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土家族传统药用植物彩色图典
小类:
生命科学
简介:
本书共收录了土家族传统药用植物231种,隶属85科,196属,采用科学的分类系统进行编排,每种药用植物用中文名、拉丁名、土家名、本草考证、形态描述、经验药方等加以描述,并配以3-4张原色图片。此外,本书还记载了部分民间调查和野外考察资料,如土家族的医药特点、用药文化、典型病症及其治疗验方等。本书不仅能为药用植物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更有助于土家族民族医药文化的交流与传承,促进我国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
详细介绍: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史籍称土人、土丁、土民等,清末地方志中开始用“土家”名称,1957年政府根据土家人意愿正式定名为土家族。根据最新的基因调查,土家族基因以羌氏民族与百越民族为主,间杂有汉、苗、瑶、通古斯、东欧、日韩等众多成分。土家族的语言文化明显脱胎于古羌,但无文字,崇尚自然崇拜,认为万物皆有神,与自然和谐相处。土家族的图腾为白虎。土家族居住的湘鄂渝黔川比邻地区,以武陵东脉和清江流域为中心,西抵贵州梵净山和乌江,东接彝陵和江汉,北界巫山长江,南控兰澧芷沅,方圆约10万平方公里。地理属山区丘陵地带,海拔多在1000-1500米之间,境内山峦重叠,山势险峻,沟壑纵横,溪河密布,武陵山脉横贯其间,三峡巫山绵延北部,地处东经107°21′~110°45′,北纬27°7′~29°13′,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地质结构多为喀斯特地貌,耕种土壤贫瘠,但自然植被丰富,生物种类垂直立体差异明显,为长江中上游生物多样性地带。 改革开放以后,土家族青年纷纷走出山地,去往经济发达地区求学、打工及从事其他劳务,许多老人留在原居地从事耕作,那里的医疗和保健设施相对落后,形成反差的是土家族人普遍长寿健康,因为在60至70岁年龄段的老人仍然可以从事农耕活动,他们除了性格爽朗,善歌善舞,纯净的自然生境拥有补益之外,传统的土家族医药可能是驱疫除病的重要一环。我们于此针对土家族的医药传统进行了课外科研考察设计,以课外时间深入土家族生活区域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考察研究。由于土家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土家族的医药起源和发展缺乏文字记载,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带及山峦水网交错,它的另一面是多山风嶂气、虫毒兽侵、瘟疫流布,土家族疗伤治病的经验完全依靠口传心授,家族式的医师世代相传。土家族医药这个课题最后的完成,一方面让我们了解了土家族传统医药,另一方面我们也将土家族传统医药作出一个专题介绍,向师长与同学报告。 因为学校地处湘西,我们侧重于考察丰富的湘西土家族药用植物资源。我们之前,已有学者对土家族的医药特点、医药文化进行了研究,也有部分土家族医药学著作已出版。但总体上来看,土家族传统医药的研究包括其他方面的土家族研究,都比较缺少,编者凭着对药用植物、民族文化和土家族长寿健康的浓厚兴趣,阅读了尽可能收集到的关于这方面的资料,发现受历史条件所困,相关土家族医药的文献均未附药用植物彩色图片,有碍对土家族药物的识别和精确了解。目前,土家族的土医生一般为年纪较大的老医生,随着生活水平以及现代医药水平的提高,很多土家族青年为迫于生计或是缺乏推广土家族医药的意识,放弃了这种口耳相传,代代相承的土家族医药知识和文化。我们的课题因此本着“抢救民间医药、传承传统药用植物、普及医疗知识、方便对土家族医疗健康研究”的原则,力图展示土家族传统医药和民族验方治病的独特魅力,挖掘民间验方及传统药用植物,为土家族传统医药文化的传承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 自2009年2月至2010年9月,作者在湘西自治州的龙山、永顺、保靖、古丈、吉首等县、市以及乾州药市进行了广泛搜集、调查和采访,拍摄植物原色图片、采集标本。对当地土医生进行访问,搜集传统药用植物的民间医药、民间验方、治疗方法,对231种(85科,196属)药用植物进行了本草考证,并用拉丁学名明确其分类学地位,将书中所见的疑难杂症名称在本书最后统一注释,并且每种病症例举典型药方,确保使用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更好地促进土家族药用植物的推广,每种药用植物附加3-4张彩色图片辅以形态描述,便于野外识别。最后,将搜集到的资料、图片进行精心整理和筛选,编辑成《土家族传统药用植物彩色图典》一书。本书主要包括:①种名、科名、属名、土家名;②性味,功效;③民族验方:从民间及集市采集药方和相关书籍摘录所得;④本草考证:该植物最先记载于何处,先人对其的描述和评价;⑤在湘西的分布及利用情况;⑥形态特征;⑦采集及加工方式。另外在书的前面还附有民间考察以及野外调查的部分图文资料概览,包括土家族医药特点,药用植物文化等药用植物民族植物学知识。各种疑难杂症及其典型药方等以专题形似附于正文后面。

