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黄鳝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
小类:
生命科学
简介:
为保护黄鳝的野生资源,作者根据黄鳝的生活习性研究出黄鳝的繁殖技术。主要阐述了黄鳝的发展现状、放养前地准备事项、亲鱼的培育、人工催产、人工授精、孵化方法、黄鳝胚胎发育过程、苗种培育、日常管理事项。通过控制各个环节的技术要点来提高黄鳝的出苗率.
详细介绍:
黄鳝繁殖技术的研究 1前言 黄鳝的营养价值和极高的保健作用早被人们所认识,更被现代科学所证实。据医学史料记载,黄鳝药性甘、温,无毒;入脾、肾,补脾益气,除积理血。对腹中冷气、肠鸣及湿痹气、湿热身痒、内外痔漏、妇人产后淋沥、血气不调等均具显著疗效和辅助疗效。特别在补充营养、平衡营养、健体强筋、增强抗病力等方面具有特殊的价值有以下几点:   1、降低血液中胆固醇浓度,可有效地防治动脉硬化引起的心血管疾病。   2、增加血液活性,减缓血液凝固的速率。   3、可有效地减轻人体体内外炎症。   4、可防止癌细胞的扩散。   5、提高大脑功能,防止大脑衰老。   6、胎儿发育的必需营养品,对奠定人脑高智能基础具有重要的潜能作用。   7、可延缓老年人智力因素,防治老年性痴呆。 2行业分析 根据市场的趋势,目前人工养殖黄鳝虽很好,但也还存在很多不足。 如: 1、黄鳝养殖的快速发展导致种苗供应严重不足; 2、近年养殖黄鳝的种苗主要是天然捕捉,使得黄鳝资源被严重破坏; 3、随着黄鳝集约化养殖的发展,鳝病越来越多,对于大规模生产不利; 4、由于鳝鱼对饲料选择性极强,仅依靠鲜活生物饵烊远远满足不了规模化生产需要,且今还未研制出全价的黄鳝配合饲料,黄鳝配合饲料有待于进一步研制开发。 3发展现状 (1)人工养殖黄鳝历史不长,科研部门近年才开始研究。 (2)规模养殖热头很好,池塘网箱养鳝越来越受到养殖者的关注。 (3)黄鳝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越来越高,各国对于黄鳝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有着很大的国际市场潜力。 (4)黄鳝深加工已受到各方面高度关注:我们除以活鲜鳝出口外,已出现黄鳝罐头、鳝筒、鳝丝、等深加工产业。所以,黄鳝受到水产加工企业和一些社会大财团的关注。 4鳝业发展态势 (1)人工养殖黄鳝已被重视:目前,虽然有些地方人工养殖黄鳝已具一定的规模,但种苗还未批量生产。 (2)鳝业已形成多元化:目前,很多企业集团已在向养殖黄鳝方面投入。 (3)规模化集约化已有成效:目前,有的地方已在开展工厂化、集约化养鳝工作,效果很好。很多专业技术售货员在探索新的养殖模式,特别是网箱养殖最具前景。 (4)科研与生产结合密切:一些科研单位把黄鳝养殖成果、技术专利直接与生产结合,直接转化为生产力,鳝业会在不久的将来有大的改观。 (5)经营流通将会国际化: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珍珠、黄鳝已由国家外贸部门统一组织出口,同时获得出口经营权。目前,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一些财团和商家对黄鳝产业的参与和支持,经营流通将会国际化。 5鳝业发展途径 (1)加大科研投入:鳝业发展靠科研,通过科研进一步了解黄鳝的生理、生态特性,为黄鳝生产创造最佳环境,尤其要解决种苗批量生产的问题,这些都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入。 (2)提高集约化养殖程度:为了节约用地、用水和劳动力,提高养殖产量,保证鳝肉优质,最好开展网箱和工业化养殖。对此,要着重解决养殖环境中的水质、水温和溶解氧问题,还要研制全价人工配合饲料。 (3)提倡生态养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鳝的质量要求较严。为了减少养鳝水质污染和疾病发生,要加强池水管理,严控污水和有毒水流入池中,使池水清、活、爽,减少防病用药次数。 目前,人工养殖黄鳝还未全面推广开,市场上的商品鳝大多数来自于天然水体。 