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探究
小类:
社会
简介:
我国处于社会结构转变期,大批农村人员进入城市,父母与子女的分离造成“留守儿童”问题。本研究对中西部12个省(直辖市)14个农村社区的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进行了微观社会学观察,分析留守儿童各子网心理权重、期望和位序,发现其求助偏好,总结支持网络的强弱关系、独立性与依赖性、趋同性与异质性。建议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注重留守儿童的自我管理和同辈支持,发展大学生志愿者长效支持体系,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详细介绍:
我国处于社会结构转变期,大批农村人员进入城市,父母与子女的分离造成“留守儿童”问题。本研究基于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父母缺位,其他社会支持网络补位”的思路,从社会学、心理学、人口学、教育学等跨学科视角出发,以实证主义和人本主义相结合的方法论为指导,主要运用问卷、案例、实地观察等方法进行研究,对中西部12个省(直辖市)14个农村社区的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进行了微观社会学观察,分析留守儿童各子网心理权重、期望和位序,发现其求助偏好,总结支持网络的强弱关系、独立性与依赖性、趋同性与异质性。抽取样本基于全国范围选点调查,具有一定代表性;实证调查数据与案例的分析,具有较强针对性。对策建议部分提出关于加大政府政策关怀力度,注重农村留守儿童自我管理和同辈支持系统的建设,大力发展大学生志愿者长效性支持体系建设,特别是“寄宿制学校为核心的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模型”,对破解留守儿童社会化发展困境的方法进行了前瞻性思考,对整合社会资源,科学构建并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体系,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具有很强的现实参考意义。

作品图片

  •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探究
  •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探究
  •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探究
  •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探究
  •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探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本作品旨在分析留守儿童各子网心理权重、期望和位序,发现留守儿童的求助偏好,总结其支持网络的强弱关系、独立性与依赖性、趋同性与异质性,提出完善不同层面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系统的建议。 基于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父母缺位,其他社会支持网络补位”的思路,从社会学、心理学、人口学、教育学等跨学科视角出发,以实证主义和人本主义相结合的方法论为指导,主要运用问卷、案例、实地观察等方法进行研究。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1.样本基于全国范围选点调查,具有一定代表性。 2.关于实证调查数据与案例的分析,具有较强针对性。 3.提出完善儿童社会支持网络系统若干建议,特别是“寄宿制学校为核心的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模型”,对破解留守儿童社会化发展困境的方法进行了前瞻性思考,具有很强的现实参考意义。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1.帮助理解留守儿童对社会支持网络的发展性需求,引发社会各界对于重视,给政府决策提供咨政性资料。 2.提出“寄宿制学校为核心的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模型”,为农村寄宿制学校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提供思路。 3.倡导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长效性机制,充分发挥高校志愿服务的社会功能和智库优势。 4.发掘中国人注重人情和乡邻关系的传统道德文化资源,为建设相互支持的新型和谐社会人际关系新风尚探寻道路。

作品摘要

本文立足于我国目前所处的社会结构转变期下大批农村人员进入城市工作造成的留守儿童问题这一宏观背景,对我国中西部12个省(直辖市)的14个农村社区中的留守儿童的现状和社会支持网络进行微观社会学观察,调研结果显示其社会支持网络呈规模小、构成单一的特点。通过对留守儿童各子网心理权重和心理期望,以及各子网在不同情境下的优先顺序发现其求助偏好,总结出留守儿童支持网络的独立性与依赖性、强关系和弱关系、趋同性和异质性等特质,提出从社会、家庭、学校以及自我不同层面完善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系统。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1.本项目举办的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与2010年8月3日在《农民日报》的《城乡视野》板块报道; 2.本作品的子活动,被Google益暖中华评选为复赛“全国优胜团队”; 3.本团队第一作者被评为“湖北省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先进个人”。

参考文献

1.东波.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模式探微[J]. 学术交流, 2009, (05) 2.段成荣, 杨舸.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 人口研究, 2008, (03) 3.贺寨平. 国外社会支持网研究综述[J]. 国外社会科学, 2001, (01) 4.孔炜莉. 社会网络对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影响[J]. 宁夏社会科学, 2009, (03) 5.姚计海, 毛亚庆. 西部农村留守儿童学业心理特点及其学校管理对策研究[J]. 教育研究, 2008, (02) 6.叶敬忠, 王伊欢, 张克云等. 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综述[J]. 农业经济问题, 2005, (10) 7.张勖. 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中美比较的视角[J]. 中国高教研究, 2009, (12) 8.周宗奎, 孙晓军, 范翠英.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与对策[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06)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个别交谈、亲临实践、图片、照片、书报刊物、统计报表、影视资料、文件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社会网络作为一种社会结构,其关键是社会成员间的各种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可以使各社会成员之间实现物质因素和情感因素上的互动(O’ Neill, 2002)。费孝通(1998)从微观出发,指出中国社会网络的建构与互动,他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是以亲疏的差序原则来构建的,对个人而言,社会网络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而所有的道德也只有在私人联系中才发生意义。 社会支持是社会网络交换性的体现和重要功能。韦尔曼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将社会支持分为感情支持、小宗服务、大宗服务、经济立持、陪伴支持等5项;(Wellman B., Wortley S., 1989)卡特纳和罗索将社会支持区分为情感性支持、社会整合或网络支持、满足自尊的支持、物质性支持、信息支持(贺寨平,2001)。还有学者认为社会支持实际上都可归纳为情感支持、物质支持、(物资、金钱和服务)信息及陪伴4种(Walker, M. E. et al., 1994)。 社会支持网络是平衡社会资源,加强社会成员联系的主要平台,对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支持网络的测度及其提供支持的能力和特质上。研究从简单地考察社会成员关系的存在性逐步跨越到社会成员关系特征性的层面上,不断突出社会支持网络和一般的社会网络的区别。 梁宏,任焰等(2010)对留守儿童的调查证明,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获得的正式支持不足:随父母在外的适龄儿童只能在户籍所在地(农村)接受免费的义务教育,随父母进城后,高额的借读费使许多孩子根本无法享受城市里的教育资源。而借读的学校亦不能为这些孩子提供学籍以保证他们将来的升学。 姚计海,毛亚庆等(2008),宋月萍,张耀光(2009)的调查结果体现了不同支持人员产生效果的差异性,姚计海,毛亚庆等(2008)发现母亲留守照顾留守儿童的情况比父亲留守更为有利,但留守儿童的学习上的心理状况在与健全家庭的孩子相比较时仍处于巨大劣势。 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方面,从内容和方法来看,这些研究带有浓厚的个人生命历程和心理学研究的色彩,如研究家庭环境对儿童成长的影响,兄弟姐妹数目及排行等对儿童的影响、生命历程中的重大事件对于儿童的影响等。其中也有一些研究涉及到儿童的社会支持系统的部分特征,虽然比较零散,但为社会支持的专门研究提供了理论与方法基础。从系统整体来对儿童的社会支持进行研究大致始于70年代末,其研究成果相对较少。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