作品图片

  • 土家族传统药用植物彩色图典
  • 土家族传统药用植物彩色图典
  • 土家族传统药用植物彩色图典
  • 土家族传统药用植物彩色图典
  • 土家族传统药用植物彩色图典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民族药用植物的保护利用和民族医药文化的发展现状令人堪忧。土家族积累了丰富的民族医药文化知识,但目前有关土家族医药文化知识的资料相对缺乏,并且民族药用植物名实杂乱。基于此,拟定了完成此书的计划,思路如下所述: (1)通过调查、寻访,搜集湘西土家族民间医药偏方和医药文化,并查阅与药用植物和土家族医药文化相关的文献资料,对其进行考证、整理。 (2)采集和鉴定标本,拍摄植物原色图片,最终编撰成书。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1)首次较全面地对土家族传统药用植物进行标本采集鉴定和实名考证,并依照科学的分类系统编排,便于查找。 (2)系统收集和整理了该族的民间验方及传统文化知识,首次将植物分类、民族医药和民族文化三者有机结合。 (3)全面系统地囊括了物种名称、本草考证、经验药方、民族文化、形态描述等信息,同时每种药用植物配以3-4张全株及花、果、药用部位等原色图片。信息准确,图文并茂。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1) 民族药用植物开发是目前世界上药物开发的热点之一。要开发药用植物,需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本书能为药用植物的开发和利用提供重要参考。 (2)本书客观呈现了土家族药用植物相关知识,按科学的分类系统编排,并配彩色图片,方便查阅和野外鉴定,有助于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传承。 (3)本书能为植物分类学、资源学、医学和民族学等学科教学、科研的开展提供参考和乡土资料。也可作为植物爱好者的科普读物。

学术论文摘要

编者采用文献查阅、野外调查和民间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并结合植物分类学、植物资源学、民族植物学等多学科知识,共收录了土家族传统药用植物231种,隶属85科,196属,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依照哈钦森分类系统编排,被子植物依照恩格勒分类系统编排,属种依照拉丁文字母顺序编排。每种药用植物用中文名、拉丁名、土家名、本草考证、形态描述、药用部分、性味、功效、主治、经验药方、采集方法、生境、分布等加以描述,且配以3-4张彩色图片,共700张。此外,还包括我们的民间调查、野外考察的部分资料,如土家族的医药特点,医药文化,调查方法及过程概述,各种典型病症及其治疗附方等内容。本书能为民族资源植物学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参考方向,能为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和民族特色文化传承贡献一份力量,最终促进我国少数民族药业的发展。

获奖情况

《土家族传统药用植物彩色图典》获第九届“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土家族传统药用植物彩色图典》已与中国原子能出版社签订出版协议。

鉴定结果

《土家族传统药用植物彩色图典》已与中国原子能出版社签约待出版。

参考文献

[1] 田华咏,潘永华,唐永佳等.土家族医药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4. [2] 杨德胜.土家族医药[M].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2009. [3] 方志先,赵晖,赵敬华等.土家族药物志[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5] 蔡光先.《湖南药物志》[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6](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 [7] 藤建卓,李金奎.湘西土家族药物“三十六血”的整理与研究[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2,8(2). [8]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药的典型代表,民族医药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民族医药的一大瑰宝,土家族医药已经受到关注,已有专家学者就其命名特点和用药特点进行了研究,如文德鉴对土家族“七”药用特点探讨及冷水七抗炎活血镇痛作用的研究、田咏华对土家族民间“还阳”类药物的整理。杨德胜对土家族药物发展史的研究等;也有学者将土家族药用资源的利用和验方以及医药文化整理成书籍,如田华咏等编著的《土家族医药学》和《土家族医药研究新论》、赵敬华的《土家族医药学概论》、袁德培的《食用土家族医药》、方志先的《土家族药物志》等。以上研究极大地丰富了土家族医药的基础资料,但总体上来看,土家族传统医药的研究包括其他方面的土家族研究,都相对较少。本书作者在系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后,筛选出湘西土家族一些民间传统药用植物,然后对每种药用植物进行实地考证,标本采集、原色图片的拍摄以及鉴定,与以往文献中人工绘制的黑白线条图相比,本书的直观性更强,有利于民族药用植物的快速识别。将植物分类学,资源学,民族学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能真实反映该族民间传统药用植物的药用文化特点,还可提高土家族用药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真正起到发扬和传承土家族民族医药文化的作用。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