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社会治理视阈下城市流动穆斯林就业管理与服务问题研究
小类:
管理
简介:
本文在对穆斯林个体、政府相关部门、清真寺阿訇等调查的基础上,在社会治理理论的指导下,总结出城市流动穆斯林就业水平低、政府就业管理与服务工作的成效有限、城市就业综合环境不够完善等方面的问题;并从流动穆斯林本身、政府工作、城市就业综合环境等三个角度原因分析;最后从坚持政府流动穆斯林就业管理与服务行政主体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流出地政府的作用、构建非政府组织参与治理的多元治理”体系等三个方面给出政策建议。
详细介绍:
最新出版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0》指出,2009年中国流动人口数量达到2.11亿人,我国约有300万流动穆斯林人口,占全部穆斯林人口的10%左右。以经济因素为主导,流动到城市的穆斯林人口,由于宗教信仰、生活习俗、语言及外貌(突出表现在维族穆斯林人口)等方面特殊性,以就业为中心,在与非穆斯林文化生活环境磨合、适应城市化生活管理等方面存在一些困难,产生了相关的社会矛盾。据国家民委的统计分析,在全国各大城市2000年以来900起影响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突发事件中,涉及到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突发事件占80%,09年流动穆斯林群众与汉族群众之间甚至发生了具有广泛不良影响力和破坏力的广东韶关旭日事件。 本文在对流出地潜在流动穆斯林人口、政府及流入地流动穆斯林、政府部门的调查和分析基础上,结合社会治理理论,总结出城市流动穆斯林就业水平低、政府流动穆斯林就业管理与服务工作的成效有限、城市就业综合环境还不够完善等方面的不足和问题;并从流动穆斯林本身、政府工作、城市就业综合环境等三个角度做了原因分析;最后从坚持政府流动穆斯林就业管理与服务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流出地政府的作用、构建非政府组织参与治理的“多元治理”体系三个方面给出了政策建议。 从作品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来看,本作品对于提升流动穆斯林就业水平;改善城市穆斯林就业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寻求对策;缓和城市民族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经济因素是促使穆斯林流动的最主要原因,而就业则是穆斯林流动最直接的诉求与目的,流动穆斯林就业状况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对其的管理与服务因而显得尤为重要。作品撰写目的在于提升流动穆斯林就业水平、缓和城市民族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基本思路:第一阶段,理论对比研究;第二阶段,现状实证研究;第三阶段,现状问题总结及原因分析;第四阶段,相应建议的论述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①主要调查方式上有调查问卷、深度访谈、书刊报表等;地域上覆盖了穆斯林流出地和流入地;②本研究量化资料的结果采用SPSSStatisticsV17.0中文版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如描述统计(Descriptive Statistics )和质化资料的分析;③前期的数据分析思路以专业的就业理论为指导;④引入社会治理理论深化作品的科学性。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为提升流动穆斯林就业水平、为改善城市穆斯林就业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寻求对策,以为政府的流动穆斯林就业管理与服务工作提供参考意见;对于缓和城市民族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作品摘要

经济因素是促使穆斯林流动的最主要原因,而就业则是穆斯林流动最直接的诉求与目的,流动穆斯林就业状况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对其的管理与服务因而显得尤为重要。为提升流动穆斯林就业水平、缓和城市民族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在对流出地潜在流动穆斯林人口、政府及流入地流动穆斯林、政府部门的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社会治理理论,总结出城市流动穆斯林就业水平低、政府流动穆斯林就业管理与服务工作的成效有限、城市就业综合环境还不够完善等方面的不足和问题;并从流动穆斯林本身、政府工作、城市就业综合环境等三个角度做了原因分析;最后从坚持政府就业管理与服务行政主体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流出地政府的作用、构建非政府组织参与治理的“多元治理”体系三个方面给出了政策建议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湖北省第八届“挑战杯•青春在沃”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最高奖项) 中南民族大学第八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最高奖项)

