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河北省农村新民居建设调查报告
小类:
社会
简介:
新民居建设是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结合该问题,本人就河北省新民居内涵建设进行了实地调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针对我省在农村新民居建设方面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一是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二是创新融资渠道。三是做好建设与发展的一体化规划。四是做好后续工作的制度安排。
详细介绍:
一、问题提出: 新民居建设是以改善农民现有居住条件为目标,以优化农村环境面貌为重点,以新建和改造为主要方式,通过强化政府引导,科学规划,改变农村传统住房观念和建设模式,改善房屋结构功能,提高建筑质量,传承地方特色,促进农民居所的升级换代,是加速我省城市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力。该项政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面,如何使该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推动我省城市化建设,带着该问题进行了研究。 二、实验方法与过程 本文于2010年下半年就“河北省农村新民居建设”这一专题深入农村基层,以问卷调查方式对新民居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研。通过对我省五个试点地区的500份调查问卷实地调研和间接资料搜集,获得当前我省在新民居建设上的现状,发现了许多问题也积累了许多的经验。 三、结果和结论 通过对调研数据的统计和分析,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大政府的宣传工作,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二是创新融资渠道;(一是要创新金融贷款模式。二是要创新新民居建设模式。)三是做好建设与发展的一体化规划;四是做好后续工作的制度安排。 希望通过本调研报告可以为我省当前的农村新民居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为我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建设提供一定的帮助。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撰写目的: 为了解有关农村新民居建设政策的落实情况以及在新政策的引导下农村是否有所变化、出现了新现象。农民对新民居建设是否有所意见和建议;政府是否投入新民居建设工程,为民所需;采取有效的措施,探索新走向,构筑新格局。基本思路是通过实地调研和深度访谈掌握我省农村新民居政策实施以来,所遇到的发展瓶颈以及积累的经验。再结合国内外研究的理论和实际经验,为我省新民居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实施意见。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一是通过我省五市353份有效调研问卷的实地调研,初步掌握了我省在农村新民居建设上现状。二是提出农村新民居建设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现实需要;新民居建设是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新民居建设是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实际应用价值: 新民居建设是以改善农民现有居住条件为目标,以新建和改造为主要方式,通过强化政府引导,科学规划,改变农村传统住房观念和建设模式,改善房屋结构功能,提高建筑质量,传承地方特色,促进农民居所的升级换代。 现实指导意义: 一是促进了农村土地的集约化利用;二是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三是促进了农民传统生产方式的改变加快了农业机械化进程,促进了农业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作品摘要

本文于2010年下半年就“河北省农村新民居建设”这一专题深入农村基层,以问卷调查方式对新民居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研。通过对我省五个试点地区的500份调查问卷实地调研和间接资料搜集,获得当前我省在新民居建设上的现状,发现了许多问题也积累了许多的经验。通过对调研数据的统计和分析,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大政府的宣传工作,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二是创新融资渠道;(一是要创新金融贷款模式。二是要创新新民居建设模式。)三是做好建设与发展的一体化规划;四是做好后续工作的制度安排。 希望通过本调研报告可以为我省当前的农村新民居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为我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建设提供一定的帮助。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新农村 三农网 (2)河北省农村新民居规划建设指导意见 (3)河北省农村民居建设用地政策 (4)谢扬,中国农村改革开放30周年暨新农村建设研讨会 (5)河北省“十二五”规划。2011年 (6)中国石家庄:

调查方式

问卷调研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河北省新民居建设在我省的实施刚刚起步且是试点阶段。研究的学者比较少。而且我国的新民居建设政策在国内外可借鉴的也比较少。目前有学者研究了当前我省新民居建设的成效和问题。提出新民居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代表农村发展的方向。有鉴于此,总结河北省农村新民居工作的经验,为农村新民居建设提供决策依据。通过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总结了河北省当前推进新民居设所取得的成效,梳理分析了河北省新民居建设进程当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盘活农村土地,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简化审批手续,放宽建设周转用地政策;制定新民居建设推进法和新民居拆迁实施细则;完善扶持政策,加强落实督办;教育培训领导干部,提高认识。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