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异齿裂腹鱼人工规模化育苗技术初步研究
小类:
生命科学
简介:
本项目对异齿裂腹鱼亲鱼选择、人工催产、苗种培育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开展了繁殖生物学方面的基础研究,成功解决了人工规模化育苗的关键技术,掌握了有效的催产药物组合和人工受精的适宜时间。
详细介绍:
异齿裂腹鱼Schizothorax oconnori,俗称棒棒鱼等,分布于雅鲁藏布江上、中游的干支流及附属水体,为产区主要经济鱼类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渔业资源的开发,鱼类捕捞强度逐年加大,加上水质污染,同时,由于该鱼生长慢、生殖年龄长和繁殖力低等特点,天然资源在逐年减少,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其资源的保护力度。目前,国内仅有少量有关裂腹鱼亚科鱼类的人工繁育技术的研究报道,有关异齿裂腹鱼的研究报道更少,目前,仅见于季强对其食性方面的研究及贺舟挺等对其年龄与生长的研究,未见有关其人工繁殖技术研究的报道。项目在2009年繁殖的基础上,2010年成功开展了异齿裂腹鱼规模化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可为异齿裂腹鱼的资源保护提供大量的优质苗种和技术参考。

作品图片

  • 异齿裂腹鱼人工规模化育苗技术初步研究
  • 异齿裂腹鱼人工规模化育苗技术初步研究
  • 异齿裂腹鱼人工规模化育苗技术初步研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在经济利益和市场导向的驱动下,异齿裂腹鱼从20世纪80年代每公斤几毛钱,价格随着时间的延伸,2008年涨到8元/kg,2009年10元/kg,2010年16元/kg,2011年40元/kg。在此背景下,很有必要对异齿裂腹鱼人工规模化育苗技术展开研究,以期保护和恢复资源,为“小康西藏,平安西藏,和谐西藏,生态西藏”贡献微薄之力。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通过对异齿裂腹鱼人工规模化育苗技术的初步研究,开展了异齿裂腹鱼繁殖力,人工催产,鱼卵孵化,亲鱼产后护理及鱼苗培育相关生产实践工作,首次对西藏本土鱼类人工规模化鱼苗技术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研究,同时增殖放流鱼苗40多万尾鱼苗,对当地鱼类种质资源的恢复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该项研究的开展,能够积极推进当地水产业的发展。通过对西藏本土鱼类增殖放流,对鱼类种质资源的恢复和保护起到了深远的意义。同时,通过异齿裂腹鱼育苗技术相关课题的开展,攻破了一系列影响异齿裂腹鱼的技术瓶颈,可有望形成规模化生产,带动当地老百姓掌握相关水产养殖技术,形成较为完整的异齿裂腹鱼的技术到市场完整的产业链。

学术论文摘要

本项目对异齿裂腹鱼亲鱼选择、人工催产、苗种培育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开展了繁殖生物学方面的基础研究,成功解决了人工规模化育苗的关键技术,掌握了有效的催产药物组合和人工受精的适宜时间。 结果表明:在亲鱼培育和亲鱼选择方面共有45尾可直接挤出卵子,少量雌亲鱼已退化或产空;在产卵与孵化方面共有108尾雌鱼参与人工授精,获卵104万粒;在人工授精时间方面在13.8~16℃温度下,变化范围为34.5~81.43h,说明了野生异齿裂腹鱼亲鱼性腺发育不同步。在13.2~14.8℃温度下异齿裂腹鱼人工催产的人工授精时间较短;在胚胎发育方面异齿裂腹鱼的成熟卵近圆球形,平均卵径为(2.92±0.16)mm,淡黄色;受精后35min,卵膜吸水膨胀,平均卵膜直径达(3.72±0.31)mm。在13.0~14.5℃温度条件下,孵化时间为193h13min,孵化积温为2656.8℃•h。初孵仔鱼平均全长(8.97±0.31)mm。出膜后10日龄仔鱼初次摄食,进入混合营养期。 2009年,自开展本项目以来,人工繁殖获卵104万多粒,在尼洋河下游三次放流鱼苗43万多尾。对当地西藏本土鱼类的种质资源的保护和恢复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获奖情况