黄鳝养殖之所以这么不成熟不是技术上的问题,而是黄鳝种苗培育的问题,现在全国都没有黄鳝的专门繁育基地,养殖黄鳝那些养殖户的黄鳝都是依靠人工捕捞的,所以在种苗来源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6黄鳝的生活习性 黄鳝为底栖生活的鱼类,多生活在河道、湖泊、堰塘、沟塘及稻田中,常在田埂、堤岸和乱石缝中钻洞穴居,亦喜栖于腐植质多的偏酸性的水底泥窟中。黄鳝昼伏夜出,白天藏于洞内,晚间出外活动,常于夜间守候洞口捕食。当气温、水温较高时,白天也常出洞呼吸与捕食。黄鳝喜活食、耐饥饿。冬季,在其栖息处干涸时,能潜入一尺多深的泥土中越冬达数月之久。 黄鳝鳃小,主要依靠口咽腔的内壁表皮作为辅助呼吸器官,通过表皮上发达的微细血管网直接从空气中吸取氧气,浅水中常可发现黄鳝竖直了前半段身体,将吻端伸出水面进行呼吸,所以黄鳝在氧气极端贫乏的水体中也能生活。黄鳝体表粘液丰富,离水后不易死亡,故宜长途运输。 黄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5-32°C。低于10°C以下,很少觅食;低于5°C,停止进食,进入冬眠;高于32°C,藏于穴内避暑。对光刺激不太敏感。故春夏秋三季活动频繁。黄鳝是一种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杂食性鱼类。主要摄食各种水生昆虫及其幼虫(如摇蚊幼虫、蜻蜓幼虫等)、大型浮游动物(枝角类、桡足类和轮虫类),也捕食水蚯蚓、蝌蚪、幼蛙、螺、蚌及小型鱼、虾类。而且还有嗜食陆生动物的癖好,夜间常游至岸边,甚至离水上岸觅食,捕食陆生蚯蚓、蚱蜢、金龟子和飞蛾。此外,还兼有食机碎屑、丝状藻类和浮游藻类。 7黄鳝的繁殖技术 7.1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1)准备好产卵箱和孵化箱及孵化筛和水槽水盆等。提前一个月将产卵箱和孵化箱放置下水,并投放好水花生和水油草让其生长。产卵箱可用养殖商品鳝鱼网箱代替,也可用火片网布接3米×4米×1.5米规格制作。孵化网箱规格宜小,便于操作,可用25目网片按1.5米×1米×1米规格制作。要求网缝接头牢靠结实,双缝线缝制。孵化筛用宽20厘米、厚2厘米木板,接成40厘米×50厘米见方木框,底部用25目网布封底。木框也可根据水槽和水盆的水面大小而定。投放亲本或卵巢前一周,网箱内用10克/米3漂白粉或150克/米3生石灰泼洒消毒,泼洒完成,再用清水泼洒一次,避免生长的嫩草叶烧死。 (2)亲鳝的来源、投放及挑选。近几年,黄鳝人工养殖发展迅速,各地均有不同规模的养殖场,可以就近从其他养殖场采购鳝种。这种方式方便快捷,操作简单,成活率高,是最为理想的鳝种来源。鳝鱼的繁殖季节,是每年的4-8月,其中5-6月为产卵高峰期,3月底至7月初都是投放亲本的最好时机,雌雄易分辨。挑选亲本较为严格:①视体质健壮、体表光滑不带伤痕为首选,凡肛门红肿或外翻都不能采用。②从当地收购的笼捕、草堆诱捕或网捕的鳝鱼中,尽量挑选生长较快的体色为深黄或浅品种。③以腹部明显膨大,柔软富有弹性,肛门微红或不红者为母本;以腹部紧缩,尾部细瘦,体长明显大于母本者为父本。 (3)亲鳝培育。用作繁殖的亲鳝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强化培育,因为黄鳝繁殖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亲鳝的培育。在繁殖季节前,投喂饵料以动物性饵料为主,如水丝蚓,螺蛳和河蚌肉以及麦芽等,以增强营养。在繁殖季节,特别是5-7月份,要精心饲养管理,喂足蚯蚓等优质饵料,以促进亲鳝性腺发育。亲鳝培育池要注意水质的变化,经常注入新水,严防亲鳝受病菌感染。产卵前应停食1天。 7.2催产   (1)催产药物的种类及其剂量黄鳝的催产药物可采用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鲤、鲫脑垂体(PG)。注射剂量须根据水温、亲鱼的成熟度和亲鱼大小等情况灵活掌握。   这里采用PG:注射药物,每千克雌鳝用6-8毫克;雄鳝在雌鳝注射后24小时再注射,剂量减半。   (2)PG按所需剂量称出,放入干燥洁净的研钵中,干研成粉末。再加人几滴生理盐水研成糊状,充分研碎后加入相应的生理盐水,配成所需浓度的悬浮液。   (3)催产方法将选好的亲鳝用干毛巾或纱布包好,防止其滑动,然后在胸腔进行注射。针头先刺进胸部皮肤及肌肉,在肌肉内平行前移约0.5厘米,然后插入胸腔注射,注射垂直深度不超过0.5厘米,注射药液量不超过1毫升。注射后的亲鳝放在小网箱或水族箱中暂养,水深控制在20一30厘米,每天换水一次,大约换1/2水量。 由于亲鳝的大小和成熟度不一致,同批注射的亲鳝,其效应时间长短差别很大,因此要持续不断检查,在水温25℃左右时,注射40小时后每隔3小时检查一次。要检查到注射后80小时左右。检查的方法是:捉住亲鳝,用手触摸其腹部,并由前向后移动,如感到鳝卵已经游离,则表明开始排卵,应立即进行人工授精。 7.3人工授精先选择雄鳝 生殖孔红肿,用手挤压腹部,能挤出少量透明液体;有条件的为慎重起见,取少量液体放在400倍以上的显微镜下观察,如见有活动精子,即为成熟雄鳝,放在箱中待用。将开始排卵的雌鳝取出,一手垫干毛巾握住前部,另一手由前向后挤压腹部,部分亲鳝即可顺利挤出卵,但也有部分亲鳝会出现泄殖腔堵塞现象,此时可用小剪刀在泄殖腔处向内前开0.5-1厘米,然后再将卵挤出,连续3-5次,挤空为止。将卵挤入瓷盆后(内面一定要光滑),立即把雄鳝杀死,取出精巢(精巢一般呈黑灰色),迅速剪碎,放入盛有卵的盆中(人工授精时的雌雄配比视产卵量的多少而定,一般为3-5:1),然后用羽毛轻轻搅拌,边搅拌边加入生理盐水,以能盖住卵为度,充分搅匀后,放置5分钟,再加清水洗去及吸出精巢碎片、血污、破卵、浑浊状的卵,即完成人工授精。 7.4孵化育种方法 网箱孵化:将采集到的卵巢放在经培育长满水生植物、模仿亲本在产卵箱中的位置放入即可。孵化出苗时间,一般7天左右就脱膜出苗,此时体长1.3厘米左右,经4-5天原卵黄囊吸收完,就开始离群觅食,此时全长2.5厘米左右。为了苗种规格尽量一致,大约5-6天内采集的卵巢可归放入一个孵化筛或孵化箱内。 7.5黄鳝胚胎的发育 受精卵的胚胎发育黄鳝卵的胚胎发育受温度的影响较大,从受精卵到仔鱼出膜,在水温29-31℃时,需150小时左右;水温25-27℃时,需要168小时左右。胚胎发育过程。 黄鳝卵的卵径3.3-3.7毫米,卵粒重35毫克左右。卵黄均匀,卵膜无色、半透明。卵子受精后12-20分钟,受精膜举起,形成明显的卵间隙,此时卵径增大到3.8-5.2毫米,并开始有原生质流动。受精后40-60分钟,可见到明显的胚盘,从卵子受精直到原肠早期,卵的动物级均朝上。 卵裂期:在25℃左右的水温下,鳝卵受精后120分钟左右,发生第一次分裂。受精后180分钟左右发生第二次分裂,受精卵约240分钟,第三次分裂,第四次分裂在受精后300分钟左右,受精后360分钟左右形成大小基本相等的32个细胞,呈现单层排列,此后分裂继续进行,经过多细胞期,于受精后12小时左右发育到囊胚期。 原肠期:随卵裂的继续进行,动物极细胞越来越小,原肠期开始。受精后18小时左右,动物极细胞下包,进入原肠早期,形成环状隆起的胚环。受精后21小时左右,胚盾出现。受精后35小时左右下包到卵的1/2,神经胚形成。受精后44小时左右,发育到大卵黄栓时期。受精后48小时左右,进入小卵黄栓时期。受精后60小时左右,胚孔闭合。 神经胚期:在原肠下包的同时,动物极的细胞开始内卷,在受精后21小时左右,胚盾形成并不断加厚,形成原神经极。此后,随原肠的下包,神经板不断发育和伸长,在受精后65小时左右,尾芽开始生长时形成神经沟。 器官发生期:受精后60小时左右。形成细直管状的心脏,并开始缓慢跳动,每分钟45次左右,血液中无红细胞。此后,心脏两端逐渐膨大,有心耳、心室之分,进而出现弯曲。受精后90小时左右,形成“S”形心脏,心跳每分钟90次左右,血液中有红细胞而呈红色。胚孔闭合,尾芽开始生长。受精后77小时左右尾端朝前形成弯曲。受精后95小时左右后尾部朝后伸展,并不断伸长。受精后65小时左右,神经胚的头部膨大,形成菱形的脑室。受精后85小时左右,视泡出现在前脑室两侧,受精后100小时左右晶体形成。受精后69小时左右,胸鳍形成,并不断扇动,每分钟90次左右。在受精后94小时左右,胚胎的背部和尾部形成明显的鳍膜。到卵黄囊接近消失时,胸鳍和鳍膜亦退化消失。 水温21℃时,受精后327小时(288-366小时)仔鱼破膜而出。此时体长一般在12-20毫米,刚脱膜仔鱼卵黄囊相当大,直径3毫米左右。仔鱼只能侧卧于水底或做挣扎状游动。 