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社会活力论视角下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困境分析
小类:
哲学
简介:
本研究从社会活力论的视角出发,通过个案访谈和调查研究,对天水市X乡几个村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中社会活力因素的存在状况,从主体层面、资源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四个维度进行考察,谈讨大学生“村官”计划困境的根本原因以及相应解决的对策。
详细介绍:
1995年我国某些地区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以来,社会各界宣传媒体大都高唱赞歌,但对这项计划实施中的漏洞和不足之处关注着甚少。实际上好多地方大学生“村官”的大量流失等问题使得这项计划陷已经入了尴尬的困境之中。从社会活力论的视角来看,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这项计划缺乏社会活力造成的,如何激发大学生“村官”这个群体的创造活力,让这项计划发挥积极地社会活力作用,已成当前新农村建设中最紧迫的任务之一。 以前学者们从角色理论、制度嵌入理论、冲突理论三个不同的角度对大学生“村官”的困境做出了各自的分析结果和解决对策,但其一是视角太狭小。其二是忽视了人和社会的创造力的作用,过分强调客观因素,而忽视主观因素。本文试图用一种综合的更宏观的角度来考察大学生“村官”的生存状况。 本研究从社会活力论的视角出发,将大学生“村官”的社会活力因素分为主体层面、资源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四个维度。应用社会学的抽样调查和个案访谈等工具,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深入到基层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生活环境中收集相关资料,对收集的资料进行质化和量化两方面的分析。根据这些分析,寻找大学生“村官”计划困境的根本原因以及相应解决的对策。

作品图片

  • 社会活力论视角下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困境分析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本研究从主体层面、资源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进行大学生村官社会活力状况的考察,试图探究出大学生“村官”困境存在的根本原因。 基本思路:本研究以社会活力论理论为依据,应用社会学的调查研究和个案访谈方法,深入到基层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生活环境中收集相关资料,从各个层面进行细致、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质化和量化两方面的分析。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研究以社会活力论理论为依据,应用社会学的调查研究和个案访谈方法,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深入到基层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生活环境中收集相关资料,能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把握大学生“村官”的现实状况。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实际价值:本研究从社会活力理论出发,谈讨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现存困境,扩展了新农村建设的理论视角,从另一方面把社会活力理论操作化到具体的实践当中,能进一步验证它的生命力。 现实意义: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困境是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紧迫性问题。本文通过对大学生“村官”计划困境原因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对于新农村建设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品摘要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部分省份就推出了大学生“村官”计划,号召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广阔天地工作,目的是为我国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但实施中出现了一些发展中的困境局面。本研究从社会活力论的视角出发,从主体层面、资源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四个维度进行社会活力因素的考察与分析,谈讨大学生“村官”计划困境的根本原因以及相应解决的对策。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1、发表于《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一期 2、曾获得西北师范大学挑战杯二等奖 3、曾被批准为西北师范大学学生学术科研资助项目

参考文献

[1]马克斯、恩格斯,1960,《马克斯恩格斯全集》46卷(下),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2]徐伟新,1993,《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诺斯,1994,《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 [4]李汉林,2004,《中国单位社会:议论、思考与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5]栗振宇、彭爌,2007,《大学生“村官”的“角色社会化”研究》,《中国青年研究》第3期。 [6]李法霞,2008,《大学生“村官”的角色社会化分析》,《法治与社会》第10期。 [7]杨雪英、周桂芹,2009,《大学生“村官”的社会评价分析》,《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调查方式

问卷调查,个案访谈。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以前学者们从角色理论、制度嵌入理论、冲突理论三个不同的角度对大学生“村官”的困境做出了各自的分析结果和解决对策,但其一是视角太狭小。其二是忽视了人和社会的创造力的作用,过分强调客观因素,而忽视主观因素。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