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大学生志愿精神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小类:
社会
简介:
本文分析了中国大学生志愿事业发展的现状,深入探讨了社会思潮的强势冲击,教育的缺位,自我价值取向的改变以及特殊情境因素等对大学生志愿精神缺失的影响。 通过调研及对大量数据的分析,我们提出以下解决对策:建立助人自助的志愿模式:引用CDIO工程教育模式,打造志愿者品牌;改善高校的课程设置;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专业水平,选择适合的志愿服务项目;建立大学生志愿者联盟,实现行政区域化管理,创立激励机制。
详细介绍:
志愿精神是一种自觉自愿的、不计报酬或非盈利的,参与公共生活或公共事业,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精神,具有“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基本特性。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和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大学生志愿精神缺失这一现象日益突出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客观分析了中国大学生志愿事业发展的现状,运用主客观相统一的哲学原理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深入探讨了社会思潮的强势冲击,教育的缺位,自我价值取向的改变以及特殊情境因素等对大学生志愿精神缺失的影响。 通过对调研所获大量数据的分析,我们针对以上原因,提出以下解决对策:1、建立助人自助的志愿模式:我们引用CDIO工程教育模式,打造志愿者品牌,同时完善各项保障机制。2、改善高校的课程设置,将志愿精神的培养常态化:高校应该改变志愿者教育形式,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3、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专业水平,选择适合大学生志愿者的志愿服务项目,不断提升自身素质。4、建立大学生志愿者联盟,实现行政区域化管理,创立激励机制。

作品图片

  • 大学生志愿精神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 大学生志愿精神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志愿精神缺失的深入分析提出我们的观点,为我国大学生志愿事业的发展提供思路和方向。 基本思路: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个别交谈、数据分析的方法,查阅大量资料,深入探讨了社会思潮的强势冲击,教育缺位,自我价值取向的改变以及特殊情境因素等对大学生志愿精神缺失的影响,并提出对策:建立助人自助的志愿模式;改善高校课程设置和培训机构;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专业水平;采取有效地激励机制等。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通过问卷调查获得大量数据,对若干同学进行个别走访,分析数据并制作统计报表,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先进性:我们从意识层面对大学生志愿精神缺失进行了剖析,采用实际数据和事例分析提出对策,因而作品具有全面性和较强的使用价值。 独特之处:大学生志愿精神缺失的原因既有社会思潮的强势冲击及教育的缺位,又包含大学生自我价值取向的改变及情境因素对主体的影响,着重从意识层面对这一问题研究。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深入思考大学生志愿精神缺失的原因,大学生可以以此为参照深入剖析自己,经过调研实践证明了这些方案的可行性。针对当下社会思潮提出了助人自助志愿模式,大学生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获得自我认同;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志愿行为常态化;改变高校的教育模式和课程设置,吻合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创设有利的情境运用到实践中,如高校有意识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活动,采取有效地激励机制等。这些都可有效的提升大学生的服务质量。

作品摘要

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和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大学生志愿精神缺失这一现象日益突出。本文客观分析了中国大学生志愿事业发展的现状,运用主客观相统一的哲学原理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深入分析了大学生志愿精神缺失的原因。社会思潮的强势冲击,教育的缺位,自我价值取向的偏差以及特殊情境因素的影响都成为导致大学生志愿精神缺失的重要原因。经过大量数据分析和实例研究,我们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政策。建立助人自助的志愿模式,打造品牌,保证志愿服务持续的生命;改善高校的课程设置和培训机构,将志愿精神的培养常态化;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专业水平;高校有意识开展形势多样的志愿活动,采取有效地激励机制等。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增补本 [2]余蓝.大学生志愿精神培养的障碍性因素分析[J].北京语言大学 [3]丁武,涂为国.浅谈当代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必要性及路径选择[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0(12) [4]弓丽娜.如何培育大学生的志愿精神[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 [5]李媛媛.浅析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J].商业经济,2010

调查方式

走访 问卷 个别交谈 书报刊物 统计报表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大学生志愿精神缺失这一课题越来越多的被国内学者探究。 丁武、涂为国(2010年):浅谈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必要性及路径选择.通过志愿精神的内涵,开展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必要性分析,探讨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路径选择,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新的着眼点。 弓丽娜(2010年):如何培育大学生的志愿精神.提出大学生在传播志愿精神时出现的问题,如行为缺乏持久性,难以转化为志愿者的内心行为等,提出有效的措施。 费坚(2010):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崛起的价值分析.志愿精神产生于仁爱思想,大学生志愿精神对践行并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承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使命,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和谐社会的良性互动等均有重要意义。 余蓝:大学生志愿精神培养的障碍性因素分析.提出大学生对志愿精神的理解存在偏差,志愿服务没有内化为大学生的长期行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社会化工作机制不足等障碍性因素,因此要加强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的专业化管理等。 我们对这些材料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了大学生志愿精神缺失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我们利用心理学的原理对大学生志愿精神的意识层面进行剖析,并提出了自己分析的原因及对策。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