7.6仔鱼的发育 黄鳝仔鱼孵出后,仍然靠卵黄囊维持生命。待全长达28毫米左右,颌长1.2毫米左右时卵黄囊完全消失,胸鳍及背部、尾部的鳍膜也消失,色素细胞布满头部,使鱼体呈黑褐色,仔鱼能在水中快速游动,并开始摄食小型浮游动物和丝蚯蚓。 7.7苗种培育 种鳝产卵10天后,一般鳝苗即会孵出。待鳝苗孵出后,应在5天之内将其捞入培育池进行专池培育。 仔鳝苗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在入池前,应将培育池的水温调整至与原池或运输容器内的水温相近(温差不超过2℃),具体方法在以后的有关资料中有详细介绍。   刚孵出的鳝苗靠吸收卵黄囊的营养生活,这期间可不投喂食物。5天以后,其卵黄囊已基本吸收完,此时即可投喂煮熟的鸡蛋黄,最初每3万尾约投喂一个鸡蛋的蛋黄,以后逐步增加,以"吃完不欠,吃饱不剩"为宜。投喂3天以后,即可在蛋黄中加入少量的蚯蚓浆,蚯蚓浆要打细,最初可先按总量的10%加入,以后逐步增加,直至全部投喂蚯蚓,切碎的蚯蚓以黄鳝能顺利吞吃为准,若鳝苗咬住食物在水面旋转,则证明食物过大,可再切细一点,同时在蚯蚓中逐步加入黄粉虫,蚌肉,猪肝等,培育有水蚯蚓(水丝蚓)的,可直接向池内投入水蚯蚓,供幼苗自行取食。   当鳝苗长至体长10厘米以上时,即可按大小分级,并将达到10厘米的鳝苗选出移入育肥池饲养。由于自繁自养野生黄鳝,从产卵孵化到条重50克左右,一般需2-3年,故没有实质性的作用。因此,我们仅对自然繁殖作一概略介绍。具体技术将在学员学习或引种时作详细的讲解 黄鳝本身是一种抗病力很强的鱼类,但在人工收购暂养野生黄鳝的实践中,由于缺乏相应的操作技术,故往往表现为容易发病,难以养殖。任何动物都有其特殊的生物学特性,只要我们注意黄鳝的有关生理特点,营造相应的环境,即可大幅度减少甚至避免黄鳝发病。 黄鳝的繁殖技术是一项高难度的研究项目,因此,日常的管理和疾病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黄鳝人工养殖周期较长,偶然因素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常见的偶然因素有:鼠、蛇的侵害;由于排水系统堵塞,在进水时或在暴雨季节溢池。日常管理过程中要经常针对这些情况加以检查,下面列出了日常管理的项目和疾病的防治办法。 7.8日常管理的项目   1、水质管理:当载体自身净化能力不能有效抑制养殖水体的恶化时,通过人为措施稳定养殖水体的正常状态。 2、排污:采取人为措施切断和消除载体的污染源。 3、巡池:定期巡视和检查,杜绝偶然情况的发生。 4、高温管理:采取有效的降温措施,使载体温度稳定在适宜的范围内,保障黄鳝的正常摄食和快速生长。 5、越冬管理:采取有效的保温措施,使黄鳝安全越冬。 7.9日常管理的操作: 7.9.1水质管理 水质管理主要通过微流水和彻底换水两种方式结合来实现。 微流水的流量应控制在每小时0.01-0.1m3,早春及晚秋保持下限,高温季节取上限。当水源方便或建有蓄水池时,可24小时持续进行。在水源不便或无蓄水池时,可在投喂前后4小时集中进行,流量可适当增加到每小时0.4m3。 彻底换水的操作对黄鳝养殖是极为重要的环节。一般每3-5天彻底换水一次,高温季节取下限,其它季节取上限。如果没有微流水配套,应2-3天彻底换水一次。彻底换水的时间宜在上午进行。 7.9.2排污 排污作为水质管理的必要环节,可以彻底减少水质恶化的污染源,同时也降低了载体的有机负荷。 在彻底换水的操作中,当水彻底排干后,用扫帚将集中于中间空置区的排泄物、食物残渣等扫至水口排掉,同时将繁殖过密的水葫芦清除一部分,清除水葫芦时注意根系中常带有黄鳝潜伏。由于水葫芦下的污物难以排除,加之水葫芦覆盖,常导致这一区域的水质败坏,因此,在每次排水结束后,应施入一定量的“双益”2号药物。 7.9.3巡池 巡池的内容有: 1、防止老鼠及蛇类侵入。 2、及时清理死亡和体质衰竭的鳝苗。 3、保持进排水系统的畅通。 4、雨季尤其是暴雨季节严防溢池事故发生。 7.9.4高温管理 1、加强水质管理及排污的力度。 2、提高水葫芦的覆盖密度,以降低载体的温度。确保载体水温不超过32℃-33℃,必要时加强进水以降低水温。 8预期成果 由于黄鳝繁殖技术现今并不成熟所以我们预计受精率在50%左右,孵化率50%以上,并保证能孵化出幼苗幼,苗种成活率在65%以上。

