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城市快速路高架建设与公民权益空间化的实现途径探究——以南京为例
小类:
社会
简介:
本项目以南京市快速路高架建设为调研对象,选取了城乡结合部和市中心两块不同区域,针对有车一族和高架附近的居民开展调研。通过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对高架桥建设的认可度及其存在问题的相关意见和建议,提出并论证由此引发的城市交通中“公民空间权益的主张和社会空间正义”这一问题,进一步探讨人与交通之间的关系,实现公民权利与利益的统一,迎合“十二五”规划中的关于交通和民生的规划建议,体现公平正义。
详细介绍:
近年来,通过修建高架桥来开拓城市空间,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现状,已成为国内外许多城市的现实选择。南京在高架交通上发展迅猛,快速膨胀的中心城区居民、日渐发达繁复的城市交通系统以及经济文化政治的多重身份都急切的需要南京以一种相适应的速度与之跟上。 高架的建设必然涉及城市空间的生产与再分配问题,并且现阶段在这方面已经产生了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而这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与城市公民空间权益和社会空间正义问题息息相关。 我项目组成员以南京市高架建设为调研对象,选取了城乡结合部和市中心两块不同区域,针对有车一族和高架附近的居民开展了实地调研,共发放问卷700份。基于实地调研的数据分析和交通工程模型的数理分析,对高架的建设带来的交通便利程度,居住环境改善等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从中发现: 在城乡结合部的表现是利大于弊的,无论是高架附近居民还是有车一族,大家普遍倾向于高架对其生活带来的利上,对高架建设带来的负面影响则较少关注。然而,对于市中心的调查,结果却南辕北辙,居住在高架附近的居民与有车一族对高架的态度冰火两重天,有车一族受惠于高架带来的交通便利,道路的畅通无阻,而对于高架附近生活的居民而言,高架更多的是对生活的负面影响:噪音污染、城市肌理的破坏、高架周边空间的滥用等等。同时,相比其他类似的交通载体,隧道比高架有着更多的优点,更受有车一族和居民的欢迎。 针对此类问题,项目组从交通工程理论的数理分析、空间产能的相关知识和城市规划中的相关知识对其存在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根据原因分析提出了相对应的建议措施:从城市规划角度:我们从规划管理 、规划控制 、评估规划 三方面进行了论述。从实际操作的交通角度:1、对于城市中心区2、对于城乡结合部3、对于城市中心和城乡结合部共性的建议。从社会总体效益基础上的空间生态化角度:一是要建立完善的高架防护措施。二是居民要积极参与规划政策中来,认真及时的反映自身的问题,在建设和后期对政府市政建设进行行之有效的监督。 本文旨在为政府解决交通问题上提供一定的借鉴,并以此来完善交通的便捷程度,使之能更好的服务民众,提高公民的“幸福指数”,实现公民权利与利益的统一,体现公平正义。

作品图片

  • 城市快速路高架建设与公民权益空间化的实现途径探究——以南京为例
  • 城市快速路高架建设与公民权益空间化的实现途径探究——以南京为例
  • 城市快速路高架建设与公民权益空间化的实现途径探究——以南京为例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城市化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求,要求我们在解决交通问题和处理城市规划问题上,决不能单纯依靠工程技术领域的改进来思考解决方法,还必须注意技术背后深层次的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因此,以南京市高架建设为调研对象,通过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对高架桥建设的认可度及其存在问题的相关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探讨人与交通之间的关系,实现公民权利与利益的统一。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 采取文献搜集,数据整合,系统的问卷调查和重点访谈等资料收集法进行分析研究。 先进性: 透过对城市高架建设中的不同利益对象为研究点,以政治学、交通成本效益及城市用地属性理论依托,以公民权益的空间化和空间正义的实现为坐标,分析城市交通问题并从中探寻一种利益均衡关系,实现公平正义。 独特之处: 1、学科交叉的珠联璧合。 2、紧跟国家大政方针,突出十二五规划中的和谐交通问题。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实际运用价值 1.有利于公民权益的良好平衡,促进社会稳定和民心稳定。2.有助于政府更合理的安排城市规划中的成本和收益的关系。3.在精神层面上有助于挽回日渐消逝的城市文化。 二、现实意义 1、通过实际的理论分析研究,既可以填补政治空间学领域的空白,又为交通工程学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更为城市规划提供了具体和现实的范例。 2、以南京为模型,扩展到其他具有类似问题的省市则同样适用。

