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人格特质对农村大学生创业意识及行为影响调查研究
小类:
社会
简介:
本次研究的研究目的主要有以下三点:(1)研究人格不同维度的特征;(2)探讨人格各维度特征与农村大学生群体创业意识、行为的关系;(3)探索培养提高创业意识的有效途径。
详细介绍:
人格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具有感觉,情感,意志等机能的主体。从心理学角度讲,人格包括两部分,即性格与气质。性格是人稳定个性的心理特征,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上,性格从本质上表现了人的特征。气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模式方面的特点,赋予性格光泽。创业意识,是指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对人起动力作用的个性心理倾向,包括创业需要、创业动机、创业兴趣、创业信仰和创业世界观等心理因素。创业意识集中表现了创业素质中的社会性质,它支配着创业者的创业态度和行为,规定其态度和行为的方向和力度,是创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次研究的研究目的主要有以下三点:(1)研究人格不同维度的特征;(2)探讨人格各维度特征与农村大学生群体创业意识、行为的关系;(3)探索培养提高创业意识的有效途径。 本研究在综合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将创业意识、行为与人格特质结合在一起,研究二者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关系,后者对前者在哪种维度上有何种程度上的影响。再将这个课题与最近关注的三农问题相结合,探讨农村大学生创业意识与行为和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人格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从心理学角度讲,人格包括两部分,即性格与气质。创业意识,是指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对人起动力作用的个性心理倾向,包括创业需要、创业动机、创业兴趣、创业信仰和创业世界观等心理因素。创业意识集中表现了创业素质中的社会性质,它支配着创业者的创业态度和行为,规定其态度和行为的方向和力度,是创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研究在山东省内百余名农村大学生中展开调查,样本男女基本各半,代表性强,并且运用专业测量工具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数据,进而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科学地阐述了人格特质对农村大学生创业意识及行为的影响,提出若干探索培养提高创业意识的有效途径。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人格特质一部分取决于先天遗传因素的作用,另一部分则可以为被后天环境因素和教育所引导改变。创业行为取决于创业意识,二者组合在一起共同反映创业倾向。探讨人格特质对于创业倾向的作用,可以很好地考察影响创业的主观根本因素,从而为进一步有目的地培养和改善社会需要型人才奠定了基础。农村大学生群体本身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他们不仅是目前社会和国家关心和关注的一部分人群,蕴藏着巨大潜力和社会价值的群体。

作品摘要

创业意识是指在创业实践活动过程中,对个体起动力作用的个性心理倾向。国内关于创业意识本质及内涵的研究主要是从个性心理倾向结合创业实际活动探讨,缺乏对创业意识的内容深入研究。人格特质是指在组成人格的因素中,能引发人们行为和主动引导人的行为,并使个人面对不同种类的刺激都能做出相同反映的心理结构。本研究在综合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将创业意识、行为与人格特质结合在一起,研究二者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关系,后者对前者在哪种维度上有何种程度上的影响。再将这个课题与最近关注的三农问题相结合,探讨农村大学生创业意识与行为和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具体结果如下: (1)农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与人格特质中的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严谨性水平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此四个维度的水平与创业意识之间也存在着线性关系,即可以用此四个维度的水平得分大体预测创业意识及行为的高低。 (2)农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与人格特质中的友善性水平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和线性关系。 最后,结合当前社会实际情况分析农村大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的实际利弊,并针对性地提出部分导性意见和建议。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郁义鸿、李志能.创业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2]雷霖、江永亨.大学生创业指南〔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1. [3]郭有通.创造心理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4]李敏义.谈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2(3). [5]彭宜新、邹珊刚.从研究到创业一大学职能的演变〔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 [6]郝德永.社会化定位与适用型人才培养一一我国当代教学型高校出路与作为,2005(5). [7]周湘浙、谢志远.试论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6(10).

调查方式

■走访 ■问卷 ■现场采访 ■个别交谈 ■亲临实践 ■集体组织 ■其它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国外学者对大学生创业意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创业教育内容体系方面。主要表现为创业意识是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和创业意向的调查,但独立的关于创业意识理论的不多。Scott&Twomey(1988)和Blackburn(1989)对大学生创业意识进行调查发现40%的英国的学生有创业意识。Sandholtz(1990)发现44%的美国匹兹堡大学生想当企业家。Brenner等人(1991)表示超过55%的美国大学生宁愿自己开公司而不愿意被雇佣。 Hills(1988)在他对15个主要的创业教育者调查中发现,创业教育有两个最重要的目标,一是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对创业过程的理解,二是提高把小企业的拥有权作为职业选择的意识。Gibb(1993)和Shook(2003)等人在其建构的创业行为模式中指出创业意识是创业行为的触发器。Garavan和O’Cinneide(1994)在五个国家研究创业教育,结果发现参加创业教育的人有着很强的创业意识。该研究表明,创业教育能给学生创业意识。Webb等人(1982)发现在百森商学院的学生更倾向于开办业。LarsKolvereid(1997)对专业是创业学的和非创业学的人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创业学专业的学生在创业的人数、开始创业的人数、创业意识都高于非创业学专业的学生。Jamieson(1984)认为创业教育分为三个部分,其一是关于创业的教育就是创业意识;其次是为了创业的教育(如商业知识等);最后是为创业者的教育。Scott(1998)、Matlay 和 Mitra(2002)等人也持有相似的观点。很多学者都认为创业意识是创业教育的首要任务。 国内学者彭刚(1995)在《创业教育学》书中指出:创业教育的实质是培养创业的基本素质,主要包括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能力的培养、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及创业知识的培养。创业意识,是指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对人起动力作用的个性心理倾向,包括创业需要、创业动机、创业兴趣、创业信仰和创业世界观等心理因素。创业意识集中表现了创业素质中的社会性质,它支配着创业者的创业态度和行为,规定其态度和行为的方向和力度,是创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业意识的形成是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它是要把学生头脑中朦胧的潜在的创业意向转化为一种创业冲动、创业激情,然后内化为创业动机、创业精神。创业意识教育是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