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大学生误入传销陷阱的调查研究--以长沙地区高校为例
小类:
法律
简介:
近年来传销迅速蔓延至大学校园,防治大学生误入传销陷阱便成为关系大学生切身利益、关乎校园建设、国家百年教育以及社会稳定与发展的现实问题。本作品通过一年多对长沙地区高校大学生误入传销的现状进行实地调查,在法学理论的基础上,综合了公共管理学、信息统计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理论,提出了自己的对策模型设想,即应对非法传销,我们应当秉持“前期预防—中期救助—后期安抚”的P-S-P完整防治模式。
详细介绍:
本课题立足实践,以长沙地区高校为样本,试图探索出一套系统完整、科学有效的防治大学生误入传销陷阱的模式,力图改变以往研究中泛理论、轻实务,多喊口号的弊端,为解决大学生传销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和现实支持,以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本作品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综合采用文献查阅、实地调研、理论探讨、个案分析等方法,在深入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全面总结长沙地区高校大学生误入传销陷阱的现状,掌握目前我国关于防治大学生误入传销现有对策,整合湖南长沙各大高校关于防治大学生误入传销陷阱的措施,深刻剖析其存在的问题,从最大可能防治大学生误入传销的角度出发,对防治传销模式进行探讨,创新性的构建了“前期预防(prevention)——中期救助(salvation)——后期安抚(placate)”的P-S-P完整防治模式,试图推动大学校园传销问题的有效解决,继而推动整个社会传销问题的有效解决。

作品图片

  • 大学生误入传销陷阱的调查研究--以长沙地区高校为例
  • 大学生误入传销陷阱的调查研究--以长沙地区高校为例
  • 大学生误入传销陷阱的调查研究--以长沙地区高校为例
  • 大学生误入传销陷阱的调查研究--以长沙地区高校为例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本课题试图探索出一种系统完整、科学有效的防治大学生误入传销陷阱的模式,为解决大学生传销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和现实支持。 基本思路:本作品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在深入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全面总结长沙地区高校大学生误入传销陷阱的现状,掌握目前我国关于防治大学生误入传销现有对策,整合湖南长沙各大高校关于防治大学生误入传销陷阱的措施,深刻剖析其存在的问题,继而提出对策模型设想。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选题独特:首次全面系统的对大学生误入传销陷阱的对策进行研究。 调研分析科学合理: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全面统计、科学整合调研数据。 注重个案分析:立足法学研究社会问题,通过个案更加深入细致的了解传销人员。 研究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和前瞻性:本作品在法学理论的基础上,综合了公共管理学、信息统计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理论;首次提出的P-S-P模式,观点新颖,见解独到。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作品研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应用性和操作性。基于对长沙地区高校大学生误入传销现状的深入调查研究提出的P-S-P完整防治模式,对防治大学生误入传销陷阱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对各高校学生工作尤其是学生就业方面工作的开展、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和以工商行政部门为主的各相关部门执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防治我国其他地区大学生和其他各类人群误入传销陷阱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品摘要