作品图片

  • 黄鳝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
  • 黄鳝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
  • 黄鳝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
  • 黄鳝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
  • 黄鳝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1.解决黄鳝种苗规模化生产;2.保护野生黄鳝资源。 基本思路:采用人工催产的方法迫使黄鳝排卵受精,由于黄鳝的受精卵是沉水性的卵,所以选用孵化筛将卵托在水面上,防止黄鳝卵因为缺氧,提高孵化率。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使用鲤鱼脑垂体来对黄鳝亲本催产,这种人为干预的方法可以大大提高黄鳝的产卵量,并控制黄鳝的产卵时间,使用孵化筛将受精卵托在水面上可为受精卵提供丰富的氧气,防止受精卵缺氧无法发育。采用在室内孵化,可防止一些其他生物对受精卵的破坏,并可以达到控温的目的,以及防止雨水,大风对受精卵的影响。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黄鳝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被现代科学所证实,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吃黄鳝,让国内形成了一股黄鳝养殖热潮,可是野生黄鳝越来越少,现有的苗种供应量无法满足现在养殖户的需求,迫切需要更多的苗种供应。研究黄鳝繁殖技术可以解决苗种供应紧张的现状,保护野生资源,并提高中国农业生产水平。

学术论文摘要

参考文献: 1.肖光明,邓云波等.黄鳝泥鳅养殖.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2.王建国.黄鳝养殖.北京:中国农业科技技术出版社,2010 3.百度文库

获奖情况

2011年在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获校内赛一等奖

鉴定结果

优秀

参考文献

1.肖光明,邓云波等.黄鳝泥鳅养殖.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2.王建国.黄鳝养殖.北京:中国农业科技技术出版社,2010 3.百度文库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黄鳝的自然资源在我国原本非常丰富,对外出口或国内上市都主要为天然捕捉,即使少量人工养殖也是野生鳝种人工驯养。随着国内外市场对黄鳝的需求大幅度上升,野生资源日见匮乏,天然捕捉的黄鳝个体越来越小,数量越来越少。因此全国各地先后有不少单位、个人开展黄鳝人工养殖。特别在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盛产黄鳝的地区,生产者利用各种形式饲养或暂养黄鳝,如稻田、网箱、水泥池、池塘及农村的坑凼、庭院等,虽然较大规模养殖的目前不多,但这些不拘形式饲养的水体,却星罗棋布般在农村及城郊发展,其面积和产量相当可观。 黄鳝供人肉食的部分达其全身65%以上,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据测定,黄鳝肉中所含蛋白质比猪肉高得多,但脂肪却低得多;钙、磷、铁含量非常高。在30多种常见淡水鱼中,黄鳝的蛋白质含量仅次于鲤鱼和青鱼,钙和铁的含量居第一位,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维生素B2和维生素B1及多种微量元素;黄鳝肉中蛋氨酸含量较多,食用鳝肉,可补充谷类氨基酸组成的不足。黄鳝是一种高蛋白、低胆固醇类的营养品。 在模仿自然繁殖条件下进行的黄鳝人工繁殖的试验,发现黄鳝在人工繁殖中,其受精率为50%左右,孵化率为60%~80%。因此,在理论和技术的支持下,黄鳝的人工繁殖效果较好,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