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城乡统筹背景下德州市合村并建模式研究
小类:
经济
简介:
本课题立足于德州这一农业大市,计算分析比较德州市所辖县市的乡村性,调查分析乡村居民点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分析不同居民点发展动力来源和方向,科学判断德州乡村发展的区域特色,立足地域差异,结合典型案例提炼并诠释合村并建的区域化模式。通过典型案例的系统剖析,探讨不同类型的村域并居模式、合村并建工程对当地实现城乡统筹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完善途径,为决策层科学规划合村并建工程提供理论依据。
详细介绍:
城乡统筹可以调整失衡的工农业和城乡发展关系,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发展战略,缓解城乡差距日益加剧导致的很多矛盾,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合村并建是实现城乡统筹,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必经之路,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环节。 德州市作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中的欠发达地区,农业人口集中、乡村分布较为分散,人地矛盾突出,土地瓶颈日益显现,面临城镇化快速发展和土地集约利用、“强村富民”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农村社区、中心城市发展与乡村转型的种种矛盾和问题。 本研究立足德州这一农业大市不同城镇、农村之间的城乡关系、农村经济发展基础与水平的地区差异和区域特色,通过典型案例的系统剖析,探讨不同类型的村域并居模式,合村并建工程对当地实现城乡统筹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完善途径,为决策层从城乡整体发展出发,以区域资源与环境容量、产业、就业能力的科学评估为基础、科学规划合村并建工程提供理论依据;对其他地区深入开展合村并建的研究起到借鉴作用。 项目首先通过社会调查、入户访谈、统计资料查询等方法,广泛收集数据,建立德州市城镇、乡村系统的人口、资源和社会经济数据库;其次以翔实的数据为基础,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构建乡村性指数,计算并判断德州市乡村居民点的乡村性和发展动力及阶段。第三在科学判断乡村居民点的乡村性和乡村发展动力的基础上,根据乡村居民点当前资源、环境态势和未来发展容量,以发展农村产业、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构筑乡村基础设施为目标,根据不同城镇、乡村之间的城乡关系、乡村经济发展基础与水平的地区差异和区域特色,提炼合村并建、村庄整治的典型模式。最后通过对典型案例的系统剖析,分析不同类型的村域并居模式面临的问题,探讨解决和完善途径,科学规划并管理合村并建工程。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合村并建是实现城乡统筹,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必经之路,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德州市作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中的欠发达地区,农业人口集中、乡村分布较为分散,合村并建可以解决“强村富民”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农村社区、中心城市发展与乡村转型的种种矛盾和问题。本研究通过对德州市合村并建典型案例的系统剖析,分析不同类型的村域并居模式面临的问题,探讨解决和完善途径。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在科学性方面项目以德州为例,以翔实的数据为基础,构建乡村性指数模型,定性与定量方式相结合,计算并判断德州市乡村居民点的乡村性和发展动力及阶段。 在先进性方面项目根据不同城镇、乡村之间的城乡关系、乡村经济发展基础与水平的地区差异和区域特色,提炼合村并建、村庄整治的典型模式。 在实用性方面项目通过对典型案例的系统剖析,分析不同类型的村域并居模式面临的问题,探讨解决和完善途径。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合村并建作为实现城乡统筹,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必经之路,其顺利实施对最终破解我国城乡二元分割、解决城乡统筹难题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合村并建作为长效的、系统的基础性社会建设工程,当前正面临科学认知、科学评价、科学规划与科学决策等一系列问题,本研究通过典型案例的系统剖析,探讨不同类型的村域并居模式、合村并建工程对当地实现城乡统筹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完善途径,为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作品摘要

