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基于《内经》理论干预糖耐量减低小鼠模型的实验研究
小类:
生命科学
简介:
中医学认为糖尿病属于“消渴”的范畴,又《内经》中提及“脾瘅”可转为“消渴”,故认为“脾瘅”即是糖耐量减低(IGT),相当于糖尿病前期。既而《素问▪奇病论》中对脾瘅的治疗提出“治之以兰,除陈气也”的理论,故我们参考文献建立小鼠IGT模型,应用芳香化湿药对其进行干预研究,观察中药是否能够逆转IGT,从而对IGT的防治提供实验支持和理论依据,以期对糖尿病早期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详细介绍:
据统计,1997年全世界2型糖尿病的患病人数为1.24亿,预计2010年将会增加至2.21亿。随着生活模式的改变,人们寿命的延长,糖尿病患者人数急剧攀升,糖尿病所引发的并发症对人类的危害仅次于肿瘤、心血管病成为第三大杀手。由于对本病的知晓率低,约40%的患者未能及时被诊断。故现代医学强调对糖尿病的早期预防、早期治疗。现认为IGT是糖尿病的前期表现,它既是发展成糖尿病的过渡阶段,也是预防糖尿病的最后关口。所以检出IGT并对其进行干预治疗是预防2型糖尿病的关键所在。 葡萄糖耐量减低(IGT)是指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后血糖介于正常与糖尿病血糖之间的一种代谢状态,诊断标准为空腹血糖<7.0mmol/L,在口服75g葡萄糖的糖耐量试验(OGTT)中,2h血糖在7.8—11.0mmol/L之间。据估计,目前中国的糖耐量减低(IGT)人群已逾4千万,其中70%将转化为2型糖尿病。至20世纪90年代,根据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1]的成果,糖尿病前期患者经过6年生活方式干预可以推迟糖尿病发生长达14年之久。此观点正与《内经》中“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未病先防”思想不谋而合。 因此我们提出针对“脾瘅”中药干预试验的设计,正是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随着生活模式的改变,人们寿命的延长,糖尿病患者人数急剧攀升,糖尿病所引发的并发症对人类的危害仅次于肿瘤、心血管病,而成为第三大杀手。故我们希望能对糖尿病进行早期预防、早期治疗。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论文基于《黄帝内经》,应用了现在社会上没有使用的芳香化湿药防治糖尿病的方法。针对过食肥甘厚味,导致湿热蕴脾,脾运无力,水谷精微不布造成的IGT,我们提出运用芳香化湿药对IGT小鼠模型进行干预的研究。以期为IGT的防治提供新思路、新方法,从而对糖尿病的早期预防早期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临床指导。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应用芳香化湿药(佩兰、藿香、苍术等)对其进行干预研究,观察中药是否能够逆转IGT,从而对IGT的防治提供实验支持和理论依据,以期对糖尿病早期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学术论文摘要

本文主要对《内经》中有关脾瘅的论述从症状、病因病机、转归、治疗等方面做简要论述,并结合其所体现的治未病思想加以总结,提示我们对中医经典的学习、继承、创新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获奖情况

发表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的校刊《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56页上。

鉴定结果

通过学校审批。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Li G,Zhang P,Wang J,et al.The long-term effect of lifestyle interventions to prevent diabetes in the China Da Qing Diabetes Prevention Study:a 20-year follow-up study.Lancet.2008 May 24;371(9626):1783-1789 [2] Tuomilehto J,Lindstrom J,Hellmich M et al.Diabetes Res Clin Pract.2010 Feb,87(2):267-74 [3] Williams-Herman D,Engel SS,Round E,et al. BMC Endocr Disord.2010 Apr 22:10(1):7 [4] 袁婉丽,胡节惠,唐礴. 从痰论治糖耐量低减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08,26 (1) : 60–61 [5] 高彦彬,周晖. 第九次全国中医糖尿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 石家庄, 2006. [6] 丁萍,罗玉韵,徐进华. 健脾疏肝法治疗葡萄糖耐量减低24例疗效观察[J]. 世界中医药,2008,3 (2) : 84-85. [7] 肖艳,王冬云. 消渴健脾胶囊对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IGT患者作用的观察[J]. 新疆中医药,2007,25 (4): 24-25.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目前IGT的西医防治措施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干预两个方面: 生活方式干预主要就是制定合理的健康平衡饮食,并加之持之以恒的合适运动量的体育锻炼。 我国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发现:经过单纯控制饮食、单纯运动和饮食控制加运动,6年随访观察,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性分别减少31%、46%和41%,持续20年的随访观察,糖尿病的发病率可降低43%,而未经任何措施干预的患者20年内糖尿病发生率高达93%。 而对IGT药物干预的研究有: 由加拿大、欧洲和澳洲9个国家40个研究中心联合的安慰剂对照、随机双盲的著名临床试验:阿卡波糖预防2型糖尿病研究(STOP-NIDDM)[2]表明,阿卡波糖治疗后绝对危险性降低了9.1%,相对危险性降低35.8%,IGT逆转为NGT者增加29.5%。阿卡波糖预防IGT转化为2型糖尿病的机制可能为降低了餐后血糖从而减轻葡萄糖毒性和胰岛素抵抗,有利于防止IGT向2型糖尿病转化,并有助于IGT向正常糖耐量方向恢复。 美国糖尿病预防计划(DPP)研究结果表明,与安慰剂组相比,强化生活方式改变使糖尿病发病率下降58%,而二甲双胍治疗组使糖尿病发病率下降31%,说明强化生活方式改变预防2型糖尿病的效果优于二甲双胍。进一步分析中老年人生活方式的干预效果更佳,而对年轻人用二甲双胍相对效果较好。 但是生活方式一旦形成,要想改变是很困难的,且干预的效果与干预强度是相关的。西药干预IGT效果肯定,但其副作用也不容忽视,且大部分西药价格昂贵,难以长期服用。若用中医中药治疗IGT,则价格相对便宜,且副作用相对较小,并可以辨证论治,能体现个体差异。 现代多数学者认为,IGT属于中医“脾瘅”、“消渴”等疾病范畴,其病机与脾失运化、痰瘀互结密切相关。袁婉丽等运用化痰除湿的方法治疗IGT,发现通过饮食、运动可使近20%的人群糖耐量正常,而用药组则可使30%的人群达正常。高彦彬等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的试验方法,对210例属气虚痰瘀证候的IGT患者进行2年前瞻性研究,结果提示中药与阿卡波糖干预IGT均可明显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 丁萍等用健脾消糖颗粒干预IGT患者,结果发现健脾消糖颗粒不但能够降低空腹、餐后血糖水平,还可以降低血脂水平。肖艳[7]等对维吾尔族IGT患者用消渴健脾胶囊,进行2年的观察,结果发现消渴健脾胶囊可以降低糖尿病年发病率。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