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不同落叶提取液对豇豆种子化感效应的研究
小类:
生命科学
简介:
本实验用三种不同落叶提取液为供体材料,豇豆种子为受体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的落叶提取液对豇豆种子的化感作用。研究表明这三种落叶对豇豆种子均具有化感作用,并呈现不同的现象。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在考虑产量和品质的同时还应充分重视落叶对植物的化感作用,合理利用其化感抑草效应,减少除草剂的用量,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实现草地畜牧业的优质、高产及可持续性发展。
详细介绍:
本实验采用小叶榕落叶提取液、桂花树落叶提取液、黄桷兰落叶提取液三种不同落叶提取液为供体材料,豇豆种子为受体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的落叶提取液对豇豆种子的化感作用。得出了以下几个结论:1、不同浓度的落叶提取液对豇豆种子发芽和幼苗的生长有不同的影响。2、落叶提取液对种子萌发表现出高浓度抑制,低浓度促进的现象。3、植物化感作用具有浓度效应植物的化感作用与落叶提取液的品种密切相关,不同的品种表现出的化感作用大小不同。本实验还比较小叶榕、黄桷兰、桂花三种落叶提取液对豇豆的化感作用发现,同一浓度处理下,不同品种之间的发芽率、根长、根干重和芽干重均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不同品种化感作用的适宜浓度范围也不同。此实验为合理利用其化感抑草效应,减少除草剂的用量,降低对环境的污染提供了一些参考资料。

作品图片

  • 不同落叶提取液对豇豆种子化感效应的研究
  • 不同落叶提取液对豇豆种子化感效应的研究
  • 不同落叶提取液对豇豆种子化感效应的研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写作目的: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了解落叶化感作用对植物的影响,以及寻找作为除草剂先导化合物的可能性,为其作为植物保护剂在无公害蔬菜生产上的应用寻找理论和实践依据,从而更好的将落叶的处理更有效地利用于农业的生产中,有效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安全性。 基本思路:根据化感效应的原理,通过实验分析比较三种落叶提取液对豇豆种子的影响,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先进性和独特之处:现阶段,关于化感效应的研究屈指可数,鉴于能利用植物的化感作用来制作除草剂的可能性,以此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无害化、绿色化,利用废弃的植物落叶作为原料,实现生产成本降低。而本文在于把废弃的落叶对植物化感作用的进行深入研究,探讨机理,进一步了解落叶中的化感物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寻找作为除草剂先导化合物的可能性,为其作为植物保护剂在无公害蔬菜生产上的应用寻找理论和实践依据。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在于,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让人们了解到落叶对植物的化感效应,以便于相关部门对此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措施。本课题研究的结果适用于农业生产,为相关部门了解相应化感效应情况以及制定相应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学术论文摘要

以豇豆种子为受体材料,研究了三种落叶对豇豆种子的化感作用。不同浓度的落叶提取液对豇豆种子发芽和幼苗的生长有不同的影响,落叶提取液对种子萌发表现出高浓度抑制,低浓度促进的现象。对幼苗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小叶榕、黄桷兰落叶提取液不同程度的抑制了豇豆的干物质重,且随着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逐渐增强。桂花落叶提取液对豇豆的干物质重的影响呈现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现象。

获奖情况

2011年2月北京 发表在《中国园艺文摘》(月刊) 国际刊号:ISSN1672—0873 国内刊号:CN11—4921/S

鉴定结果

学报编辑部及导师评定结果:本文具有较灵活的理论性和实务性,对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仰锐,吴艳波,徐兴虎,芜荽浸出液对蔬菜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第19期,92-93. [2]李美娜,李志华,紫花苜蓿茎叶浸提液对波斯婆婆纳化感效应的研究[J].中国草地学报,2010年1月,69-74. [3]闫兴富,方苏,杜茜,周立彪,李颖,火炬树果穗水浸提液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化感效应[J].作物杂志,2009.6,38-41. [4]于凤兰,孔令韶,马茂华.油蒿的化感作用研究[J] .生态学报,1999,19(5):670-676. [5]牟少华,刘庆华,王奎玲,紫薇研究进展[J].莱阳农学院学报,2002(4):276-278. [6]张艳杰 ,鲁顺保 ,高捍东.南方红豆杉种子不同溶剂提取液对白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化感效应[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9):190-194.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化感效应早在2000年前就有过描述,公元前285年,Theophrastus在其所著《Enquiry into Plants》一书中曾指出:“鹰嘴都不像其他豆科作物那样能够使地力恢复,而是消耗地力。此外,它还能消灭各种杂草,尤其是能迅速地消灭蒺藜”。 虽然,人们早已观察到了植物间的他感现象,但对这一现象的深入研究还是近二三十年的事。他感作用的概念是有澳大利亚植物学家Hans Molisch于1937年首先提出的,从字面上可以解释为“相互损害”。他认为,他感作用是各种作用之间,包括微生物之间的生化作用,并指出他感作用包括相克和相生两种含义。1974年E.L.Rice所著《他感作用》一书是关于他感现象的第一本专著。1938年,他出版了《天然化学物质与有害生物的防治》。由于生物除草剂具有对目标杂草以外的植物影响小、环境负效应小、安全性高等特点,近年来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将研究重点向生物除草剂尤其是微生物除草剂的研制方面转移。目前已经清楚的作物抑制杂草的化合物有:大麦的克胺,燕麦的东良菪甙、羽扇豆的生物碱、红车轴草的异类黄酮、咖啡的咖啡碱、胡桃的胡桃醌以及万寿菊的 一三噻吩基等。 现在大多数的对于化感效应的研究都是采用的活的植物或者是新鲜的植物部分,或者多采取的是一种供体对多种受体的化感作用,旨在筛选出化感作用较强的供体植物,为利用天然草地有毒植物资源开发生物源除草剂、有效治理草场退化、发展可持续农业提供理论依据。以这些研究来有助于揭示有毒植物在天然草地植物群落演替中的作用,对实现有毒植物资源可持续具有非常直接和深远的意义。还有一些研究为今后对活性物质进一步的应用开发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可考虑对杂草进行生测,以期将酸类与酯类按适当比例混合,生产出一种既可以除草又可以据虫的天然药剂。另外也有一些研究是研究作物生长过程中能从根系分泌释放出化感物质,此类物质为认为是引起连作障碍的重要因子。连作障碍已成为制约一些地区蔬菜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它的发生不仅同土壤传染性病害和土壤理化性状变劣有关,也同根系分泌物和残茬分解物等引起的自毒作用有关。因此对化感作用的研究还可以尽量消除连作障碍。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