本课题立足于德州这一农业大市不同城镇、农村之间的城乡关系、农村经济发展基础与水平的地区差异和区域特色,计算分析比较德州市所辖县市的乡村性,调查分析乡村居民点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分析不同居民点发展动力来源和方向,科学判断德州乡村发展的区域特色,立足地域差异,结合典型案例提炼并诠释合村并建的区域化模式。通过典型案例的系统剖析,探讨不同类型的村域并居模式、合村并建工程对当地实现城乡统筹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完善途径,为决策层从城乡整体发展出发,以区域资源与环境容量、产业、就业能力的科学评估为基础、科学规划合村并建工程提供理论依据;对其他地区深入开展合村并建、村庄整治的研究起到借鉴作用。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 龙花楼,刘彦随,邹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发展类型及其乡村性评价[J],地理学报,2009,64(4):426-434. [2] 钟诚,吴振华.我国八大区域的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实证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8,18(1):13-17. [3] 陈胜华.我国土地整理的历史与现状初探[J].土地与经济.2000(4):34-39. [4] 刘彦随,刘玉,翟荣新.中国农村空心化的地理学研究与整治实践[J],地理学报,2009,64(10):1191-1202. [5] 甄勇,李贻学,王艳艳. 德州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潜力分析[J],河北农业科学,2009,13(1):69-71. [6] 刘彦随.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转型发展与新农村建设[J],地理学报,2007,62(6):563-570. [7] 甄勇,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分析与模式研究-以德州市为例[D],山东: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1] 龙花楼,刘彦随,邹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发展类型及其乡村性评价[J],地理学报,2009,64(4):426-434. [2] 陈胜华.我国土地整理的历史与现状初探[J].土地与经济.2000(4):34-39. [3] 刘彦随,刘玉,翟荣新.中国农村空心化的地理学研究与整治实践[J],地理学报,2009,64(10):1191-1202. [4] 刘彦随.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转型发展与新农村建设[J],地理学报,2007,62(6):563-570. [5] 甄勇,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分析与模式研究-以德州市为例[D],山东: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2009 [6] 张衍毓,刘彦随,王业侨.统筹城乡视角下合村并建,村庄整治建设的模式与途径—以三亚市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9,28(6):977-983 [7] 张富刚,刘彦随.中国区域农村发展动力机制及其发展模式[J],地理学报,2009,63(2):115-122. [8] 刘彦随.中国新农村建设创新理念与模式研究进展[J],地理研究,2008,27(2):479-480.

调查方式

走访、现场采访、人员介绍、个别交谈、亲临实践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下城乡分割、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影响中国国民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竞争力的加强以及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实行城乡统筹可以缓解城乡差距日益加剧导致的很多矛盾,此方面研究是我国政府和学界关注的热点。在政府方面我国城乡统筹相关概念最早是在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以“统筹城乡发展”形式提出,2010年中央在一号文件的名称中首次突出了“城乡统筹”这一概念,并在文件中多处提及和阐释。现实发展背景下城乡统筹的基本内涵是作为相对独立的主体“城”、“乡”,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中,互动发展,形成城乡发展双赢的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城乡统筹的关键是城市带乡村,需要切实解决农村发展中所面临的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农村集体经济弱化、村镇环境不断恶化、城乡差距持续拉大等关键问题,提升农村自我发展能力。 国外学术界对于城乡统筹的研究主要有以下是空间统筹理论、产业统筹理论和要素统筹理论。我国学术界目前在城乡统筹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实证研究较多集中于城乡统筹的制度改革和创新,以土地为切入点,合村并建,通过统筹配置城乡土地、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方面的专项研究尚不多见。 合村并建工程指的是针对乡村分布分散,人地矛盾突出,土地瓶颈日益显现的现实问题,将相邻或相近的功能上联系紧密的村庄合并,统一规划功能区,统一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土地集约使用和农村新社区建设的目标。通过合村并建实现空间整合,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土地利用机制,可以实现土地在城乡之间的优化配置,逐步推动土地、劳动力、资金和信息等要素的城乡互动,促进城乡产业成功对接,拉动产业整合,着力提升农村生产力及其创新发展能力,达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目标。合村并建作为长效的、系统的基础性社会建设工程,涉及到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的各个方面,当前正面临科学认知、科学评价、科学规划与科学决策等一系列理论问题,亟需加强综合研究,目前此方面的专题研究尚未出现。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