鉴定结果

参考文献

[1] 曹文宜, 武云飞, 朱松泉. 裂腹鱼类的起源和演化及其与青藏高原隆起的关系. 西藏高原隆起的时代、幅度和形成问题[M]. 科学出版社, 1981: 118-130. [2] 陈永祥, 罗泉笙. 乌江上游四川裂腹鱼的胚胎发育[J]. 四川动物, 1997, 16(4):163-167. [3] 陈永祥, 罗泉笙. 乌江上游四川裂腹鱼幼鱼发育的观察[J]. 贵州大学学报, 1997, 14(2):106-109. [4] 季强. 异齿裂腹鱼食性的初步研究[J]. 水利渔业, 2008, (3):51-53, 82. [5] 冷云, 徐伟毅, 刘跃天等. 小裂腹鱼胚胎发育的观察[J]. 水利渔业, 2006, 26(1):32-33. [6] 刘跃天, 冷云, 徐伟毅等.短须裂腹鱼人工繁殖初探[J].水利渔业, 2007, 27(5):31-32. [7] 刘跃天, 徐伟毅, 冷云等.云南裂腹鱼人工繁殖初步研究[J].淡水渔业, 2002, 32(5):6-7. [8] 史建全, 祁洪芳, 杨建新, 等. 青海湖裸鲤人工繁殖及鱼苗培养技术的研究[J]. 淡水渔业, 2000, 30(2):3-6. [9] 武云飞, 潭齐佳. 青藏高原鱼类区系特征及其形成的地史原因分析[J]. 动物学报, 1991, 37(2) :135-152. [10] 张人铭, 马燕武, 吐尔逊, 等. 塔里木裂腹鱼胚胎和仔鱼发育的观察[J]. 水利渔业, 2007, 27(2):27-28.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本草纲目》(李时珍,1590)记有“嘉鱼蜀郡处处有之,状似鲤而鳞细如鳟,肉肥而美,大者五六斤,食乳泉,出丙穴者,二、三月随水出穴,七、八月逆水入穴”,刘成汉(1964)考证确认,“嘉鱼”即裂腹鱼亚科的鱼类,李思忠(1986)则认为,“裂腹鱼无冬入洞穴的习性,该鱼应为突吻鱼属鱼类”,武云飞(1991)指出“裂腹鱼亚科鱼类冬季穴居是极普遍的现象,其穴居环境各有不同,既有在河边草皮下的洞穴内的,也有在熔岩洞穴中的”。而有关西藏裂腹鱼类最早记录始见于《西宁府新志》(杨应琚,1747),描述到“物产……细鳞鱼”。 裂腹鱼类科学研究开始于近代,最早见于J.J.Heckel(1838)的《克什米尔鱼类》,共记录有16种鱼类,有“高度特化共同特征”10种鱼类包括在内,并命名为“Schizothorax”属鱼类,Heckel将Schizothorax属限定为“体被细鳞,肛门具有扩大臀鳞。须两对,咽喉齿3排”,武云飞(1991)指出所谓的高度特化共同特征即是:“腹部肛门附近具有特化形成裂隙的成排鳞片的特征”,据此,便建立起来了“Schizothorax”新属,自此,有关裂腹鱼亚科鱼类的研究便拉开了帷幕。 2003年8月15日至9月5日间,贺舟挺(2005)对西藏拉萨河异齿裂腹鱼年龄与生长进行了研究。根据所采样本材料,应用常规的生物学方法,研究了异齿裂腹鱼的年龄和生长特性等,探索了高原特殊环境下鱼类生长的特异性。2003年10月至2004年9月,郝汉舟(2005)对西藏拉萨裂腹鱼的年龄和生长进行了研究,得到如下结果:1、拉萨裂腹鱼的年龄 :①耳石作为拉萨裂腹鱼的年龄鉴定材料是可行的,其准确性较高。耳石年龄读数与椎骨年轮读数比较接近。在7龄以前,耳石同椎骨吻合率大于75.6%,8龄以后,鳞片同耳石吻合率较差,只有9.1%。②拉萨裂腹鱼渔获物由2-11年龄组组成。4-6龄为优势年龄组,占62.3%(以耳石年轮统计)。渔获物的体长范围在15.0cm-28.8cm之间,优势体长组为18cm-21cm,该体长组的个体占43.3%。 季强(2008)对异齿裂腹鱼的食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异齿裂腹鱼食物组成主要为着生藻类,其中以硅藻最多;除藻类外,食物组成中还有大量有机碎屑以及少量水蚯蚓和节肢动物附肢等。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