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高校创新教育方式与学生需求匹配状况调查研究--以河北省十所骨干高校为样本
小类:
教育
简介:
本研究以河北省十所骨干高校为例,通过问卷和访谈,旨在了解高校创新教育的现状,分析创新教育方式与学生需求匹配上存在的主要矛盾,结合高校自身师资力量,对现行创新教育方式进行改进。本研究的创新点如下:第一,供需匹配研究为导向。把创新教育的实施者和创新教育的接受者共同作为研究对象。第二,创新教育方式细化研究。从战略研究转向战术研究。第三,创新教育改进对策和创新方式开发尽可能体现学生创新的特殊性。
详细介绍:
作品名称:高校创新教育方式和学生需求匹配状况调查研究 学校名称:河北师范大学 学科类别:哲学社会科学类(教育学类) 作者姓名:张洪博 许文瑶 端飞 陈贵川 指导老师:张广兴 宗荣俊 马建国 作者学历:大学本科 作品简介: 创新素质是衡量人才质量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准,而时代的发展对创新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创新教育作为教育创新体系的根本,须承担起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双重使命。但是目前高校创新教育远没有达到预期水平,高校创新教育现状并不乐观,创新教育实施者——高校与创新教育受众——学生之间的关系面临困境。 本研究以河北省十所骨干高校为例,通过问卷和访谈调查,旨在了解河北省高校创新教育的现状,分析创新教育方式与学生需求匹配上存在的主要矛盾,结合高校自身师资力量,对现行创新教育方式进行改进,为我国高校创新教育的开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本研究的创新点如下:第一,供需匹配研究为导向。把创新教育的实施者(高校老师)和创新教育的接受者(学生)共同作为研究对象,侧重于以受众需求为导向对现行创新教育进行评价和改进。第二,创新教育方式细化研究。从战略研究转向战术研究。真正贴合学生实际,更加可视化、可操作化。第三,创新教育改进对策和创新方式开发尽可能体现学生创新的特殊性。针对高校大学生独特的创新需求和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综合性人才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高校创新教育方式与学生的需求匹配程度将最终决定高校创新教育的效果和水平,该问题的研究对高校的创新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未来的社会应该是创新型社会,未来的国家应该是创新型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也成为了我国二十一世纪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但是目前高校创新教育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水平,高校创新教育现状并不乐观。本文在研究高校的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和创新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来研究高校创新教育方式和学生需求匹配状况,旨在发现需求供给矛盾,进行反思和对策的设计,最终为改善创新教育水平提出一些指导和参考。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研究的创新点如下:第一,供需匹配研究为导向。把创新教育的实施者(高校老师)和创新教育的接受者(学生)共同作为研究对象,侧重于以受众需求为导向对现行创新教育进行评价和改进。第二,创新教育方式细化研究。从战略研究转向战术研究。真正贴合学生实际,更加可视化、可操作化。第三,创新教育改进对策和创新方式开发尽可能体现学生创新的特殊性。针对高校大学生独特的创新需求和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目前高校创新教育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水平,高校创新教育现状并不乐观,创新教育者——高校与创新教育受众——学生之间的关系面临困境。本文在研究高校的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和创新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来进一步研究高校创新教育方式和学生需求匹配状况,旨在发现需求供给矛盾,进行反思和对策的设计,最终为改善创新教育水平提出一些指导和参考。

作品摘要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创新创业人才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未来的社会应该是创新型社会,而未来的大学也必须是创新型大学。但是目前高校创新教育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水平,创新教育现状并不乐观。本文在准确把握高校的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和创新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来进一步探究高校创新教育方式和学生需求匹配状况,发现供给需求矛盾,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最终为改善创新教育水平提供一些对策和建议。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导论,阐明了本研究的背景、目的、内容、特点、方法及意义。 第二部分为理论研究,对创新教育、创新能力、高校创新教育及其意义等理论问题的研究进行了述评。 第三部分为实证研究,对案例高校——河北省十所骨干高校的创新教育方式与学生的需求匹配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分析了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创新教育现状,创新教育方式匹配出现的主要问题,通过调查结果剖析高校创新教育方式存在的问题和主要原因。 第四部分为改进策略探究,针对调查结果,结合高校创新教育实际,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河北省高校创新教育工作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新教育,需求匹配,培养策略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胡锦涛.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2] 罗天虎.创业学教程[M].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 [3] 卢旭东.创业学概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4] 彭钢.创业教育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5] 郁义鸿,李志能.创业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6] 李时椿,常建坤,杨怡.大学生创业与高等院校创业教育[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 [7] 雷霖,江永亨.大学生创业指南[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1. [8] 吴波,钱玉民.自主创业[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9] 毛家瑞,彭刚,陈敬朴.关于创业教育的若干问题[J].教育研究,1992(1). [10] 徐兴海.适应时代需要,培养创业能力[J].职教通讯,1999(5).

调查方式

□走访 □问卷 □现场采访 □个别交谈 □书报刊物 □统计报表 □影视资料 □文件 □集体组织 □自发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国外的创新教育研究主要分布于以下几个方面:创新素质、创新能力来源,如1869 年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F.Galton) 出版的《遗传与天才》,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PGulofdr) 的《创造性才能》和《创造力与创新思维新论》。特定专业和对象的创新教育,如帕特•安德森Pat Anderson《医学教育创新(Innovations In Medical Education)》,Richard A. Arends《教师教育创新一场计划革命(Innovation in Teacher Education: The Evolution of a Program)》。创新型大学建立,博耶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委员会发表的《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研究报告,提出“研究型大学应通过一种综合教育,造就出一种特殊的人才,他们富有探索精神并渴望解决问题,拥有代表其清晰思维和熟练掌握语言的交流技巧,拥有丰富的多样化的经验。这样的人将是下一个世纪科学、技术、学术、政治和富于创造性的领袖。”高新技术领域的创新,如Timothy G. Bunnell and Neil M. Coe的 《空间和尺度的创新(Spaces and scales of innovation)》。 国内关于创新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中,国内学者的研究方向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研究最多的是创新教育培养模式构建,如郭睿、杜侦执笔的《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阐述了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和智能结构,并提出了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策略。 其次是创新教育评价方面,如周苹的《高校创新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及应用研究》,肖云龙《大学创新教育评价研究》。特定人群、特定情境下的创新教育研究,如郭丽娜《职高英语课堂上如何进行创新教育》,王海启《新课程下数学创新教育》,张园园《浅谈幼儿教育的创新教育》等。还有一些创造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专门著作,如李金松著的《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与学校教育》,孟天雄编著的《创造型人才培养》,孙玉朱等主编的《知识经济与创造型人才培养》,佟景才主编的《创新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郭淑英、戴万津主编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研究》等。创新教育的最终目标,如周汉民《建议创建中华创业创新大学》,罗军飞《创新型大学与创新型国家建立》。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