地网 4.郭泰慧,杨俊孝:《中国农地流转研究综述》[J]. 经济研究导刊,2011,(06) 5.董国强,马小勇:《陕西省农村土地流转迟缓的供求影响因素与机制探析》[J].人文地理,2010,(04) 6.刘成玉,杨琦:《对农村土地流转几个理论问题的认识》[J]. 农业经济问题,2010,(10)

调查方式

■走访 ■问卷 ■现场采访 ■个别交谈 ■书报刊物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推动农地流转是解决“三农”问题、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2008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严格执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各项要求,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后,农地流转方面的研究迅速升温,目前我国在农地流转问题方面已经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上,博弈论、制度经济学、计量经济模型以及法律经济学等均有体现。但由于农地流转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等原因,该领域存在的争议还很多:不同的学者对农地流转的定义不同,造成农地流转数据和成果方面的差异;对已有农地流转模式的归纳分类也比较随意,没有统一的分类标准;对同一种流转模式(例如股田制)的评价,不同学者的意见也大相径庭。 总的看来,对我国当前农村土地流转方面的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1)现有研究的体系不全面,研究内容不系统,仅是侧重于某一问题展开研究;(2)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性差异,不同区域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与农业发展问题的对比研究有待加强;(3)现有的研究更多的侧重于宏观的、定性的研究,对于微观的定量化的研究有待加强;(4)虽然对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如博弈论、制度经济学以及法律经济学等)有一些学者进行了探讨,但显得十分零散,研究方法有待进一步集成和创新。 我们基于我国的土地公有制和陕西省人口众多、经济相对落后这一现实情况,根据研究需要,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适不适合开展大规模农地流转”和“农民能否得到最大收益”为标准,将目前比较成熟的农地流转模式划分为五类,并第一次尝试构架了农地流转选择模型来为某一具体区域选择一种最合适的流转模式,这也是本文最大的创新点。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