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基于低碳规划的武汉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小类:
经济
简介:
武汉市作为中部的核心城市之一,研究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关系,对武汉地区2001~2009年的历史能源消费及其结构变化的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并结合武汉市经济增长的历史状态进行统计检验,构建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模型。描绘2010-2020年碳排放规划。在高新技术的推动下,根据低碳规划,开展武汉市经济增长趋势研究并探索低碳发展模式。
详细介绍:
低碳经济是个舶来词,它是人类为改变目前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气体排放加剧的现状而提出。在2009年12月的气候大会上,中国以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承诺到2020年将单位GDP二氧化碳当量相比2005年降低40%~45%。这意味着未来中国势必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走低碳城市的发展道路。 纵观武汉市近10年的发展,武汉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碳的排放不无关系。我们对武汉地区2001~2009年的历史能源消费及其结构变化的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并结合武汉市经济增长的历史状态进行统计检验,构建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模型。基于此预测未来10年内武汉地区经济发展趋势,探索武汉地区经济发展模式。 我们对碳排放总量与能源消耗量、碳排放强度提出相关假设。研究表明能源消耗量与碳排放总量完全正相关。说明能源消耗量越大,则碳排放总量就越大;反之,则越小。因为能源的燃烧会释放温室气体,从而增大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与碳排放总量负相关。说明武汉地区的GDP的产出已经摆脱了过去以能源的耗用为代价的粗放的增长方式,注重通过科技创新和发展第三产业来提高国内生产总值。通过对模型的构建预测到2020年,武汉市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必须达到0.8万吨/亿元相比2005年下降约为45%。为保证未来10年武汉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达到15%的平均水平,其二氧化碳当量增长速度必须控制在8%以下,到2014年武汉市生产总值将突破万元大关,到2020年武汉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22000亿元。 如前所述,武汉市过去的十年期间无论是地区生产总值还是能源的消耗都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目前的现状离低碳城市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在接下来的十年大幅降低碳排放强度以及单位GDP能源消耗亟须一套完整的低碳发展模式来指导未来武汉地区总体规划,这也应当成为“十二五”规划的应有之义。 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发展,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跃上了新的历史平台,迈上了新的发展起点。从经济发展看,经过“十一五”的持续提升,城市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将突破5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8000美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500亿元,一、二、三产业比重为3:46:51。同时武汉市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以汽车、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为依托,发展高附加值产品,促进优势资源向重点项目集中,完善产业链;实施光电子信息、生物、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电动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作计划;加快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新引进5家境内外金融机构,18家全国性金融机构在汉设立后台服务中心。武汉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现代服务业中心和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基地,加快建设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巩固提升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地位和作用,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全面完成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任务,为把武汉建成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通过对国内外低碳城市的借鉴,结合武汉地区自身经济发展的特点。我们提出了对武汉市低碳规划的一些建议。按照武汉地区地理位置与区域经济发展布局的特点,与未来低碳城市的发展要求相结合构建具有武汉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将武汉市进行功能分区划分为汉阳区、武昌区和汉口区,汉阳区由于其先天工业发展优势,武钢、武船、武锅等老牌企业进驻与此,未来会成为武汉地区的重工业发展基地,针对这些能源高消耗的行业,要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改进消费方式来降低对传统能源的消耗。武昌区是武汉市的文化中心,高校的集中地,也是人口最密集的地方。其低碳规划的重点在于武汉市政府加强对低碳理念的宣传力度,倡导武汉市民进行绿色消费,建立适当的奖惩机制约束人们不合理生活方式。汉口区将成为拉动武汉市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地区,应当将其着力打造成为华中地区的商业中心,营造更加适合高新技术企业成长与发展的商业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合理的规划交通和推行绿色建筑成为该地区低碳规划的重点。分别从能源、人口和建筑与交通三方面入手探索武汉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作品图片

  • 基于低碳规划的武汉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研究武汉地区碳排放可以反映微观对象的碳排放的特征,对于降低我省碳排放,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及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重大示范意义。 基本思路:按照IPCC准则(2006年),以及各年的能源消耗、借鉴准则的碳排放系数,计算2001-2009年武汉地区各年的碳排放情况,并与总体经济增长之间构建回归分析模型。预测未来武汉市经济发展走向。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根据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确定武汉地区温室气体类型和碳计量方法,通过回归模型预测武汉市未来经济发展趋势。 创新性:从低碳规划角度研究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是本作品的一大特色,结合武汉市未来的碳排放特征以及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确定碳排放强度,提出针对性的降排措施,研究和预测该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势,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新路径,逐步向相关地区推广低碳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如何把温室气体浓度控制在低水平的同时,又能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是是发展中国家首要考虑的问题。武汉市作为中部的核心城市之一,其在低碳规划和低碳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确定碳排放强度在此基础上对该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势进行研究,为我省制定碳排放战略、转变能源结构、推广低碳理念以及合理规划建筑与交通提供参考,按照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论,为中部其他相关地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作品摘要

对武汉地区2001-2009年的历史能源消费及其结构变化的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并结合湖北省经济增长的历史状态进行统计检验,构建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模型。 根据新能源、新材料的发展,开展武汉市碳排放规划,确定碳排放强度的下降速率,并根据不同产业的特征和该地区人口增长的要求,描绘2010-2020年碳排放规划。在高新技术的推动下,根据低碳规划,开展武汉市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在现有研究中,辛章平等人以中国为背景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要发展低碳经济,必须警防低碳陷阱,还提出了一些走低碳之路的有益举措。冯碧梅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分析武汉城市圈的发展。孟赤兵以能源消费量为自变量,研究武汉市能源消耗与经济发展相关性,结果表明二者存在正的相关性。本调查报告以武汉地区为研究对象,以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为线性回归模型的自变量,通过模型预测武汉市未来经济发展方向。 检索目录: [1]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R].2007(7) [2] 邢继俊、赵 刚.中国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J].中国科技论坛,2007(10):88-92. [3] 许广月.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2010,5. [4] 冯碧梅等.全球价值链视角的武汉城市圈产业体系构建———推动武汉城市圈低碳经济发展[J].中国人口,2010(3). [5] 辛章平、张银太.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J].发展战略,2008(4). [6] 孟赤兵.循环经济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路径[J].再生能源与循环经济,2009(10)

调查方式

走访 会议 图片 照片 统计报表 书报刊物 集体组织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众多学者正在研究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关联关系,并证明了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国内研究多以实证研究为方法,构建模型为主,例如杜婷婷( 2007)等人对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与人均收入增长时序资料进行统计拟合得出中国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函数关系,并认为碳排放与收入水平之间遵循倒U曲线关系、N 型关系等。朱永彬、王铮等( 2009)在内生增长理论的基础上构造了一个动力学模型,通过该模型对我国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量进行预测,发现我国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均呈倒U型曲线。陈彦玲等对我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分析,认为经济增长和能源效率的降低是我国近几年人均碳排放量急剧上升的主要原因。杨蕾等( 2008) 对中国能源消费的碳排放进行分析, 提出了二氧化碳减排途径。 国外研究多从能源的角度分析,比如英国学者Gabrial Anandarajah等通过研究能源系统模型(ESM),提出了符合英国未来发展的低碳经济之路。美国学者Merrian C. Fuller等通过研究市能源融资效率与太阳能的试用情况,发现提供价格合理的融资可以降低许多业主的障碍,有利于安装太阳能发电系统或使能源效率的提高。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