近年来传销迅速蔓延至大学校园,并且愈演愈烈,防治大学生误入传销陷阱的对策研究便成为关系大学生切身利益、关乎校园建设、国家百年教育以及社会稳定与发展的现实问题。然而,当前我国关于防治大学生误入传销的理论研究存在着重防轻治,重前期预防,轻后续治理与安抚;重内因轻外因,过度强调大学生自身原因误入传销;立法与理论研究也缺乏与时俱进性的缺陷。较理论研究而言,实证研究更是太少,实务操作中,国家、学校防治不力以及各种宣传力度不够使得传销屡禁不止,严重干扰着我国市场经济秩序的完善。课题组对长沙地区高校大学生误入传销的现状进行了近一年的实地调查,注重对各高校与工商机关等有关部门关于防治大学生误入传销措施的总结及问题审视,在此基础上,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综合采用文献查阅、实地调研、理论探讨、个案分析等方法,从最大可能防治大学生误入传销的角度出发,对防治传销模式进行探讨,创新性的构建了“前期预防(prevention)——中期救助(salvation)——后期安抚(placate)”的P-S-P完整防治模式,试图推动大学校园传销问题的有效解决,继而推动整个社会传销问题的有效解决。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社会反响:作品调研新闻及成果在红网、中国直销网、中青论坛、湖南青年在线、大学信息网、欧华大学网发表,产生了强烈社会反响。 阶段性成果: 1.相关课题《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传销问题的法律对策研究----以长沙地区为样本的实证研究》在湖南商学院法学院首届科研课题立项大赛中立项,获得本团队所在院系的大力支持。 2.相关调查报告《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传销问题的法律对策研究----以长沙地区为样本的实证研究》顺利结题,经湖南商学院法学院首届科研课题大赛组委会审核,评定结果为优秀。 3.由本课题组成员周建平撰写的以《关于传销防治模式的探讨》为题的暑期社会实践论文通过所在学院审核,在2010学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获评为优秀。 4.相关调查报告《防治大学生陷入传销陷阱的对策研究——以湖南地区高校为例》被评为2010年湖南商学院“三下乡”优秀调查报告,获得一等奖。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禁止传销条例》。 [2]井澈.当前传销犯罪的模式特点与定性问题[J]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增刊。 [3]朱磊.非法传销组织仪式化活动的功能——对某非法传销组织吸纳新成员的分析[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硕士论文,2006年6月。 [4]李利红.论组织领导传销罪[J]经济与法,2009(12):96。 [5]沙莉萍 王沁.传销罪引入刑法之建议[J]法学论坛,2009(5):29-34。 [6]崔超.非法传销行为适用罪名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4月。 [7]范帆.论我国传销的法律规制 [D]北京:对外经贸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3月。 [8]高长丰 肖玉.从心理学视角看传销[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5):104-107。 [9]刘松山.熟人关系信任与传销的网络运作机制—以“多美姿”传销的产生为例[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4月。 [10]宏启阳.从南京大学生传销门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J]职业教育,2007(7):120。

调查方式

■走访 ■问卷 ■现场采访 ■人员介绍 ■个别交谈 □亲临实践 ■会议 ■图片、照片 ■书报刊物 □统计报表 ■影视资料 ■文件 ■集体组织 ■自发 ■其它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从不同的学科取向对非法传销组织的研究状况来看,相关研究论文主要发表在经济类杂志上,经济学学科一直担当研究主力,研究内容包括非法传销的制度原理、制度设计、产生条件、组织管理方式等方面。法律的取向也是研究非法传销的重要视角,如传销的法律问题研究、对传销案件的行政法分析、变相传销认定条件的研究、对非法传销行为的司法定性与立法完善的探讨等等。第三类研究是以日记、记录的方式对非法传销组织日常生活状况的揭露。心理学取向的研究有探讨大学生参加非法传销组织的心理分析、揭露非法传销组织的“洗脑术”。社会学、人类学取向的研究从仪式理论的视角分析非法传销组织日常生活,利用社会网理论探讨非法传销网络的产生过程。还有文章从控制方式的角度揭示非法传销“经济邪教”的性质、从文化角度的角度分析中国的人际关系、传统文化心理与直销发展的关系。 从对不同群体参与非法传销组织的研究来看,近两年对大学生群体的研究比较多。这一类研究主要关注大学生陷入传销的原因及预防对策、大学生就业形势与传销、大学生心理发展与传销等,其中也不乏从职业生涯的角度、从公共秩序意识角度研究传销。胡解旺等从大学毕业生的特点和非法传销组织巧妙的骗术入手,认为五种心理效应(代偿心理效应、“登门槛”效应、首因效应、集团整合效应、榜样的示范效应)使得大学毕业生求职时容易陷入非法传销组织。郭志宏进一步剖析了参与非法传销的大学生存在的容易被非法传销组织利用的弱点:不完善的社会判断力和自我认识能力、态度的不稳定、严重的功利心理、盲目的创业激情、人生观的严重扭曲。相关研究多从非法传销组织、学校教育(管理)、大学生自身、社会环境等方面分析大学生涉足非法传销的成因。黄任之深入揭示了非法传销对大学生进行“洗脑”的五个步骤(“火车站接人原则”—灌输“成功学”--以“直销”形式掩盖“传销”之实—“励志”教育—“思想教育工作”),指出非法传销组织通过“洗脑”进行精神控制的本质,有文章指出“洗脑”骗术是非法传销组织为大学生量身定制的。此外,还有文章对大学生参与非法传销行为进行了伦理和道德上的反思。 总体上看,已有关于非法传销的研究,在内容上,偏重于经济、法律方面的研究,缺少对非法传销组织内部环境的探讨。在研究方法上,多利用二手文献,少有一手资料、亲身体验;多静态描述,少对非法传销组织的日常生活进行动态剖析。从区域划分上看,缺少区域性的,特定性的群体分析。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