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农民工城市居住环境对其市民化进程影响研究——以武汉市武昌区为例
小类:
社会
简介:
本作品从农民工城市居住环境入手,剖析其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这与以往将农民工城市居住环境和农民工市民化割裂开来研究是不同的。通过对数据整理分析,得出结论:农民工居住环境会对其市民化程度产生一定影响,好的居住环境会促进其市民化进程,加快其向市民的转变,反之亦然。本作品在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以及研究意义上都有所创新,并在研究最后提出较为可行的建议与对策,以此来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详细介绍: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想要在城市里安定并最终成为市民。农民工城市居住环境能否得到合理的改善,直接影响其市民化程度以及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而且对于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城乡关系也有着重要意义。本作品利用定量研究方法辅之以定性研究方法,从农民工城市居住环境这一小的落脚点入手,剖析其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这与以往将农民工城市居住环境和农民工市民化割裂开来研究是不同的。通过对数据整理分析,得出结论:农民工居住环境会对其市民化程度产生一定影响,好的居住环境会促进其市民化进程,加快其向市民的转变,反之亦然。本作品在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以及研究意义上都有所创新,并在研究最后提出较为可行的建议与对策,以此来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一、对农民工城市住房环境的研究,包括农民工城市住房的硬环境和软环境。 二、对农民工市民化现状的研究,包括农民工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公民素质、身份归属、身份认同这几方面。 三、对农民工城市居住环境对其市民化影响分析。 四、提出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对策和建议。通过研究分析找出不同居住环境下的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差异,从改善农民工居住环境入手,提出对策和建议,以此来推进农民工市民化。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 本调查以定量研究为主,辅之以定性研究。调查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共计120个样本进行调查 先进性:本调查以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为背景,研究住房环境对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影响,是顺应时代潮流的研究。 独特性:本研究主要是从一个小的切入点,即农民工城市居住环境对其市民化进程的影响。通过比较不同居住环境下农民工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以探究住房环境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理论意义:从收集上的文献可看出,在以往研究中,学者主要侧重于对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的障碍进行研究,而本课题将根据当前我国农民工所处的“半城市化”的特殊现象,从农民工居住环境出发,将农民工的住房和其市民化程度联系在一起,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现实意义:通过研究不同居住环境下农民工市民化的差异,了解居住环境对市民化进程的影响,提出建议帮助他们更好的适应城市生活,完成从农民到市民的转换。

作品摘要

本调查选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余家湖、幸福村等几个农民工聚集较密集的居委会进行,从不同居住类型中分别抽取20个农民工样本,共计120个样本进行调查,再对典型个案进行个案访谈。 经研究得出基本结论如下: 1.农民工住房状况较之以往有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仍旧低于城市居民水平,住房满意度不高。 2.农民工市民化水平正在朝着一个良性的方向发展,但是仍存在许多困境,其具体表现为农民工自身文化素质不高,身份认同感不强等。 3.通过对不同居住环境下农民工行为方式、思想观念、公民素质等方面的比较发现,农民工居住环境会对其市民化程度产生一定影响,好的居住环境会促进其市民化进程,加快其向市民的转变,反之亦然。 4.相关对策和建议。一方面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改善农民工居住环境,使其能够在城市稳定、安家;另一方面,整个社会要营造和谐、友好的氛围,帮助农民工提高其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中国发展报告2010—促进人的发展的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M].人民出版社,2010 [2]张国胜.中国农民工市民化:社会成本视角的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8 [3]李健,刘永功.农民工社会网络研究的3种范式—一个反思性的文献综述[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 [4]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华夏出版社,2001 [5]黄匡时,嘎日达.社会融合理论研究综述[J].新视野,2010.(6) [6]陈映芳. “农民工”制度安排与身份认同[J].社会学研究,2005 [7]“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市民化研究”课题组.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市民化研究—农民市民化的趋势与国内相关学派理论的主张.经济研究参考,2003.(5) [8]张文忠.城市内部居住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方法[J].地理科学,2007.(2) [9]张国胜.中国农民工市民化—社会成本视角的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8 [10]文军.农民市民化—从农民到市民的角色转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5)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个别交谈、亲临实践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一) 关于农民工住房问题的研究 在农民工城市居住环境问题上,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成德宁将我国的农民工分为永久迁移型(或定居型)和非永久迁移型(非定居型)两种类型。(成德宁:《我国进城农民工的居住问题及其解决思路》,《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第18卷第4期)李晶认为,农民工在住房费用负担、居住环境和住房质量方面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很大程度上更取决于个人及家庭的住房消费意识,而现行住房制度和住房供应政策跟农民工住房需求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矛盾。(李晶:《“农民工"住房问题及市民化发展趋势下的住房政策调研》,《现代经济探讨》,2008年第9期)外国学者的研究多是围绕城乡移民展开的,在这一领域,国外与国内的体制环境差异相当大,中国的农民工更不能和国外的城乡移民一起比较。他的研究表明,在公房私有化的过程中,由于缺少市场机制,导致了最初分配的不平等,这种最初分配的不平等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不平等。随着住房的私有化和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城市家庭和农民工家庭的租住关系形成了。在城市家庭和新的外来家庭之间存在住房的极大不平等,一种新型的住房贫困问题在城市形成了。因此,地方政府不仅要为低收入的城市原住民家庭提供低价房,更要制定全面的住房政策,将移民家庭的住房需求考虑进来。 (二)关于市民化的研究 在市民化研究方面国外学者比国内学者超前了一大步,这是由市民化进行快慢有关的,典型的代表是英国,美国和日本。 我国的市民化也在加速进行着,这一问题早已成为专家学者研究的对象。文军从角色转型的角度探讨了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认为农民工市民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其内部分化导致了市民化难易程度的不同。王春光提出了农民工 “半市民化”的理论,认为半市民化是一种回归农村与彻底城市化之间的状态,(王春光:《农村流动人口的“半城市化”问题研究》,《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5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这是对农民工市民化现状的最好诠释。陈丰认为,为尽快完成农民工向市民的转变,一方面农民工应提高自身素质,积极主动地融入城市社会;另一方面应当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努力增加制度供给,改善制度环境,并且积极转变政府管理方式,为农民工群体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陈丰:《从“虚城市化"到市民化:农民工城市化的现实路径》,《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