作品摘要

高架的建设必然涉及城市空间的生产与再分配问题,并且现阶段在这方面已经产生了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而这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与城市公民空间权益和社会空间正义问题息息相关。 我项目组成员以南京市高架建设为调研对象,从中发现: 在城乡结合部的表现是利大于弊的。然而,对于市中心的调查,结果却南辕北辙。同时,相比其他类似的交通载体,隧道比高架有着更多的优点,更受有车一族和居民的欢迎。 针对此类问题,项目组从交通工程理论的数理分析、空间产能的相关知识和城市规划中的相关知识对其存在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根据原因分析提出了相对应的建议措施: 从城市规划角度:我们从规划管理、规划控制、评估规划三方面进行了论述。 从实际操作的交通角度:1、对于城市中心区2、对于城乡结合部3、对于城市中心和城乡结合部共性的建议。 从社会总体效益基础上的空间生态化角度:一是要建立完善的高架防护措施。二是居民要积极参与规划政策中来,认真及时的反映自身的问题,在建设和后期对政府市政建设进行行之有效的监督。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1、2009年于“十六届海峡两岸都市交通学术研讨会”发表合作论文《高铁客运枢纽地区交通设施与空间开发研究》 2、合作论文《回族乡镇规划探索-----以江苏菱塘回族乡为例》发表于2011年4月的《建筑学报》上。 3、《南京城市高架的修建改变城市交通调查与思考 》被门户网站龙虎网作为新闻稿发表于网站首页(网址: )

参考文献

1.丁成日,《城市空间规划——理论、方法、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版2007年1月1日 2.Brian Richards ,《 Future Transport in Cities》[M],Taylor & Francis Group,January1,2002 3.国家发展改革委、建设部,《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年8月 4.张维然、戴光岳、曲丹,上海内环线高架道系统经济效益计算模型[J] 同济大学学报第30卷第6期 5.石飞,城市道路等级级配及布局方法研究[D] 南京东南大学博士论文 6.杨俊宴,吴明伟,中国特大城市CBD交通路网模式量化研究[J],《规划师》2010年第1期 7.姚兢,郭霞,东京新城规划建设对上海的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07年第6期

调查方式

1、社会调研法:问卷调查 2、社会调研法:群众访谈 3、模型分析法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国外研究背景: 从柏拉图到牛顿再到当下,学术界一直对于空间进行定义。路易•康说过:“高架交通建筑从周围地区进入城市,从这点看,它必须更为细致地建造.甚至花些钱,以求在战略上使这一场所对城市中心有更多的尊重。” (何贤芬。城市高架道路景观的尺度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景观工程学院.2006) 简•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血淋漓地揭示了现代大都市的空间安排如何破坏人类生活。20世纪初,新技术的问世对城市空间建设起了推进作用。1996年巴塞罗那国际建协19次大会议题“今天与明天城市中的建筑”指出;随着城市人口稠密程度的增加,我们不仅要努力经营社会公共空间(Public Open Space).还要努力争取生态空间(Ecological Open Space):并且不仅要争取地上空间,还要争取地下空间、水上空间。日本都市计划学会学术研究论文集从不同线路、建设年代、侧道条件、横向道路条件等角度,介绍了东京市区范围内高架铁路桥下空间的土地利用形态。 国内研究背景: 当90年代中期中国各地开始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之时,自70年代末开始的经济改革,由效率优先原则所带来的社会不公问题已经被国内外舆论界和知识界构建为一个突出的中国问题。在现实中国,随着“旧城改造”、“城市更新”、“城市扩展”等运动的大规模展开,城市开发的空间公平问题很快被质疑。有关城市空间的社会分化问题的国外理论和观点被介绍进来,并随之被用来对中国的城市现象进行实证性研究(顾朝林,C•克斯特洛德,1997;李志刚等2004;杨上广,2006)。《都市大开放—空间生产的政治社会学》和《现代城市更新与社会空间变迁:住宅.生态.治理》这两本书基本上采用批判的社会学的立场,意在充分揭露城市开发过程中不合理不合法的因素。那什么样的城市开发过程是“合法”的呢?一是保证相关的人都能参与决策,二是要看最后的结果在多大程度上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分享了城市开发所带来的好处。《都市社会学研究范式之比较——人类生态学与新都市社会学》《走向空间正义:让城市化的增益惠及所有人》《资本主义城市空间的政治经济学分析——西方城市社会学理论的一种视角》等人的著作都有这方面体现。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