参考文献

[1]季芳桐, 邹姗姗.城市化进程中的和谐社会建设——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流动穆斯林城市管理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 [2]李吉和.我国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特点探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11) [3]黄小晶.城市化进程中的政府行为.[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09) [4]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0.[R].领导决策信息,编辑部邮箱.2010(06) [5]范生姣.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民族问题.[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04) [6]李晓雨,白友涛.我国城市流动穆斯林社会适应问题研究——以南京和西安为例.[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9(01) [7]俞可平.全球治理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01) [8]尤佳.论流动穆斯林对城市经济生活的适应.[J].中国民族2011(02)第六版 [9]季芳桐.东部城市流动穆斯林人口的结构特征与就业状况研究.[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3) [10]江曼琦,翁羽.散杂居城市少数民族就业竞争力与对策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9(02) [11]彭建军,叶长青.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权益保障实施状况调查—以湖北省武汉市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09)  [12]郭承真.中国西部穆斯林流入东部沿海大中城市现状与展望.[J].宗教与世界.2010(03) [13][英]格里•斯托克.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华夏风译 .[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9(01) [14]唐久林,苏祖勤.近年来民族就业政策评述.[J].当代经济.2009(05) [15]踪家峰,郝寿义,黄楠.城市治理分析. [J].河北学刊.2001(06)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个别交谈、亲临实践、书报刊物、自发、文件、影视资料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近年来,学者对改善流动穆斯林就业管理与服务的问题做出了很多研究,从问题源头的调研来看,尤佳从流动穆斯林对城市经济生活的适应角度切入,认为城市以工业化为动力的社会转型,突出地表现在经济结构的转型方面,而与此相适应的其它领域的转型却没有有效地展开,他通过对比流动穆斯林进入城市后增加的收入部分,与所在城市的几个相关指标(城市消费价格指数、同城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居住类消费价格指数),发现增加的收入部分与价格上涨部分可能完全被抵消,说明城市生活成本“涨价”也是阻碍流动穆斯林适应城市经济生活的一大因素。另外他也从流动穆斯林人力资本的“劣势”、特殊的生活文化习俗等方面概括出流动穆斯林自身的综合因素欠佳是造成困难的另外一个原因。 而从为解决相应问题而给出的建议来看,季芳桐认为从“提高西北穆斯林子女文化程度”、“改善流动穆斯林宗教生活环境”、“作为流动穆斯林经济主导地位的拉面经济,各地对有一定规模的拉面馆给与扶持,同时要‘无为而治’、“伊斯兰教协会应协调、解决流动穆斯林之间的矛盾”四个方面作出努力是解决其中一些问题的正确选择。 江曼琦、翁羽提出解决散杂居城市少数民族劳动者就业问题时, 应遵循“发展产业、扩充岗位、加强培训、辅助就业”的政策思路, 这是从流动穆斯林就业这个角度提出的建议,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就业质量具有一定的意义。而在流动穆斯林人口权益保障方面,彭建军、叶长青从“基层机构和工作人员的充实与完善、财政经费的保障、流动人口自身存在和面临的问题”等方面探讨,认为应该从立法、法律监督、部门合作、民族文化建设、社区建设等方面寻求对策。 同时,在以往关于流动穆斯林就业及其管理与服务的研究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首先用专业的就业分析理论指导对流动穆斯林就业现状进行深入研究的不多,其次一般穆斯林领域研究,对流出地的潜在流动穆斯林(有流动能力但还没有流动过的人群)及政府的调查研究不多, 再次在分析问题的方法上,多从理论分析入手,而缺少实证性分析,从分析的数据上,以引用相关统计数据为基础,而缺少来自调查难度相对大的流动穆斯林本身的数据,最后用社会治理等理论支撑,多角度、多方位分析流动穆斯林就业管理与服务问题并给出综合类建议的研究不多。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